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沈平
(和田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和田 848000)
中国具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唯一文化没有断流的国家。中国的文化与装饰纹样数量庞大且与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装饰纹样作为不同时代人民的审美情趣集中体现,一直贯穿于漫漫历史长河中。本文根据不同时代不同人群所喜好不同的装饰纹样,探究该纹样在现代社会所对应的消费群体,并通过二次创作的方式进行表现。
中国传统纹样大致上经历了“抽象-具象-抽象”这一过程,如同哲学中所讲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中国传统纹样的发展也不是直线前进而是螺旋式上升的。在远古时期,装饰纹样作为人类最朴素的情感表达,在创作形式上接近于儿童的思维,并没有过多的技巧,这一时期纹样多由极度抽象的几何纹样与抽象表达后的动植物为主。随着社会阶级的出现,装饰纹样开始具有对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意义。自夏朝开始,不同的阶级使用的纹样也具有不同的特性,以统治阶级最喜爱使用的饕餮纹为例,这一时期的纹样多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秦汉时期绘画、纺织、雕刻等技术均有较大的发展,这一时期装饰纹样不仅仅是贵族阶级与统治阶级的特有产物,普通百姓家庭也有使用,造型多样且古拙朴实。
此后的其他时期装饰纹样也大多反映了当时生产力与工艺水平,同时还反映出当时不同阶级的群体对不同纹样喜好。
原始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纹样大多出自彩陶彩绘纹样,这一时期的纹样大多蕴含着原始时期人类对于渔猎以及影响渔猎的相关元素。纹样也是由劳动起源演变到具有某种巫术性质的象征意义,著名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就是由人嘴叼着两条鱼同时有两条鱼咬住人的耳朵组成的图案。原始时期半坡人主要以渔猎为生,这种鱼纹装饰可以说是当时半坡人生活的写照,所以能够给部族带来生活资源的鱼也具有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人面鱼纹多用于儿童棺椁的涂装,类似于某种仪式性图案,说明在这一时期鱼的形象已经不仅仅是半坡人的生活资源,同时具有了某种神秘色彩。或将能给部族带来温饱的鱼作为部落的图腾进行崇拜[1]。
原始时期更多的还是以各种自然元素为主题的纹样,原始时期人类认为风、水、植物等自然事物具有强大的力量,将其形象绘制在起雾、岩壁上可以获得其力量或免受其伤害。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以此为主题进行创作的彩陶,如彩陶漩涡纹双耳罐、彩陶旋涡纹瓶、彩陶旋涡纹壶、彩陶旋涡纹尖底瓶均是以旋涡作为主题进行创作的。据有关学者推测,马家窑文化中出现大量的以旋涡为题材的彩绘装饰图案,主要是因为仰韶庙底沟文化生产力发展后人口压力增大,部分部落移居至更加适应人类生存的黄河中上游地区,在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水害与河水滋养对先民生活的影响很大,故此将河水的景观作为一种创作元素能够体现出河水的神圣感和对河水的膜拜。
通过马家窑文化的实例可以得知,原始时期的装饰纹样形式上以极简抽象化图形为主,同时在其精神内核中透露出部分神秘学属性。根据抽象与神秘这两个特点,将抽象画图形作为服装的纹理使用,可在视觉效果上呈现出古朴的视觉感受,同时如人面鱼纹等具有一定神秘属性的纹样可以参考其含义作为服装品牌的标志或作为图案进行装饰,如喜爱蒸汽朋克、废土朋克风格的消费群体在购买衣物时会首选LOFT(工业风)服装。原始时期装饰纹样的色彩与纹样与现代工业风契合度较高,同时蒸汽朋克文化中认为“科技发展成为魔法”,这一理念与原始先民将生产中的元素赋予神秘学属性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商周时期社会出现了阶级划分,在这一时期青铜器得到了极大地发展,并且史学家通常将青铜器作为社会发展进入奴隶制的标志之一。青铜器并不是奴隶与百姓能够使用的器物,通常被奴隶主或贵族阶级作为标榜自己的功绩和震慑被统治阶级的象征。
