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功春
摘要:根据近5年来白蚁防治机构对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白蚁危害检查和防治的情况,分析了现存历史建筑中的白蚁危害状况及成因,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和相关建议,旨在科学规范白蚁防治,加大保护力度,将白蚁对历史建筑的危害控制在较低水平。
关键词:
白蚁;历史建筑;防治策略;武汉市
中图分类号:TU746.2 文献识别码:A 文献编号:1005-6114(2024)01-076-04
武汉市位于华中地区的长江与汉水交汇处,辖武昌、汉口、汉阳三镇,因水陆交通四通八达而有“九省通衢”之称,因辛亥革命享有“首义之城”的美誉,因2020年抗击新冠疫情又有“英雄城市”之名。武汉有着1800多年的建城史,遗存有大量的西式风格建筑和民族历史建筑,承载了武汉悠久的历史文化,展示了不同的建筑艺术和地域文化,反映了武汉近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演变,因而1986年国务院批准武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许多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得到了武汉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2013年2月《武汉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正式施行,2019年《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和《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方案审查管理办法》相继发布实施,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不仅使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进一步法制化、规范化,也让优秀历史建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武汉地处长江中游,气候适宜白蚁生存繁衍,是蚁害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40多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房屋设计工艺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原来的砖木、砖混结构逐步被钢混结构替代,白蚁的生存环境也随之发生较大的变化。自新建房屋白蚁预防工作持续开展以来,其危害虽然得到有效控制,但传统的白蚁防治管理手段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遵循的“不改变原状、最低限度干预”原则的要求,传统的防治技术措施也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环境下白蚁危害呈现的新特征,以及防治工作应当对房屋建筑损伤性最小、可操作性更强的要求,亟需创新白蚁防治综合治理模式,更新完善相关防治技术措施。
1 优秀历史建筑概况
1.1 区域分布
1993年以来,武汉市政府先后公布了14批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其间,部分优秀历史建筑如武汉剧院、巴公房子等升级列入文物保护单位,部分历史建筑经过评审纳入优秀历史建筑保护目录。截至2023年8月,武汉市现有优秀历史建筑237处,其中一级保护75处,二级保护162处(表1)。235处分布在江岸、汉阳、武昌等9个中心城区,另2处分别分布在新城区的黄陂区和新洲区;其中,江岸区159处,占67%,主要集中分布在江岸区的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大智路片、六合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的历史文化风貌街区;武昌区31处,占13%,主要分布在昙华林片历史文化风貌街区。从建造年代来看,以20世纪20~30年代的历史建筑为主,共200处;位于汉阳区的共勉街牌坊和东湖高新区的陈氏民居2处建筑为清代历史建筑,位于武昌区的嘉诺撒仁爱修女会礼拜堂、仁济医院及江岸区的法国太平洋海运公司(公兴洋行)等5处历史建筑为19世纪末的历史建筑,青山区“红房子”片的八街坊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早期建筑为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建筑。这些历史建筑风格迵异,有西方古典复兴风格的,也有中西合璧风格的,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1.2 日常管护
