摘 要:文章从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入手,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融入路径展开探究,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相关素材,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发挥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提升育人成效。
关键词:财经素养教育 课程思政 财务管理 实践教学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4)02-195-03
一、引言
近几年来,通胀压力、银行危机等因素使得全球需求增长动力持续不足,经济波动下行趋势明显,2023年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仅为48.3%,创出自2020年6月以来的新低,意味着全球经济继续弱复苏态势[1]。在如此复杂多变的局势下,为应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人们需要在更具复杂性和风险性的财经情境中做出抉择,这对每一位公民的财经素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经素养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财经素养泛指个体后天形成的社会生活中必备的财经知识、理财技能、财富观念和人生信念等基础修养的总和[2]。财经素养教育不仅与个体生活息息相关,更影响到家庭和谐、国家金融安全、经济稳定乃至政治稳定[3]。近年来,电信诈骗、校园贷、网络贷、银行卡遭盗刷等案件频繁发生,预示着普通民众的风险防范能力和财经素养水平迫切需要提升。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生财经素养缺失将会给国家金融稳定可持续性带来严峻挑战。
“课程思政”是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高校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专业课程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承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专业课程与财经素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内涵
(一)财经素养教育的内涵
财经素养教育不全是金融教育和财商教育,还可以升华为情感教育和思想教育,包含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核心素养。中国财经素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历时近两年时间,以“世界视野、中国特色”为指导思想,遵循人类的认知发展规律,融会贯通、协同创新,最终形成中国财经素养教育逐步递进、层层升华的“五维三标”框架,2018年1月23日首次正式发布了《中国财经素养教育标准框架》,这标志着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财经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尚未出台国家层面的财经素养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地区发展不平衡,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影响力有限,亟待有效改善。OECD作为全球财经素养教育的积极推动者,提出财经素养教育应开始于学校教育,大众应尽早地接受财经素养教育。学校是系统开展青少年财经素养教育的最合适之地,但受困于政策和場地的限制,目前学校的主力作用发挥十分有限。
(二)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是坚持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到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思政”功用,结合“显性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同构建全课程育人格局[4]。为规范和推动课程思政建设,2020年5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全面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以课程教学为依托,将知识传承与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有机融合,深挖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体现教师的育人职责,提升育人能力,与思政课程共担育人之责,实现“大思政”格局[5]。
三、“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意义
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多维度教育变革的需要,也是我国高校财经类专业教学亟待研究和解决的热点问题。下面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充分阐述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财务管理”是一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必修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后续课程如“中级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均以此为基础拓展教学。该课程以管理学、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以公司制企业为研究对象,按照资金运动从前往后的顺序将企业财务活动划分为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这四个模块,主要讲授企业在此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如何增强风险抵抗能力,如何兼顾投资与分配的均衡发展,如何调动员工积极性,最终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基础的财务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和遵纪守法意识。
传统的“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较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财经素养教育。“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不仅与金融、经济、法律息息相关,还蕴含着创新创业、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社会责任、家国情怀、遵纪守法等丰富的思政资源,是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融合较为有效的载体。由此可见,将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融入到“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创建多元化的教学反馈机制,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实现教书与育人的融合统一。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提升育人成效。
四、“财务管理”课程教学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路径
(一)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育德意识
“立德树人”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师德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立德树人”的成效。长期以来,很多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中,都存在专业课程教育和课程思政教育相分离,“两张皮”现象突出。而在“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更加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忽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财经素养教育,往往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重业务、轻道德,所以从源头上更新教师教学理念,提升育德意识极为重要。首先,“财务管理”任课老师除了通过各种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之外,还应以“立德树人”和培养“四有老师”为己任,加强理论学习,提升理论境界,提高对课程思政教育和财经素养教育的认同感,以教书育人为职业发展目标,平时多关注财经新闻,收集财经教学案例,丰富自身知识储备,积极践行课程育人、情感育人。其次,学校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渠道为专业课任课教师提供常态化课程思政和财经素养提升培训,通过邀请思政专家和企业高管讲学、集体备课、到企业挂职实践、合作申报项目等方式借鉴先行者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以集体研讨会的方式不断总结、反思、吸收,提升团队教师的育德意识,提高教师的财经素养和育德能力。
