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婷 方祝元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江苏南京 210029
脑鸣是自觉头脑有声音鸣响,或如蝉鸣,或如潮声的病证。常见于西医的脑动脉硬化症、高血压病、神经官能症等。《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将脑鸣分为肝肾阴虚、命门火衰、脾虚气陷、肝郁化火、脉络瘀阻、痰瘀互凝六种证型[1]。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明确治疗方法,应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改善高血压伴脑鸣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导师方祝元教授,系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岐黄学者,江苏省名中医,擅长运用中医、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和内科疑难杂病。方师认为治疗高血压伴脑鸣应从调理五脏入手,同时兼顾他症,才能疗效显著。
1.1 肝阳上亢,肝肾不足:高血压根据其临床症状,多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高血压和肝联系紧密,肝肾精血同源,阴阳互补,疏泄封藏并用,高血压和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肾为人体先天之本,脑为髓之海,肾藏精,精生髓,髓聚于脑,《灵枢·海论》:“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夜难安卧。”由此可见,中医关于肝肾、脑与高血压伴脑鸣相关的论述由来已久。肝肾精血充足,髓海得养,精血不足,髓海不充,脑受之为病,可发为脑鸣。肝体阴而用阳,阴血不足,阴不制阳,肝阳生发太过,气逆于上也可发为脑鸣,故高血压伴脑鸣可从肝肾论治。
1.2 血络瘀阻,心神不宁:《灵枢·脉胀》篇:“黄帝曰:脉之应于寸口,如何而胀?岐伯曰:其脉大坚以涩者,胀也。”王清海教授首次将“脉胀”作为高血压的中医诊断病名[2],心在中医理论中的生理功能为主血脉、主神明。心主脉,脉舍神,血脉为心神提供物质基础,气行则血畅,气虚则血瘀。心神失养,脉之气血不畅,可发为脉胀。程杏轩有“思则心气上通于囟……过思则心火烁脑,头眩、眼花、耳鸣之象立见,而髓伤矣”。表明了中医心脑之间的联系,唐宗海言“即以心火照脑髓之义。髓如月魄,心如日光,相照为明,此神之所以为用也”。到现在中医普遍接受“心脑共主神明”。心主全身之血脉,心失所养,气虚血瘀,瘀阻于上,脑受之为病,可发为脑鸣,心气不足,气不生血,神失所养,也可发为脑鸣,故高血压伴脑鸣可从心论治。
1.3 三焦失于运行:《素问》认为三焦“决渎之官”,运行水液,《难经》云其“主持诸气”,三焦之生理功能可概括为通行诸气与运行水液。三焦气化是脑神的基础,三焦气化失司致脑髓不充则是脑神病变的基础[3]。方师认为上焦宣发气液精微,上充于脑,则脑精耳明,中焦运化水谷精微,调畅情志,为脑的正常生理功能提供物质基础,使精神情志疏泄有度,下焦主排泄糟粕,通调腑气,糟粕泄,腑气通,气机畅,气畅则神安。若外邪及内伤气机调畅失司,壅塞三焦,上焦阳气不宣,气液精微不能上充于脑,可一身尽重,头昏脑鸣;中焦不能运化,精气血亏虚,精亏则神疲,气虚则神衰;下焦气化不利,腑气不通,气闭则清窍闭塞,气机不畅则脑神失养。因此,从三焦论治于脑是中医临床重要治法。
2.1 平肝潜阳育阴法:天麻钩藤饮具有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的功效。主治肝阳偏亢,肝风上扰证。现代发现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具有一定的疗效[4]。方师认为高血压伴脑鸣,可先从高血压入手,高血压病因病机多由肝阳上亢,气逆于上,精血亏于下所致,在临床用药时应用平抑肝阳之品,如天麻、钩藤等,补肾法如杜仲、酒萸肉、槲寄生等,补肾法治疗高血压机制可能与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扩张外周血管等有关[5]。
