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曦 李正*
202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以下简称《目录》),将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并表,专业学位类别由50个增至67个,其中博士专业学位类别由18个增至36个[1]。《目录》取消原“风景园林学(0834)”一级学科,新增“风景园林(0862)”二级学科,并将风景园林研究生学位从专业硕士提升到专业博士。《目录》凸显了实践性问题在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响应了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重要需求。2023年《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并“以强化两类学位在定位、标准、招生、培养、评价、师资等环节的差异化要求为路径”[2]。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知识应用的关注程度不同,前者受知识本身的发展逻辑的影响更大,而后者受外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驱动,两者并无高低之分[3]。相比较而言,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培养已积累了多年的成功经验,专业博士培养则是风景园林研究生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与之前学术博士培养模式的差异性亟待探讨。
作为一种专业学位类型,风景园林专业博士与其他专业博士之间存在相似特征。近年来,中国学者对专业博士教育所面临的共性问题与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主要涉及6个角度:一是招生规模,在把握规模、类型、科类的基础上进行扩招尺度的研判和教育资源投放布局的探讨[4];二是路径依赖,避免专业博士培养在课程教学、成果产出和质量监督上过度依赖国内学术博士和国外专业博士的培养模式,以免导致培养目标与结果不一致[5];三是社会化,通过个体、职业、学科三重维度的相互作用,使专业博士兼具对专业人员的职业认同和对所属学科的文化认同[6];四是专业化,解决专业博士学位论文在选题内容、研究方法、政策建议和导师经历等方面的学术化问题[7];五是政府、市场和学术三者之间的关系,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同时适度加强政府宏观调控[8];六是教育质量,从培养过程、成果能力和职业发展等维度考量[9-10]。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研究是在国际比较视野下反思中国专业博士教育状况,以国外相关经验作为参照或借鉴对象。也有学者对美国[11-13]、英国[14-15]、澳大利亚[16]等国的专业博士教育进行综合评述,或是对这些国家进行比较分析[17-19],进而强调中国专业博士学位改革符合全球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趋势。
相比临床医学、兽医、口腔医学、教育、工程和中医等专业领域,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性研究较少。在《目录》发布之前,中国学者主要在风景园林学术博士教育框架下探讨了博士学位论文选题[20]、中外代表性高校风景园林博士学位项目比较[21]等议题。2023年以来,已有学者针对《目录》给中国风景园林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探究了包含专业博士在内的风景园林专业学位教育的未来发展路径[22-24]。此外,国外学者也对风景园林博士教育进行了探讨,侧重设计研究[25]、知识生产[26]和跨学科性[27]等问题。上述研究为了解风景园林博士培养状况与问题提供了宝贵信息,但存在3点不足:1)在地理区位上大多局限于个别国家和地区,未能对全球范围内的风景园林博士学位项目进行整体性梳理;2)在类型上侧重哲学博士,未能涵盖所有类型的风景园林博士学位项目;3)在广度上往往侧重某一方面,未能考察风景园林博士培养的全过程。考虑到现代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发端于西方,本研究聚焦美国、英联邦国家和部分欧洲大陆国家大学英文授课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对其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这些项目对实践性问题的应对策略,以期为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博士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笔者以“doctor”“landscape architecture”为组合关键词在谷歌搜索引擎中查询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网站信息,并以在WoS(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查询到的文献中所提及的相关项目为补充,按照以下4个标准对初步查询到的博士学位项目进行筛选:1)招收对象包括风景园林专业背景学生;2)研究领域包含风景园林相关方向;3)学位名称以风景园林相关学科命名;4)采用英文授课。截至2023年5月31日,笔者统计出29所拥有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大学,其中7所大学的相关院系名称中包含“风景园林”,其余大学的相关院系则倾向于使用规划(planning)、设计(design)、景观(landscape)、环境(environment)等更为宽泛的概念进行命名(表1)。这些大学共计提供33个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包括29个哲学博士(Doctor of Philosophy, Ph.D.)学位项目和4个设计博士(Doctor of Design或Doctorate by Design, DDes)学位项目。
