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现状与展望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视化分析

2024-01-11 01:18:00牛君程智超
生态经济 2024年1期
关键词:新能源能源转型

牛君,程智超

(甘肃政法大学 经济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能源是为人类生存及社会进步提供的能力资源。但目前大量化石能源消费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新能源产业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气候雄心峰会上均提到我国将通过采取能源转型措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加强对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研究能够总结和发现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归纳相关发展模式,指导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帮助各级政府出台政策,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对未来该产业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以期进一步完善新能源产业研究,促进新能源产业繁荣,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助力。

CiteSpace 可以帮助科研人员快速锁定某一研究领域相关的核心内容,对科研文献进行数据采集与可视化分析,直观呈现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现状。目前在其他产业领域已经被广泛应用,如茶产业[1]、农业产业[2]、高新技术产业[3]等。但目前在中国新能源产业研究领域还没有应用,且之前相关性综述偏向定性研究,缺乏一定科学模型与图谱的构建和支撑。因此,为归纳当前我国新能源产业现状、前沿热点等主题,本研究从定量角度利用CiteSpace 软件,以1993—2022 年为时间节点,对中国知网发表的有关我国新能源产业研究的737 篇文献,绘制核心作者、关键词共现、聚类与突现等知识图谱;从定性角度结合文献研读的方式归纳与分析新能源产业内涵、研究方法与热点主题,旨在明晰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的研究现状,发现热点变化,开展主题分析,从而进一步为未来前沿研究、实践决策提供方向性参考。

1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 数据来源与分析工具

布拉德福定律认为:核心期刊所刊登的特定领域文章,能够更好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的研究趋势。具体数据来源以及检索流程见表1。研究采用CiteSpace Ⅴ5.8.R3 版本,在该软件基础上绘制知识图谱。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策略

在中国知网(CNKI)中通过对相关关键词搜索后,选取匹配文献导出数据并保存,对检索到的737 篇文献进行去重和关键词合并处理,数据转化后导入软件,进行参数设置。然后借助Excel 工具以及CiteSpace 程序对输出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

2 新能源产业研究定量分析

2.1 我国新能源产业文献增长与发文分布

新能源产业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与时间趋势图,可以展现该领域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并且对其未来发展研究趋势做出预测。图1 显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在1993—2021 年的发文情况。从文献总量来看,新能源产业发文数量较少,其原因可能是新能源产业的细分行业较多,学者多从具体行业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导致对整体关注度不够;从发文趋势上来看,总体呈现先增长后下降最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1993—2005 年)—高速发展期(2006—2012 年)—缓慢下降期(2013—2021 年)。

图1 新能源产业1993—2022年发文量年度变化趋势

2.1.1 萌芽期(1993—2005年)

2005 年之前,能源供应问题开始被国家所关注,因此部分新能源如小水电等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技术水平制约,只能“就地取材”小范围零散使用,到真正形成产业化还有一定距离,新能源产业研究还未真正受到重视。

2.1.2 高速发展期(2006—2012年)

“十一五”期间,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蒸蒸日上,政府在政策及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市场高溢价也推动了新能源产业建设发展。尤其在2009 年我国确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包括新能源产业,我国对该产业的投资额也成为世界第一。因此,在2011 年左右关于新能源产业的发文量均超过70 篇,是该产业研究的高峰期。但在2012 年以后,前期的盲目规模扩张也带来了副作用,整体产业盈利水平大幅度下滑,新能源进入低谷期,新能源产业研究也开始减少。

2.1.3 缓慢下降期(2013—2021年)

2013 年后,我国新能源产业开始由低谷期转变为快速发展期,关于该领域的研究也不再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近年来趋于稳定。截至2022 年5 月10 日,关于新能源产业的相关研究为16 篇,按照该趋势,2022 年新能源研究发文量难以超过40 篇,很可能会延续该阶段缓慢下降的趋势。但是有理由相信,新能源产业研究的制高点并不是目前所呈现的状态,未来我国新能源产业依然会有较大发展。