2.2 养心活血安神法:方师认为高血压伴脑鸣者多气血不畅,心神不宁,又心脑共主神明,故应活血通络,养心安神。活血分为益气活血、清热活血、温经活血、补血活血、破血活血等,常用药如牛膝、黄精、丹参、牡丹皮、醋莪术、姜黄等,安神药如酸枣仁、合欢皮、龙眼肉、茯神、蜜远志等。方师在方中喜药对连用增强药效,如牛膝配黄精,莪术配姜黄等。
2.3 三阳合治法:方师认为三阳经发病可发为脑鸣,三阳合病应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诸药合用可和解少阳,通阳泄热,重镇安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病机有多种说法,方师认为其病机在于三阳合病,少阳为主,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助少阳之枢,解太阳之表,滋阳明之燥。现代医学认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多用于治疗焦虑抑郁、失眠、高血压病、胃病等[6],其治疗机制可能与调节神经递质及其受体表达、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有关[7]。
患者,女,65岁。初诊:近1年反复出现头昏伴脑鸣,每次发病持续0.5h 左右,时有腰膝酸软,大便干,3~5天1行,夜尿多,夜寐不佳。既往高血压病史。中医诊断:脑鸣(肝阳上亢证);西医诊断:脑鸣;高血压病。治以平肝潜阳,养血安神兼润下通便。处方:天麻15g,钩藤15g,沙苑子15g,炒蒺藜15g,川芎10g,川牛膝30g,盐杜仲12g,槲寄生12g,焦栀子10g,制何首乌12g,酒萸肉15g,红景天15g,炒酸枣仁15g,柏子仁15g,合欢皮15g,火麻仁15g,肉苁蓉15g。14剂。川芎、钩藤、天麻、炒蒺藜平肝潜阳,沙苑子、槲寄生、酒萸肉、盐杜仲可滋肾平肝,制首乌、酸枣仁、合欢皮养血安神,柏子仁、肉苁蓉润肠通便,红景天、焦栀子活血清热,可制约其他药物的温燥之性,诸药合用改善患者头晕、睡眠、便秘情况。二诊:病史同前,患者诉仍有头昏脑鸣,夜间明显,入睡困难,多梦,夜尿频,大便4~5 日1 行,便干难解。血压:100/62mmHg,心率:68 次/分。治以平肝潜阳,重镇安神兼缓下通便。方药在原方基础上加用熟大黄10g,生龙齿15g,煅紫贝齿30g,煅磁石30g,火单杏仁10g,银杏叶15g,炒僵蚕5g。加用熟大黄、杏仁,增加通便之力,生龙齿、煅紫贝齿、煅磁石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可改善患者眩晕、脑鸣症状,僵蚕做引经药引药上行,引导诸药直达病所。银杏叶、僵蚕配为药对,增强活血之功。三诊:患者诉服二方后仍间作脑鸣,5 天行一次大便,便干难解量少,头晕沉,时有恶寒怕冷,纳少,食后腹部胀满,眠差,仍入睡困难,小便尚可。舌质淡紫、苔薄白微腻,脉弦滑细。辨证属三阳合病证。治以疏风解表,和解少阳,攻下通便。方药如下:柴胡12g,法半夏8g,甘草5g,黄芩10g,生姜6g,大枣8g,党参12g,桂枝10g,炒白芍12g,生龙齿(先煎)15g,生牡蛎(先煎)15g,大黄(后下)10g,炒火麻仁15g,郁李仁15g,川芎10g,牛膝15g。方药中含小柴胡汤诸药,可和解少阳,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解表邪,大黄、火麻仁、郁李仁可改善腹胀、便秘等阳明经症状,龙骨、牡蛎重镇安神,川芎、牛膝一上一下活血之力倍增,诸药合用改善患者头晕脑鸣、恶寒、便秘等症状。四诊时,高血压伴脑鸣明显改善。
方师认为高血压伴脑鸣可以大致分为肝阳上亢、肝肾不足,血络瘀阻、心神不宁,三焦失调等病因病机,治疗上主要通过平肝阳补肝肾、活血安神、调理三焦等治法来改善高血压伴脑鸣。临床具体应用时,患者可能有多个病因病机夹杂,故在选择方药时根据患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平肝阳、活血、调三焦等治法可共用之。方师治疗高血压伴脑鸣症状,在经典名方的基础上加减,既有针对主症的治疗大法,又有缓解兼次症的药物,用药细腻严谨,疗效显著。方师临床治疗高血压伴脑鸣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