表1 29所欧美大学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Tab.1 Doctoral degree programs related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29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按照对学术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处理方式分类,29所大学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可以分为3种模式。1)全日制哲学博士培养模式:共17个学位项目,大多来自美国的大学,少数来自加拿大和欧洲的大学。2)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轨的哲学博士培养模式:共8个学位项目,大多来自英联邦的大学,个别来自欧洲的大学。3)分设哲学博士与设计博士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共4个学位项目,来自美国、加拿大和英国的大学。本研究以各大学官方网站上所提供的博士学位项目信息为主要数据源,包括网页文字及可下载的项目指南。
对29所欧美大学的风景园林博士培养模式进行比较研究,识别它们在应对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性问题方面的策略。为全面考察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横向比较内容涵盖招生对象、培养过程、学习方式、研究领域、学位论文、财政支持6个角度。为便于开展内容分析,笔者将各学校官方网站的网页文字及可下载的pdf格式文档导入NVivo软件,对研究领域等涉及较多文字的内容进行自由编码和词频统计,提升内容分析的效率和精度。
17所欧美大学的全日制哲学博士培养模式存在明显相似性,主要体现在5个方面。1)招生对象面向寻求教学和学术工作的学生。2)培养过程主要分为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和学位论文3个阶段,其中学位论文阶段包括开题报告、课题研究和答辩等具体环节。3)学习方式上要求学生在前1~2年的课程学习阶段住校,之后可根据研究需要申请暂时离校,修业年限3~7年。4)学位论文以文字形式的专著为主,至少包含1项独立研究工作成果。5)财政支持主要以奖学金、助教、助研等方式减免学生在常规修业年限内的学杂费,个别大学要求申请者自行申请学校或外部机构的科研经费(如代尔夫特大学、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等)。
虽然全日制哲学博士培养模式总体上倾向于单纯的学术研究,但不少相关大学对实践需求仍有所兼顾,主要采取3种策略。
1)限定学位类型或等级等录取要求。在17所大学中,有11所大学明确要求申请人拥有风景园林或其他紧密相关领域(建筑、城市规划、室内设计)的专业硕士学位,有3所大学要求硕士学位,还有3所大学未作要求。通过限定录取标准,相关大学可以招收到具有一定规划设计专业实践技能和经验的学生,从而有利于他们未来结合实践问题进行博士论文选题。
2)研究领域与当代经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对17个学校的全日制哲学博士学位项目所涉及的93个研究方向进行词频分析,发现共涉及115个实词,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5个单词是设计(design, designed)、城市(urban, urbanism)、规划(planning),其次是社区(community)、环境(environmental)、历史(history)、景观(landscape)、可持续(sustainable, sustainability)、健康(health)、生态(ecological, ecology)。词频统计结果表明,这些博士学位项目的核心关注点是如何通过规划和设计过程解决城市乃至更大范围的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聚焦具有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方向。如果把115个单词进行归类,可以大致识别出规划设计、生态环境、历史理论、社会因素和工程技术五大研究方向。规划设计方向包括区域规划、交通规划、用地规划、森林规划、国际规划、环境规划、生态规划和社区规划等,以及生态和城市设计,其中城市设计受到较多重视。生态环境方向涉及生态系统服务、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绿色基础设施、再野化、农业、环境影响、能源转型、水文和韧性,其中韧性是研究热点。历史理论方向除了传统的历史和理论研究,还包括图像表现、文化遗产和设计教育等。社会因素方向聚焦于健康和公平,还涉及感知、场所、社区参与、经济发展、行为和住房。工程技术方向涉及数字建造、环境工程、环境模拟和可持续系统等,其中可持续系统被提及次数较多(图1)。