2.2 发文作者及合作网络分析

在核心作者共线图谱中,节点大小对应作者文献数量,连线粗细对应作者间合作关系。如图2 所示,新能源产业研究作者群体之间合作较少,文献数量不少但研究分散。核心作者合作网络分别是以吕绍勤—严陆光—夏训诚等、马丽梅—史丹—裴庆冰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从时间上来看,主要研究群体的研究时间在2007—2010年,近年来的学者研究群体较少。

图2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作者发文量能够反映特定领域内作者的群体情况,由普赖斯理论可知,m=0.749(ηmax)1/2,ηmax为作者的最大发文量,当文献数量大于m篇被称为核心作者,由此计算可得m=2.996,据此推算该领域内的核心作者有40 人,其中核心作者累计发文173 篇,文献总量占总文献数的23.4%,未达到“核心作者群发文量达文献总量50%”的界定标准,因此该领域还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这和图2 得出的结论相符合。选择发文量排名前20 位的数据,得到表2。从表2 和图2 可以看出,发文数量多的作者大多是独立研究,较少进行合作,未来应加强交流,共同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表2 发文数居前20位作者统计

2.3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谱

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凝练了一篇文章的核心内容,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和该关键词的研究热度成正比。通过对软件输出图形进行适当调整后,得出新能源产业关键词共线图中包含442 个节点以及490 条连线,见图3。由图3 可知,在新能源产业领域中关键词之间联系紧密,表明我国新能源产业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

图3 关键词共线网络图谱

对排名前10 位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如表3 所示,可得到词频最高的三个关键词为“新能源”“低碳经济”“能源转型”。自从环境问题开始成为大众的焦点后,低碳经济就成了当前经济发展的新主流形态,能源转型也迫在眉睫,而发展新能源产业是实现低碳经济和能源转型的必经之路。

表3 高频关键词和中心性列表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可以更加直观地得到近年来中国新能源产业经济的研究热点,如图4 所示。分析得出7个关键词聚类,其中显示Q=0.804 4,S=0.946,聚类结果明晰且合理有效[4],且聚类版块多重叠,说明各版块的相关性强,联系紧密。

由关键词对聚类版块主题进行分类可得:第一类为“能源转型”,聚类板块包括“新能源”“太阳能”“光伏产业”,代表性文献25 篇;第二类为“新能源产业影响因素”,聚类板块包括“影响因素”“产业政策”,代表性文献38 篇;第三类为“低碳经济”,聚类板块包括“低碳经济”“开发利用”,代表性文献18 篇。

2.4 关键词突现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突现分析可以展现当前领域的前沿话题和未来的研究趋势特征。选取强度排名前十的关键词见表4,将其归类为趋弱性和渐增性两个前沿主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表4 新能源产业关键词突变情况

2.4.1 趋弱性前沿主题

趋弱性前沿主题是指研究趋势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步弱化的主题。20 世纪90 年代前,我国新能源刚步入起步阶段,发展方向散、水平低。20 世纪后,新能源产业持续的开发和使用对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引发了学者对“开发利用”的探讨。2009 年新能源产业被正式确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得到国家的大力扶持,研究热点开始聚焦于“新能源”。2010 年,“低碳经济”第一次正式登上国家舞台,作为当年要重点抓好的八个方面工作之一被提出来,开始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金融是我国当前经济中起到核心作用的部分,通过对资金的有效配置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因此学者相继开始关注“金融支持”。在“十二五”期间,为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由中央到地方开始颁布各种财税优惠政策,因此研究视角开始转向“财税政策”。

2.4.2 渐增性前沿主题

渐增性前沿主题是指研究趋势随时间变化呈现逐步强化的主题。2012 年在经历欧美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后,我国光伏行业迎来了产业调整期和深化期,学者开始将视野聚焦于“光伏企业”。2015 年我国正式提出碳达峰目标,“碳达峰”成为研究热点。2016年,《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针对我国未来能源转型问题以及新能源发展规划进行了阐述,“能源转型”开始走入大众视野。2017 年,颁布相关绿证制度文件,“绿证”交易制度也开始正式在我国实施。2020 年,我国“双碳”目标提出,之后其他国家也相继提出,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研究成果爆发式增加。