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负责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管理工作,组织优秀历史建筑的评审,制定修缮技术标准,审查修缮设计及施工方案,指导区房管部门开展优秀历史建筑的日常保护管理工作。武汉市房屋安全管理中心(武汉市白蚁防治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全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白蚁防治工作。
2 蚁害状况及成因分析
2.1 危害统计
近5年来,武汉市房屋安全管理中心下属的汉口、汉阳、武昌、东湖白蚁防治站对全市优秀历史建筑按照属地管理原则,每年開展全面检查回访,对建筑物管理人、使用人报料的蚁情以及检查中发现的蚁害及时进行了解,对优秀历史建筑综合性保护修缮工程,按照同步设计的白蚁防治方案实施防治处理,有效地控制了蚁害。分析发现,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白蚁危害较为普遍,237处优秀历史建筑中113处有蚁害活动迹象,蚁害率达47.68%(表1)。危害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的白蚁种群中,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台湾乳白蚁(Coptotermes formosanus)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最为常见。
2.2 危害特点
2.2.1 普遍性
相对其他建筑而言,优秀历史建筑遭受白蚁危害较为普遍,蚁害率较高,且砖木结构的蚁害率高于混合结构,无论是里分民居[1]、商业办公建筑,还是文化旅游、宗教、教育的历史建筑,多有曾遭白蚁危害的痕迹,部分建筑现仍存在白蚁活动迹象;在每年的白蚁活动旺季,还会出现有翅成虫集中分飞的现象。
2.2.2 局部性
经过长期治理,优秀历史建筑的白蚁危害总体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危害的程度明显减轻。由于优秀历史建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蚁害多以建筑物不同部位点的形式局部呈现,目前尚未出现大面积遭受白蚁危害而造成严重损失的情形。
2.2.3 反复性
白蚁作为比较原始的昆虫,加之其特有的活动隐蔽、分工明确等社群性生活习性,至今在自然界生存繁衍上亿年,白蚁有翅成虫的分飞传播以及白蚁隐蔽爬行蔓延,均会导致优秀历史建筑反复遭受白蚁危害。许多发生过蚁害的优秀历史建筑经过治理后的效果明显,一定时期内未见白蚁活动迹象,但几年后也有部分建筑不同部位再次出现蚁害,说明历史建筑白蚁防治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重要性。
2.3 危害成因
2.3.1 自然气候
武汉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交替明显,雨水较为充沛,常年平均气温较高,适宜白蚁生存繁衍;春夏季气温、气压变化波动较为显著,导致黑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黑翅土白蚁等主要白蚁种群有翅成虫呈现季节性集中分飞现象,并扩散蔓延危害。
2.3.2 建筑构造
受建筑材料技术限制,历史建筑多数为砖木或混合结构,武汉市237处优秀历史建筑中,砖木结构85处,占31.5%,混合结构130处,占54.9%,这些历史建筑中的门框、窗框、楼梯、地板、大梁、梁架斗拱、楼搁栅、椽条等部位使用木构件比较普遍,有的建筑还使用大型木材作为承重立柱。木构件虽然具有展示不同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的优点,但这些木质材料同时也给白蚁的生存繁衍提供了重要食物来源,易遭白蚁侵害而造成隐患。
2.3.3 小区环境
受城市建设规划的历史局限性影响,优秀历史建筑中里分民居房屋大多联排建设且较密集,采光通风条件差,阴暗潮湿环境较为常见,为白蚁的生长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了如江岸区的上海村、泰安里等里分民居房屋频繁发生蚁害[1]。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早期建筑群均建于建国初期且依山而建,周围植被茂密,绿树成荫,环境幽静,所处的小气候生态环境特征明显,非常适合白蚁的孳生蔓延,导致这些建筑的不同部位时常遭受白蚁侵害。
2.3.4 日常管理
优秀历史建筑大多属于租赁使用,使用人往往缺乏对白蚁危害性的认识,随意堆放木质杂物,发现蚁情蚁害不报告也不及时处理;部分建筑长期空置,缺少管理,为白蚁的生存孳生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蚁情未得到及时有效控制,造成蚁害蔓延扩大,加大了后期治理的难度。如中山大道889号为某金融机构自管房,2023年4月黑胸散白蚁有翅成虫从二楼门缝大量分飞,据了解,该房屋曾空置多年,3年前对该房屋进行了装饰装修并重新使用,装修前既未检查治理原有蚁害,也未在装修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白蚁预防措施,导致目前蚁患暴发。
3 防治策略及建议
3.1 加快制定蚁害防治地方性技术标准