青铜器工艺精美造型古朴,由于铸造材料的限制,纹样多较为粗犷,有力量感,纹样除钟鼎文外还有动物、龙、植物、人物等形象,在纹样的形象上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说的:“美的要素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内在的,即内容,另一种是外在的,即内容借以现出意蕴和特征的东西。”
在青铜器纹样中,动物纹样是广为人知的,猪、牛、羊、虎等动物形象在青铜器上较为常见,并且有将不同动物形象进行组合的纹饰,一般研究者称之为“饕餮纹”,粗眉咧口、口中有獠牙或锯齿是它的特点,饕餮在神话记载中无身体,仅有一个头与嘴,是贪婪与荣贵的象征,奴隶主会将这种狰狞可怖的形象用来彰显对特权与财富的拥有,同时饕餮可怖的形象也可作为震慑奴隶与其他被统治阶级的象征。
除饕餮纹外龙纹(又称夔纹或夔龙纹)也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上较为常见的装饰纹样,龙的形象在中国历史相当久远,从原始时期的玉猪龙到近现代我们熟知的龙,形象上发生过较大变化。在商周时期龙也被称为百鳞之首,龙的形象通常被用于装饰器物的颈部。因其威严与华贵的特性还被后人作为男性的代名词,相对应高贵优美的凤纹作为女性代名词。商周时期通常被用于装饰器物的颈部,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多为古朴、力量感强的造型,同时因其主要刻画在青铜器上,构图大多扁长且具有一定连续性,结合造型特点与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更加适合用于男性服装或在服装饰品中使用,可作为服装图形或服装标志使用,类似于KENZO 对于老虎形象的使用方式,饕餮纹可作为标志同时还能作为辅助图形使用。也可将龙纹作为男士服饰的设计元素,男士吊坠、手排、男镯,均可以用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作为创作题材,在体现男性力量感的同时,纹样的古朴风格还能够促进广大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的发展巅峰是在经济与文化都相对繁盛的唐宋时期,唐宋时期纹样造型多变,尤其是唐朝最具有特色,唐朝时期胡风盛行,中原地区艺术吸收了大量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这才有了琳琅满目的新颖纹样。同时铜器铸造工艺的提升使得铜镜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在唐宋时期铜镜上出现的纹样样式多且造型精美。
自春秋战国起铜镜就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当时的纹样主要以几何纹样为主,唐朝以后花卉植物纹样铜镜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花卉纹样造型更加写实且造型流畅,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中非常迎合女性消费者与文人的审美需求。唐宋时期文学得到了极大发展,文人雅士喜爱种花、养花、赏花、用花,不同的花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经常有文人墨客借花喻人,如不屈寒冬的梅花,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都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审美及多元文化[2]。
在铜镜中出现的花卉植物纹样中忍冬纹与缠枝纹较为有代表性,忍冬纹最早出现于南北朝,因其越冬而不死,常常被用于佛教相关题材中,比作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缠枝纹起源于隋朝,在明朝时期达到顶峰,是多种植物组合形成的纹样,又被称为“万寿藤”,因造型相互缠绕故而被赋予吉祥、长寿的寓意,但如果用不同的花作为花头,寓意还会延伸,如将牡丹作为花头,缠枝纹就具有了富贵的含义,将莲花作为花头就具有洁身自好的含义,同时鉴于老百姓对于十全十美的追求也使得民间出现了牡丹、莲、菊、梅作为花头的“缠枝四季花”。缠枝纹是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中最具有表现力与融合性的纹样,因其包容的特质在明清时期的瓷器中也是极为常见。