3 新能源产业研究定性分析

3.1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及分类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的基础上可系统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但相对应的新能源产业的定义和范围在学术界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我国学者尝试站在不同视角解释新能源产业的概念,大部分学者从与产业相关的角度切入,具体概念界定如表5 所示。

表5 新能源产业的概念界定

上述定义表明,虽然学界对新能源产业概念的认识尚未完全统一,但呈现出几个明显共性认识趋势:新能源产业的主体为风能、太阳能等非化石能源;新能源产业的功能为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实现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新能源产业的特征明显,如技术密集、制约因素多等。

关于新能源产业分类的相关研究较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分类,主要从能源类别的角度进行归纳。如罗洁等[12]、张颖等[13]认为新能源产业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等。还有其他学者从转化设备、能源生产、设备制造等方面进行分类[14]。

3.2 新能源产业主要研究方法

在研究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时,由于该产业发展年限相比其他产业较短,许多关键数据获取困难,因此学者通常从定性角度进行研究分析。然而这些方法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在研究逐渐深入的基础上,定性分析难以满足当前研究所需,因此不少学者开始尝试使用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该领域问题进行定量研究,部分文章还引入了新兴学科研究方法,具体情况见表6。

表6 新能源产业主要研究方法

除这些主流方法外,近年研究开始更加倾向于定量研究,许多学者尝试将新方法引入该研究领域中,如QAP 多元回归分析方法[38]、Richardson 非效率投资模型[39]等。尽管定量分析研究逐渐上升,但缺乏对技术水平提升的具体措施,多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最优的对策,因此对于方法模型的运用仍有一定深入空间。通过对文献梳理后还发现,在目前新能源产业领域的研究中,学者更倾向于经济与政策研究,对技术开发及环境保护等相关主题的研究较少;且在方法及模型中,主要数据仍采用传统化石能源数据。

3.3 新能源产业热点研究主题

3.3.1 能源转型

能源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其中涉及经济、环境等多个关键系统[40]。我国提出的“双碳”目标进一步加速了减排及能源发展的步伐[41]。这也使新能源产业面临更高的要求,绿色能源转型中新能源产业发展不仅要实现技术可操作、减排效率高,同时还要兼顾经济与环境的关系[42]。对检索的25 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主要从现状对策、政策解读、驱动机制、转型路径四个维度对能源转型进行剖析。

(1)现象对策研究。现象对策研究具体研究我国目前能源转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性探讨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相关研究紧紧围绕“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展开叙述。当前我国使用的主要化石燃料仍为煤炭资源[43],与欧美等国家相比,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过渡期缩短了20~40 年,能源转型迫在眉睫[44]。在能源转型中面临能源消费[45]、能源供给[46]、能源技术[43,47]、能源管理体制[46,48]等方面的多重挑战。

据此,学者们在不同层面提出了关于推进能源转型进程的对策。①宏观对策研究,即战略性研究。其中ZENG 等[49]提出,传统的国家指令式模式难以满足体制改革要求,市场、社会、政府三者协作的新模式将成为未来管理体制的重点。邬亮等[50]则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市场不是决定能源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仍需通过政府调控实现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②中观对策研究,即政策性研究。一方面要通过完善新能源发展政策推动能源转型[47];另一方面对财政和投资政策进一步升级,通过技术发展降低新能源使用成本,以利润和市场吸引足量投资者[51]。③微观对策研究,即方案性研究。在能源消费方面要加大节能提效力度,控制碳排放强度[44],争取减污降碳的协同效益;在能源供给方面要注重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精确制定计划,使短期与长期目标相协调[52],加快能源结构清洁低碳转型[53];在能源技术方面要加快技术创新融合,抢占能源发展制高点[44],从智慧能源体系发展、数字化能源调控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共同推进能源转型[54];在能源管理体制方面要以人民为中心,不能仅仅依靠成本高、效率低的政府管制,应动员社会力量提升能源转型效率[48]。

