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晗
(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2023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将进一步增强供给保障作为重要发展目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结构优化、动能培育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统一,是实现农业强国目标的必要环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丰富的内涵,其核心内容是通过改革优化农业生产者、生产要素和产业的结构。因此,发展绿色生产方式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且在资源环境约束增强和人民生态需要提升的背景下具有特殊意义。当前学界关于绿色生产方式发展问题已产生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者多从传统生产方式绿色化和绿色要素生产力化等角度对绿色生产方式发展进行了界定,并从提高生态承载能力、增强科技支撑和促进产品生态化等角度提出了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的路径。但目前学者更多地聚焦在农业具体绿色经营方式上,而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广义生产方式,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性视角研究绿色生产方式问题的较少,对生产方式与发展理念、产业结构、体制机制、观念意识等的紧密联系研究还不够充分。
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出版社2023 年7 月出版发行了由肖小虹等著的《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一书。该书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研究对象,将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发展作为重要研究内容,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实现了创新。一是研究视角的创新。该书以绿色发展理念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为中心展开研究,准确把握了二者的契合点,为研究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该书创新地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计量分析等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结合,既遵循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统一的规律形成了研究框架和展开逻辑,又在此基础上科学运用DEA 等分析方法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率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计量分析。三是学术观点的创新。该书提炼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四重引领作用,科学研判了基于绿色发展理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与问题,系统分析了国内外典型案例的经验与启示,创新性地提出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思路、路径选择和保障措施,并重点研究了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问题。该书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学术观点上的创新,对于推进绿色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于学者开展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性视角审视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发展问题,可以看出当前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发展还存在生产主体能力动力欠缺、生产设施相对滞后、绿色生产要素转化不足、市场体系不健全等瓶颈。本文认为在建设农业强国背景下,突破这些瓶颈需要在供给侧优化生产主体、生产设施和生产要素等的配置比例,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寻求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的现实路径。
(1)发展绿色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主体能力跃迁。劳动者是最具能动性的生产力要素,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发展有赖于农业经营主体能力的跃迁式提升。一是家庭经营主体绿色生产技能的提升。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经营形式,传统家庭经营具有分散程度和自主程度较高等特点,易形成粗放式生产。这一特征是曾经农业生产易造成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的原因之一。塑造绿色农业经营主体需要通过对家庭经营主体的专项培训,实现其绿色设施操作技能、生态肥料使用技能等清洁生产能力的提升。二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绿色生产素养的提升。在统分结合背景下,包括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的新型经营主体是经营方式组织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载体。要提升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绿色生产的综合能力,同时推动农民职业化,使具备绿色生产技能的专业人员、应届毕业生等成为新型经营主体中绿色农业劳动者的新增量。三是构建“各级政府—经营主体—社会力量”协同的绿色生产格局。农业经营主体是绿色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各级政府是绿色生产的服务者与监督者,社会力量是绿色生产各环节的补充力量,三者缺一不可。需要通过绿色生产推广工程、生态保护专项整治工程等提高三者的协同性,形成多主体共同推进农业绿色生产的大格局。
(2)升级绿色农业劳动资料,实现生产设施赋能。农业生产方式转型过程中,科技水平、产业结构和节能效率的提升都能带来生产的绿色化转型,但其实现都有赖于设施的全面升级。当前我国农业设施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但绿色生产相关设施发展水平还参差不齐。在这一背景下,发展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一是要优化项目编制与实施。加强对涉及资源循环利用、科技推广、土地质量提升等相关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在消除绝对贫困后要逐步控制在基本生活保障类项目上的投入,保证绿色生产相关项目的投入,并优化提升设施的后续管护水平。二是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设施的同步赋能。科技提升是实现绿色发展的必要条件,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低毒高效农药化肥生产技术、生物灭虫技术等的运用对于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科技赋能需要设施赋能的同步配合,要逐步补齐科技转化与运用所需的各项设施。三是创新设施建设的多样化区域实现形式。中国幅员辽阔,地理条件复杂,不同地区绿色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具体目标有明显差异。不同地形之间、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不同发展程度的各地区需要形成差异化的设施建设方案,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差异化地推进设施赋能区域实现。
(3)形成绿色农业劳动对象,实现产品价值提升。绿色农业劳动对象与其他生产部门劳动对象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自然环境是农业劳动对象的主要来源,又是保护生态的主要对象,这对劳动对象的绿色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绿色农产品又需要注重产品价值的提升,以绿色属性实现使用价值增值,避免部分西方生态产品的奢侈品化趋势。在这一背景下,形成绿色农业劳动对象一是要实现传统劳动对象的绿色化。通过绿色科技、绿色设施的赋能使传统农产品向绿色农产品转变,同时加强对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的溯源和认证,在使用价值增值的基础上,提升绿色农业产品的交易价值。二是要实现绿色要素的劳动对象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山理论”生动诠释了绿色要素和农业劳动对象的统一关系,绿水青山也可以变为金山银山。在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要将自然风光、生态环境甚至人文资源等作为农业绿色生产新的要素,通过产业的融合发展,以“康养+”“旅游+”等形式实现绿色农业产品的拓展和升级。
(4)完善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实现相关制度健全。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是绿色生产力的发展和相关生产关系的调整,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完善是发展绿色生产方式的应有之义,相关政策法规等的健全将对发展绿色生产方式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力。一是在绿色发展的语境中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动“三权”分置改革,以土地制度创新带动农业集约化生产、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绿色科技的推广,探索适合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的多元化经营形式和社会化服务模式。二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探索绿色生产力包容性发展的有效路径,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的关系,实现包括生态在内的农业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配,健全农业补贴和生态补偿制度。三是在农业绿色发展过程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发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对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通过市场体系完善实现农业数字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等的协同发展。四是进一步健全绿色农业监控相关体制机制,在实现内生性绿色发展的同时兼顾外部约束,健全维护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的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
(5)培育绿色发展内生意愿,实现观念意识转变。理论界在研究绿色生产方式发展时重点研究了个体农户的绿色发展意愿问题,但多数学者更多关注外部经济关系与绿色生产方式之间的关联情况,没有重点聚焦农户追求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内在意愿,同时对政府、社会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的意愿研究还不够充分。实际上,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长效发展需要整个社会实现观念意识的转变。一是树立各级政府绿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发展绿色农业生产方式既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符合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因此,需要树立绿色的发展观与政绩观,并在环境治理、服务供给等具体环节中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二是从政策引导、文化建设、学习教育、法规完善等方面增强农民绿色发展意愿,让农民能够将生态保护、绿色发展与切身利益进行紧密结合。三是以企业为主,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绿色发展的环境氛围。实现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的发展既是面对资源环境约束的合理应对,也是转变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的主动选择。需要通过教育普及、政策支持、环境规制等方式增强全社会对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发展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