图1 欧美大学全日制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主要研究方向Major research fields of full-time doctoral degree programs related to landscape architecture at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3)允许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除了传统的文字形式专著,一些博士学位项目还接受另外2种博士毕业成果。一是基于文章的学位论文,至少包含3篇文章,其中至少1篇应在采用同行评议审稿制度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总字数3~6万。二是基于作品的论文,应采用公开演示、展览或演出等方式进行展现,并辅以3~6万字的文字注释。这种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为实践导向型博士生拓展了发展空间,进而促进了他们把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
8所大学的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轨的哲学博士培养模式在传统哲学博士学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同时提供全日制与非全日制2种培养模式,非全日制学生的修业年限比全日制延长约1倍。如伯明翰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全日制学习模式需要3~5年完成,非全日制学习模式则需要4~7年完成。其他大学在修业年限要求上略有不同,全日制学习要求3~4年,非全日制学习要求6~8年。
部分大学还采取其他2种策略来回应实践需求。一是基于互联网远程教学的风景园林博士培养新模式。例如,爱丁堡大学的远程教学主要针对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生,学科主任和导师将在申请阶段确定学生如何与导师分享工作进展。二是采用多样化的学位论文形式,如伯明翰建筑与设计学院、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学位论文均接受原创性知识贡献的专著、公开发表的高水平期刊文章,以及辅以相对简短文字论述的设计作品,侧重能够应用于现实世界的研究及跨学科实践的原创性设计作品,将设计作为知识生产的一种手段。
4所大学的哲学博士和设计博士2类学位项目均将课程学习、资格考试、开题报告和学位论文作为必修环节,但在5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1)招生对象。哲学博士学位项目主要培养希望进入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的学生,他们毕业后大多在大学任教。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申请者不必拥有设计方面的专业学位,但需要提交写作样本(writing sample)。设计博士学位项目主要培养处于职业发展中期的从业者,他们大多已经拥有相关专业技能和经验,但需要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进行创新。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毕业生不仅可以在大学任教,还可以在企业或政府就职。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申请者需要拥有设计相关领域的硕士学位,并提交设计作品集。
2)学习方式。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修业年限一般为4年,不超过7年,要求学生进行全日制学习;而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修业年限多为3年,且允许多种灵活学习方式,以便学生在攻读学位的同时仍能充分参与相关工作。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学习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允许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离校1年,之后再补足在校的学习时间,如哈佛大学;二是允许学生选择非全日制学习方式,修业年限可延长至5~6年,如谢菲尔德大学;三是提供线上远程教学,大部分内容可在网上完成,每个学期只需到校参加一次为期不超过1周的研讨会,向教师和同学展示研究工作进展,如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和卡尔加里大学。
3)培养过程。大部分哲学博士学位项目的必修课是针对经典文献和研究方法的研讨课,少部分哲学博士学位项目还要求学生通过选修课掌握一个主攻领域和一个辅修领域的理论和方法。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必修课则大多侧重介绍基于实践的设计研究,如卡尔加里大学建筑、规划与景观学院设计博士学位项目的必修课包括“设计实践研究项目定义”“设计实践研究的背景”和“设计实践研究策略”等。然而,即使是哲学博士学位项目也会兼顾行业应用,如哈佛大学要求博士生在学术要求之外对各自涉及专业的基本技能有普遍了解,并将这些技能作为资格考试中的一般性知识进行考核,以使毕业生能够与专业人士交流,并胜任设计学院和其他专业院系中教学工作。
4)学位论文。哲学博士培养以学术研究为主,侧重增进对某一特定学科或领域知识的理解,学位论文以文字论述为主。设计博士培养以实践导向型的设计研究为主,针对在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来寻找解决方案,学位论文将设计作品与文字论述相结合。以哈佛大学为例,哲学博士的研究方向侧重理论与历史,而设计博士的研究方向包括景观都市主义和数字设计文化等与当下经济社会的紧迫需求相关的具体问题。