当前我国能源转型任务重时间紧,如何保质保量更快实现能源结构转型,有学者借鉴其他国家的转型经验,但脱离我国实际背景和条件所得出的启示是否具有可行性仍有待商榷。因此,学者秉持着一个共识:我国能源转型要循序渐进,在厘清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我国的能源转型道路,切不可盲目学习其他国家的转型方向[55]。

(2)政策梳理研究。政策研究也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热点话题,政策和政策组合对于能源转型的积极作用已得到社会广泛认可[56]。在研究课题方面,国家层面和多国政策比较是学者们的主流研究方向。正向积极的政策对能源转型具有显著的驱动作用[57],如政策意识能够对家庭能源转型安装产生有利影响[58],政府补贴能推动新能源自产自用模式[59],其中,财政补贴、碳税等多种财税政策的作用最为显著[60]。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针对政策效果进行评价。单一的信息披露政策[61]、R&D 政策[62]等都能对能源转型产生正面效果,还有学者指出多种政策结合的激励作用更为显著[63]。虽然这些政策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但我国目前存在目标和政策组合之间脱节的现象,当前制定的政策仍不足以快速实现能源转型的目标[64]。

总而言之,当前能源转型政策研究对象主要为国家间政策比较,研究内容主要针对政策实施效果。这些研究更多关注具体政策而忽略了整体性分析,且对于我国自上而下的政治体系来说,纵向政策体系分析研究更有意义。

(3)驱动机制研究。驱动机制研究文献中主要包含四种驱动因素:政策、创新、市场、行为。当前我国处于能源转型初级阶段,政策激励作用最为显著,也是最根本的因素[65],其他三个层面作为能源转型的支撑,其中财政政策的作用最为明显[66]。除此之外,创新仍为转型的主要推动力。目前我国能源技术创新与新能源契合度在逐步上升,但仍需稳步推进[67]。在关注关键技术创新的同时,还要关注为其提供支撑和保障的运营模式创新[68],这些都需建立在良好市场的基础上。灵活的市场机制能为能源转型提供保障,对新兴能源的稳定需求也是能源转型实现的关键[69]。市场研究中,价格机制尤为重要[70],但其对能源转型中的影响以及新能源产业中发挥的作用研究仍存在不足。能源转型不仅要在供给侧转型,需求侧同样要求做出改变。从清洁电器的使用到消费者的环保选择,行为驱动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71],这既需要消费者对环保理念的认可,也需要国家政策以及市场来作为保障。

除此之外,多重驱动因素并行的能源转型动力机制研究开始成为学者关注的对象,该机制能够协调各种驱动因素,尽量保持推进正向驱动因素、抑制负向驱动因素。

(4)转型路径研究。能源转型路径的量化分析存在两套并行方案:一是涉及能源转型的社会—技术分析[72],该模型最早源于对区域资源环境问题的思考,之后逐步形成了侧重于转型主体以及技术创新等的理论。二是宏观层面能源系统的量化分析[73],主要包括综合评估模型、复杂系统建模以及系统优化模型等。三是以上两类模型相结合的混合能源模型,如LEAP 模型[74]。

尽管目前对于能源转型路径的研究成为近年能源转型研究的主要方向,但更多集中于国外转型路径借鉴启发上,但国外能源转型的主要矛盾与我国具有一定差别。世界范围内取得一定能源转型成果的国家或地区,要么早已完成了工业化转型[75],要么是其经济社会结构相对简单[76],中国能源系统路径选择无法生搬硬套国外的现成经验。因此,未来研究应关注于中国自身情况,结合当前中国能源转型痛点问题,找出适合我国的能源转型路径。

3.3.2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识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于之后的路径选择及政策制定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对检索的38篇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分析,将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归纳为宏观因素、中观因素以及微观因素,具体见表7。

