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张捷等编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饮食文化比较》一书,从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方面对比了中西饮食文化,深入探讨了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食、色,性也”,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要,随着世界联系的加强,人们不仅关注本国的食物,而且对国外的饮食也充满了好奇。该书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比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首先,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说明,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内涵与影响。然后,从英语翻译角度出发,通过剖析当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体现,总结英语翻译困境。同时,作者结合食材制作、餐桌礼仪等具体的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并以此为面统观推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合理路径。
(1) 概念阐述,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民以食为天,随着越来越多饮食纪录片、综艺节目的播出,人们对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充满了好奇与关注,饮食文化已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相互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方面。纵观人类的饮食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自然饮食阶段和调制饮食阶段,两个阶段的转变也是文明的进展,在不同的时期饮食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此外,饮食文化还与国家政治、经济、历史等息息相关。当今国际交流日益密切,饮食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现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且颇受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只有在了解、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够保障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
(2) 现状分析,总结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在英语翻译中的困境。互联网编织了一张巨大的网,让全世界的人们可以便捷地互动交流。在此技术背景下,跨文化已成为当今国际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可以被看作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板块。为了加强与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翻译所起的作用无可替代。大量的实践证明,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往往是英语翻译的困境,经常造成词不达意的局面。中西饮食文化不同之处颇多,为英语准确翻译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首先是饮食理念的不同,书中总结到中方饮食是重美味的感性饮食,而西方则是重营养的理性饮食,饮食理念的差异为翻译带来了较大的影响。其次,分餐制与合餐制也不能被看作单纯的饮食习惯,背后还有深刻的文化理念作支撑。此外,谚语中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更难表述,这也是长久以来英语翻译的重难点。
(3) 发展探索,思考中西饮食文化交流的规范化走向。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活动得以蓬勃发展,中西饮食文化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支。只有在深入理解饮食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遵循“信、达、雅”这一翻译原则,从而促进中西饮食文化交流。
(4) 深入了解中西饮食理念的不同。中方更重感性而西方偏理性,中国文化是“情”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理”的文化,这导致了在菜品制作上中西差异较大;而且,中西饮食文化背后的宗教信仰也不同,但一致的是无论中西方都十分尊重生命。此外,对饮食谚语的翻译不可刻板地一字一译,而是讲求整体的意义准确,这样才能保证在进行饮食文化交流时不会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饮食是人生存的物质基本和社会发展的前提,随着人类历史滚滚前进,饮食也成了文化的重要体现和基本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地理等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巨大差异,研究此类差异也可以作为研究中西文化的重要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