目前,《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修缮技术规程》虽然指明了“修缮设计中应包含白蚁检测和防治的设计说明,内容应符合JGJT245-2011的相关要求”,规定了“除对建筑原有木构件进行白蚁治理和预防外,还应对新增木构件采取白蚁预防措施”及“白蚁防治应将周边园林树木、绿地列为控制范围”[ 3],但《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JGJT245-2011)是针对新建房屋的白蚁预防工程全国性行业技术标准,而优秀历史建筑的建设年代通常久远,建筑结构、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大不相同,建筑物所处的环境差异较大,曾经遭受的蚁害及目前的蚁害状况不尽相同,需要专门出台地方性白蚁防治行业技术标准作指导,为科学规范保护优秀历史建筑提供技术支撑。
3.2 建立蚁情蚁害应急处理联动机制
首先,建设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白蚁防治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据库,涵盖优秀历史建筑的名称、坐落、房屋栋数、建成年代、建筑面积、管理人、使用人以及白蚁危害状况、蚁害治理人、治理时间、治理部位等基础信息,为应急联动及时处理蚁害提供基本数据;其次,加大科普宣传力度,让优秀历史建筑的管理人或使用人、日常安监巡查人员、房屋维修人员,了解白蚁的生活习性、有翅成虫的分飞时节、活动迹象等基本常识,知晓优秀历史建筑白蚁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及时发现并反馈蚁情提供保证;最后,建立房屋管理人、使用人、日常巡查监管人以及社区人员报料反映蚁害的联动应急处理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理。
3.3 深化修缮工程蚁害防治实施方案
优秀历史建筑的综合性保护修缮工程应当同步设计白蚁防治的实施方案[2],主要内容包括修缮前蚁害的检查与治理以及场地的清理、修缮过程中木构件及相应建筑部位的白蚁预防处理、修缮实施完毕后残留木质材料的清理。局部性保护修缮工程在进行局部结构构件加固、损坏修复以及局部装修时[2],应有蚁害检查与治理以及局部预防处理的内容。近几年来,咸安坊、昙华林、巴公房子(现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在综合保护性修缮过程中,参照现行的新建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采用化学药物屏障技术,对建筑物四周及地基设置土壤化学屏障,对近地砌体墙施药形成药物屏障,对替换、修补的木构件以及接地、入墙木构件进行药物涂刷、浸灌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截至目前暂未出现蚁害。
3.4 加快推进白蚁监测控制技術应用
白蚁监测控制技术既能克服化学药剂在木材使用上的局限性,减少化学药剂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发挥绿色环保技术对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作用[4,5];又能实时、精确监控蚁情蚁害,实现“早发现、早治理”及时控制蚁害的目标。对周围环境存在及曾发生过但目前暂未出现蚁害的优秀历史建筑,均可以采用白蚁监测控制技术,对优秀历史建筑周围环境设置地下型白蚁监控系统,对建筑物重点部位设置地上型白蚁监控系统,实施远程实时监测,定期检查监测系统,发现蚁害及时治理。
3.5 为白蚁防治提供财政专项资金保障
参照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湖北省财政厅《关于继续做好全省房屋交易管理和白蚁防治工作的通知》(鄂建文〔2017〕66号)“将依法履行白蚁防治行政管理、工程实施、基础科研等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切实做好取消收费后白蚁防治工作的经费保障,确保城市房屋白蚁防治事业平稳有序发展”的规定,设立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白蚁防治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历史建筑蚁害的日常检查与治理、综合性保护修缮工程的白蚁预防工作,形成长效保障机制[6]。
参考文献
[1] 胡晨莙.汉口里分民居的保护与改造[J].中华建设,2012(5):94-95.
[2] 武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修缮技术规程.DB4201T 576-2019[S].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白蚁预防技术规程.JGJT 245-2011[S].
[4] 熊敏,张祖斌,李晶舰,等.做好武汉老城区房屋白蚁危害普查 当好城市房屋卫士[J].中华建设,2017(8):56-59.
[5] 黄姗姗.古建筑白蚁危害成因及远程实时监测技术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3):96-99.
[6] 于保庭,章凯婴,宋晓钢,等.浅谈我国古建筑白蚁危害及防治现状[J].中华卫生杀虫药械,202 28(6):56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