表7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宏观影响因素中,政府政策被认为是对于发展初期的新能源产业最重要的因素。不同政策发挥的作用不同,其中能源税收政策效果最佳,通过对产业效用的调控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77];产业政策对新能源产业有引导作用[80];环境政策通过调控能源消费间接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9]。以上观点普遍认为政府政策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均起到促进作用,但徐乐等[97]提出政策的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失去了约束条件谈实施效果缺乏可信度。经济发展带动新能源需求,在产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40]。经济增长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影响呈非线性,并存在区域差别[82]。金融发展水平提高也会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83]。环境为生存发展提供平台,其中经济技术环境对新能源产业影响较大,而资源环境影响则不明显[84]。环境约束对传统化石能源产业来说是一种阻碍,但对于新能源产业来说则是机遇[85]。技术水平也是公认的正向驱动因素之一。由于技术开发到推广转化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在短期内,技术研发投入效果在初期具有延时性,但从长期来看,技术进步会带动效率提高从而助推产业发展[9,88]。

(2)中观因素。中观因素主要从产业角度出发,集中于产业结构与产业集聚的影响作用,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升级产业结构,能够有效缓解非可再生能源资源紧张局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89]。新能源产业集聚主要是在指定区域内新能源企业集中式合作交往。产业集群一方面能够为企业带来外部规模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将企业打造为学习型企业[91]。当前关于新能源产业集聚的研究已成为学者的重点关注对象,但近年来学者多关注区域集聚效果,在空间集聚角度的研究成果仍较为欠缺。

(3)微观因素。在市场消费因素方面,市场规模能够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创新效率,并在市场中进行扩散[92]。其中,能源市场中价格通过对需求侧进行管理调控推动产业发展[93]。除了宏观调控外,也要从消费者角度入手,推广普及新能源,增强环保意识,形成自上而下的全民减碳氛围,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合理统筹[94]。同时贸易增长也能通过提升环境效率、降低化石能源消费从而发挥作用[95]。在企业行为中,投资能够显著影响新能源企业盈利能力,企业融资模式选择和企业并购也对新能源产业有着较大影响,并且同行业并购效果更优[96]。

通过文献整理,可以看出近年来新能源产业影响因素相关研究已趋于成熟,但从系统角度来说,新能源产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当前的单一层次和视角研究难以考虑到对产业的整体影响。并且动态仿真分析不足的问题也会使系统分析与实际生产之间产生一定的误差。最后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三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中,宏观层面如经济、政策等角度的研究较多,而中观或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产业角度探究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

3.3.3 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当前的一种热门经济形式,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以及制度革新实现减少能源消耗、增加能源效率,推动能源转型快速发展。对检索的18 篇相关核心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学者主要从评价指标体系、多角度研究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评价指标体系。低碳经济研究在国内及国际上都是研究的关注点,但在建立评价体系方面尚未取得共识,还未有一套通用的体系来测度低碳经济发展程度。我国学者通常选取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将评价体系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其中最核心的在于指标层,指标选取的合理性是整个评价体系的关键。

雷明等[98]从经济、资源、环境、社会四个方面构建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还有学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开采[99]、低碳科教普及[100]等指标。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了低碳元素,但也有指标存在争议,如低碳科教普及下的环保教育普及率为估算值,能否代表真实数值还有待考证,这可能导致整个评价体系具有偏差性。虽然不同学者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角度不同,但大体在经济、资源、社会、技术这几个方面是各学者所共有的,区别在于细化指标选取不同。

总体来说,指标选取和权重设置是评价体系中的难点,不同的研究方法或主题都会对结果产生影响,有学者倾向于低碳,有学者侧重于经济方面,如何在两个方向之间取得平衡,仍是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中要研究的问题。

(2)多视角研究。特定视角的研究能够使主题更加深入,但同时也难以对主题进行整体把握,学者从不同视角阐述了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李兴涛[101]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低碳经济在各个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陈兵等[102]基于科斯的观点,从资源配置角度对低碳经济作出了经济学界定。邓泽林[103]站在伦理学角度对居民低碳意识培养等方面进行研究。张蕊[104]则从环境主义视角针对我国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现状提出对策。薛前强等[105]从经济法角度提出了完善低碳经济的执法制度。