(二)丰富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思政和财经素养素材
传统“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除了筹资、投资、营运资金管理、利润分配这四个主干模块之外,还包括总论、财务管理基本原理和财务分析这三个模块,教学内容的丰富程度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的高低。课程思政和财经素养教育在融入“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时,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培养目标,以不脱离课程原有的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为原则,以普及财经常识和培养学生财经素养为目的,将不超前盲目消费、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社会责任、家国情怀、遵纪守法等元素有针对性地融入到各章节教学中。在对“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后,素材如表1所示。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系统设计教学内容,提升教学内涵,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发挥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例如,在讲解债权性资金筹集的长期借款部分时,贷款机构需审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信用等级,作为评估是否发放借款的直接依据,这就要求企业在日常经营中一定要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和“诚信”的体现。同时还可以提醒学生担保贷款到期借款企业或个人无法偿还时,法律规定由担保人代为偿还,生活中不能只顾兄弟义气,应慎重考虑是否作为担保人。
(三)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随着“互联网+”和“大智移云”时代的到来,新兴的移动沟通APP不断呈现,如腾讯会议、云班课、雨课堂等,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带来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技术的变革以及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化升级。任课教师应积极学习信息化教学技术,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在原有的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基础之上,基于OBE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将财经素养教育和课程思政融入课程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具体而言,以使用雨课堂开展教学为例,在开始授课前,教师可将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课程思政或者财经素养案例上传到雨课堂,作为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分小组开展思考分析;课堂教学时,以已上传案例为引导,插入B站或者爱奇艺网站视频吸引学生的兴趣,通过PPT抛出思考题给学生,学生讨论完成后通过弹幕或者投稿方式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答案,对于积极回答的学生可获得雨课堂加分奖励;授课完成后,教师可将课程总结、财经新闻或者参考文献推送到雨课堂,既可方便学生复习归纳,又可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实现知识和价值的自然融合。同时,教师也要时刻关注财经新闻,善于利用社会焦点关注事件开展动态教学,例如对于某逃税案件,可将其导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提醒学生不盲目追星、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可教育学生要遵纪守法,有社会责任感,不触碰法律底线。这种“接地气”的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和认同,潜移默化中接受课程思政和財经素养教育。
(四)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和考评方案设计
有效的课程考核和评价机制不仅能够检验教学效果,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还能达到以考促教、确保教学质量的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财务管理”课程采用的是过程性考评和终结性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具体为:过程性考评考核学生学习态度、课堂参与度、出勤率、课后作业完成情况等;终结性考评采用纸质试卷闭卷考试,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等,满分为100分;总成绩=过程成绩(平时成绩)×30%+终结成绩(期末成绩)×70%。使用移动APP辅助教学后,可将学生在APP上的浏览记录、参与答题正确率、课堂弹幕参与度、课后复习资料阅读情况等作为线上过程性考核内容,与传统的线下考核相结合,改变过去重结果、轻过程的考核方式,提高过程成绩的比重到40%,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同时要创新考评方式,探索和尝试实践型、应用型、综合型的考评方式。例如,对于项目投资章节,教师讲授完投资决策指标的计算方法之后,可结合“挑战杯”和“互联网+”比赛的参赛要求,由学生自愿组队,成立项目组,计算项目的净现金流量和净现值,分析项目的可行性,负责项目申报书的撰写,最后由教师根据项目申报书的优劣来决定过程成绩。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以致用,又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明白创业的不易。
五、结语
文章分析了“财务管理”课程教学中融入财经素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融入路径展开探究,全面梳理和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相关素材,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结合,发挥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的协同效应,更好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提升育人成效。后续将在此研究基础之上,继续深入开展对课程思政和财经素养教育的研究,“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广西财经素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地方本科高校财经素养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以‘财务管理课程为例”(2022ZJY2576)]
参考文献:
[1] 中国经济新闻网.5月份全球制造业PMI创阶段新低全球经济继续波动下行[EB/OL].[2023-06-06].https://www.cet.com.cn/cjpd/
hg/gn/3388938.shtml
[2] Noctor, Stoney and Stradling. Financial literacy: A Discussion of Concepts and Competences of Financial Literacy and Opportunities for its Introduction into Young Peoples Learning[J].National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2, 12(05):1-24.
[3] Huston, S. J. Measuring Financial Literacy [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 2010, 44(02) :296-316.
[4] 龙文滨,尹赛凤.《财务管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基于利益相关者权益保护思政主题[J].科技创业月刊,2022,35(08):116-120.
[5] 张莹.“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J].经济师,2023(05):212-214.
[作者简介:刘娇娆,硕士,河池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财务管理实务与教学。]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