5)财政支持。哲学博士一般能够通过奖学金、助教、助研等形式获得较为丰厚的财政支持,用于支付大部分学杂费、生活费和保险费。对于设计博士,尤其是参加线上远程教学的学生,大部分大学不承诺提供财政支持,学生需要自己争取助教等兼职工作机会。
通过美国、英联邦国家和欧洲大陆国家29所大学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比较分析,笔者发现全日制哲学博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轨的哲学博士、分设哲学博士与设计博士的双轨制3种培养模式均对实践需求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回应,且相互之间存在诸多交集,对中国风景园林专业博士教育有3点启示。
风景园林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兼顾2类培养对象:希望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学术导向型学生,以及寻求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行业的实践导向型学生。两者都需要考虑专业学位的职业属性:风景园林学科涉及内容广泛,以土地的合理利用为核心问题,不仅包含了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与自然资源保护与修复,还涵盖了“规划—建设—管理”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科学与技术体系,本质是实践性的。为避免博士研究生教育与行业实践脱节,有关高校有必要在录取阶段关注申请者的学科专业、学历等级和工作经历等个人背景,通过严格审核报考资格来选拔出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经验的学生。从欧美风景园林博士教育经验看,报考资格审查可侧重3个方面:1)优先考虑拥有风景园林或相关领域(如建筑、城市规划、环境设计等)专业硕士学位的申请者;2)优先考虑具有风景园林或相关领域工作或实习经历的申请者;3)优先考虑能够提供高质量设计作品集,且具有科研潜力的申请者。能够满足以上要求的申请者将更有可能在未来的理论学习中结合实践需求,并能在毕业后更好地实现科研应用和成果转化。
就本质属性而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特征是具有学术基础的职业性,不应完全割裂学术性和职业性[28]。当基于产教融合原则对之前的风景园林博士培养体系进行改革时,我们既要坚持专业学位的学术属性,也要意识到很多科学问题是在实践中发现的。在培养内容方面,欧美风景园林博士教育模式可在课程体系和研究领域2个方面提供借鉴。首先,在课程体系上需要坚持以理论文献和研究方法类课程为基础,以风景园林实践的基本技能和重要领域为核心教学内容,两者均应纳入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内容。其次,在研究领域上应该鼓励博士生开展面向紧迫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研究,尤其关注如何通过规划设计解决当前实践领域的具体问题,从而影响风景园林行业乃至更大范围的社会进程。
专业博士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未来有必要积极探索弹性教学方式。从欧美风景园林博士培养状况看,弹性教学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的学习方式创新上。1)灵活的修业年限: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以全日制或非全日制的方式开展学习;2)灵活的学习地点:学生可以采用校内学习、远程教学或两者结合等方式与导师和其他师生进行交流;3)差异化的财政支持:全日制校内学生可以通过奖学金、助教、助研等形式获取学费减免和生活津贴,而非全日制或远程教学的学生则需要自己支付学费。这些灵活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因材施教,最大程度发掘学生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将研究与实践结合。
本研究针对《目录》调整后风景园林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如何回应实践性需求这一紧迫问题,通过横向比较29所欧美大学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识别出全日制哲学博士、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轨的哲学博士、分设哲学博士与设计博士的双轨制3种培养模式,进而从培养对象、内容和过程上提出对中国的3点启示。本研究认为,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培养固然需要摆脱对学术博士培养模式的路径依赖,但不能忽视学术属性的基础性地位,有必要继续将经典理论和研究方法作为核心教学内容,重点在招生资格审核、学位论文选题和学习方式等方面强化职业属性和基于应用研究的科学探索,从而实现学术研究与行业实践的融合。本研究存在两方面局限性:一是未能对29所欧美大学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的发展历程和社会背景进行深入探究;二是未能涵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非英语授课的风景园林相关博士学位项目。未来研究可在本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拓展,最终厘清世界各国的风景园林博士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