(3)实现路径研究。路径研究中主要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两个角度提出发展对策。学者认为制度创新是实现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推进能源转型、提高能源利用率,进而达成经济与环境等多方面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106]。当前制度创新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吻合,其中低碳经济与低碳循环制度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关键[107]。技术创新是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得力工具。在宏观层面上,我国要发展和引进低碳技术,交通、建筑等部门要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108]。在中观层面上,企业技术创新是低碳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一步,要以国家政策为依托,加大研发力度,引进低碳技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109]。在微观层面上,需要从需求侧入手,公众对于低碳经济行为的支持有利于推进低碳经济发展,要普及低碳消费、低碳发展理念[110]。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从定量角度分析:(1)从发文量来说,国内新能源产业研究热点演进呈现三个阶段:1993—2005 年为萌芽期;2006—2012 年为高速发展期;2012—2021 年为缓慢下降期。(2)从发文作者来说,该领域作者群体关联程度低,合作交流少。从时间上来看,主流群体的研究时间集中于2007—2010 年,近年研究较少。(3)从关键词来说,前三个最高频关键词分别为“新能源”“低碳经济”以及“能源转型”。对关键词聚类得到热点研究主题分别为“能源转型”“新能源产业影响因素”以及“低碳经济”。对前十个高突现值关键词进行分类,并归纳为趋弱性前沿主题(开发利用、新能源、低碳经济、金融支持、财税政策)和渐增性前沿主题(光伏企业、碳达峰、能源转型、绿证交易、碳中和)。

从定性角度分析:(1)虽然对新能源产业概念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在主体、功能、特征方面已呈现出明显共性认识趋势。(2)在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学者主要采用定性分析,但近年来更多学者开始倾向于采用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系统理论、层次分析法、学习曲线等。虽然定量研究开始增多,但主要数据仍采用传统化石能源数据,并且缺乏对技术水平提升的具体措施,多为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最优的对策。在内容方面更加倾向于经济与政策研究,对于技术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的研究较少。(3)在热点主题研究中,能源转型方面,学者主要从现状对策、政策梳理、驱动机制、转型路径四个维度进行剖析;在新能源产业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从单一层次和视角进行研究,以新能源产业整个层面为基础来研究影响因素的成果较少,难以考虑到各因素对产业的整体影响。在三种类型的影响因素中,宏观层面的研究较多,中、微观层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从产业角度探究对新能源产业影响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在低碳经济研究中,主要从评价指标体系、多视角研究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探究。

4.2 展望

综合前文的研究分析结果,本文给出了新能源产业研究的展望,从方法论以及未来可能研究主题方面提出了一些研究方向。(1)新能源产业研究的主流模型开发。当前新能源产业研究中定量方法已经有一定基础,但在不同主题中采用不同方法结果存在差异,这主要是由于目前仍未出现一套系统研究框架,衡量标准不一。未来研究中建模将趋于综合化,也会增加对研究方法之间的差异比较以及开发关于该领域的主流模型。(2)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问题研究。能源转型路径为近年来研究方向,其中我国新能源技术创新相关方面对于国外依赖程度高,自主研发创新能力仍有待改进。因此,未来在能源转型路径研究方面应更加关注能源转型技术创新,推动技术与转型齐步并进。(3)新能源产业差别研究。加强传统化石能源产业与新能源产业的差别研究、关注重点新能源产业的形成影响因素、竞争力影响因素、区位选择影响因素方面的差别将有助于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发展。(4)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研究。制度体系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但目前学者主要从评价指标以及问题对策展开,关于制度体系研究仍有不足。因此,如何提出一套更加契合我国国情、具有操作性的制度安排体系,也逐渐成为新能源产业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猜你喜欢
新能源能源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买不买新能源汽车
沣芝转型记
“新能源门”的背后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6
顺应新能源发展趋势
风能(2015年4期)2015-02-27 10: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