唐宋时期纹样中植物纹样的增多能够体现出文人审美情趣逐渐占据社会的主流,在这一时期纹样从过去抽象化表达逐渐转变为写实性表达。更多体现出一种柔顺、丝滑的女性特质。这一时期的纹样在现代服装图案的使用中更多偏向女性市场,在存量市场的调研中可知,中国传统植物纹样更受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忍冬纹与缠枝纹造型上都具备婀娜多姿、富有动感的特点,常见于旗袍、裙子等女性服饰上。
元朝在中国封建王朝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经济文化发展相对较为落后,且因其历史很短,并没有出现具有代表性的纹样。由于元朝统治者为北方游牧民族后代,这一时期整体艺术作品及传统纹样在学习中原的基础上又带有一丝粗犷。
元朝时期蒙古族崇尚万物有灵论,认为自然界一切事物均有灵性与力量,尤其是日月在蒙古族服饰及生活用品中较为常见,比如象征太阳的三足金乌也时常出现在蒙古袍的肩部[3]。
元代北方汉族刺绣风格受蒙古族影响较大,风格与纹样造型上多有重合之处。元朝时期北方汉族的刺绣服饰上常见山水云等题材,如北京双塔庆寿寺出土的帖绣僧帽,边缘用贴绣技法绣制出如意云头,与火焰纹的搭配十分简洁工整,其云头与哈木尔纹相似,是元代多元文化交融下的产物。这一时期汉族刺绣风格整体工整简洁,但相对较为抽象、原始。表达情感直接且粗犷,体现出一种奔放豪迈的气势。
此外元青花在中国瓷器史上也具有代表性,造型饱满大胆,一改青花瓷秀气内敛的风格,将草原民族的豪放融入进青花瓷的造型与纹样之中。这一时期青花绘画艺术被推向巅峰,也确立了后世青花瓷经久不衰的地位。元代的青花瓷除传统常见的植物纹样外,动物纹样在青花瓷中也较为常见,如元青花荷塘鸳鸯图花口大盘与元青花鹿衔灵芝纹大盘就是将动物形象与植物纹样进行结合,构图极为饱满,层次分明,既能表现出青花瓷收敛内秀的气质,同时也能表现出少数民族文化形式美感的独特风格。
元朝时期的传统纹样发展较为缓慢,但风格特点上具有汉族与少数民族等多种文化印迹,能够将粗犷与内敛的风格拿捏到位,在服装图案的使用时应当将消费定位于年轻消费群体,作为棒球服、飞行服等服装的装饰纹样较为合适,并且刺绣形式更加适合元朝传统图案风格。
明朝在中国封建王朝中的地位极为重要,不仅仅是因为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统治者建立的王朝,同时也因为明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后世中国的影响较大。明朝时期清流文人的精神对于文人墨客的审美情趣也产生了极大影响。明朝初期统治者在瓷器的纹样上更加偏好能够彰显自己汉人身份的纹样,永乐时期,瓷器纹样完全摒弃了元朝时期繁复花样与夸张饱满的造型,这一时期青花瓷装饰布局稀疏,擅用留白手法进行表现,为受众群体提供想象空间,这一时期花卉与高山等纹样较为常见[4]。
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信道,君主对于民间疾苦没有正确的认知,在瓷器的造型上几乎全被皇帝的个人意志所左右。这一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工艺与纹样绘制技法达到了顶峰,宫廷日用瓷上的红釉瓷、龙纹饰及年款象征着帝王的皇权,具有政治的等级性和教化性。
明朝时期的传统纹样整体体现出大道至简的风格和收敛内秀的特质,在服装上也如出一辙,相较于元朝时期大块图案或刺绣,明朝时期服装纹样连续图形、抽象图形较多,在现代服装中可以作为服装底纹或被子、沙发、抱枕上使用,除此之外明朝时期官服补子也较为有特色,文官官服补子使用飞禽纹样,武将官服补子使用走兽纹样,纹样的形式类似于中国传统工笔画,包括其他传统服饰纹样,都具有简约抽象的特点[5]。
中国传统纹样是服装设计从业者的宝库,为当今设计师的服饰设计提供了大量素材。将传统纹样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中,既能够体现中国服饰特色,让更多人了解我国传统文化,也能够在推进传统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的过程中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当今时代,服装设计师在汲取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时,将传统元素当中的内容搭配使用在现代服饰之上,不仅能够增强服饰吸引力,同时也能更加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重要地是在传承中创新,这对提升服装设计水准、提高品牌传播力和影响力、满足广大消费者审美需求都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