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平凡中国人的不平凡

2024-03-25 05:30刘昌宇
中国周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梁晓声诗性教育

刘昌宇

作者简介:

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曾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获全国短篇小说奖;《今夜有暴风雪》获全国中篇小说奖并收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经典作品文库;长篇小说《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梁晓声谈中国故事》,是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梁晓声全新三部曲“梁晓声谈中国”系列中的第二部。在这本意蕴深广的社会观察录中,被称为“平民代言人”的梁晓声,化身多种角色,透过纷繁的时代底色,为我们倾情讲述了一代中国人成长的故事。

作为一介“平民代言人”,多年来,梁晓声始终凭借着一双洞若观火的慧眼,持续关注着火热的现实,并用他的如椽大笔,真实记录下百姓喜乐、社会民生和家国荣辱。他一以贯之地秉持着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怀揣着与平民百姓同呼吸共命运的文学初心,以惯常的清醒和理性,从中国人、中国故事、中国智慧三个方面,深度解读中国社会的基本概貌,书写出平凡中国人的不平凡。全书共分三章。分别从学校、家园、城市等维度,勾勒了各阶层人们艰辛的探索足迹。有对师生情谊及当代教育的感怀,有对故乡和他乡的依依珍重,也有对城市建设方面的深刻反思,更有对人情世相的深入解读。通读全书,梁晓声的古道热肠,随着行行文字的用心铺垫,不禁一一跃然纸间。

首章“论教育的诗性”,梁晓声别出心裁地将教育定性为“诗性的事业”。在他看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们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总是把教书育人和培根鑄魂当成一件神圣的使命来崇尚与追求,并为之奋斗不息。这种倾情的奉献,最终让他们发现了现实生活当中无处不在的美;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又促使他们满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不仅将知识和智慧,一点一滴地传授给莘莘学子;而且,还把高尚的品德和清正的修为,春风化雨般地培植进学子的心灵深处,赋予了这些受教者更多的“诗和远方”。阐发中,梁晓声进一步归结说,好的大学就是要坚持这种“诗性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学子能望见美好的未来。同时,在传道、授业、解惑之时,还能坚守大学的求真探索精神,这才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次章“万里家山一梦中”,写到了梁晓声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思所想。作家通过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寻常的小事,钩沉出繁复斑驳的世间万象。全章中,梁晓声以不露声色的忠实描绘,深入触及社会的丰厚肌理,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深刻剖析着人性的幽微,揭示出世情的冷暖,赞誉着凡尘的可爱。难能可贵的是,在讴歌有情世界的同时,梁晓声亦借助茹志鹃、吴伯箫等老一辈作家们的劝诫,意味深长地启发我们,做人就要做一个正直、厚道的人。颇具特色的是,书中,梁晓声还化身为“女教师”的身份,用小说的笔法,从一个侧面,描摹了身处中俄边境村时所经历的时代风云……这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不仅展示出国人的精神面貌,还以其深厚的意蕴,充分展现了时代的温暖亮色。

尾章“中国故事”,作家特意站在城市发展的角度,讲述了中国城市建设的脉络,为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梁晓声看来,旧中国时代,无论城市的规制,还是人口的规模,因受经济总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很大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们的城市化建设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然成长为人们心目中的“桃花源”。但梁晓声却没有因此沉醉其间,而是冷静地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发展,中国农村的人口正在逐年减少,一些村庄正在城镇化浪潮的裹挟下变得荒芜,甚至消弭在岁月的深处。为此,他强烈建议,对于这些日益空心化的村庄,我们在城建中“决不能轻易把它们抹去,而是要使它变成城镇化的农村。”即给这些乡村也配备基本的城市基础设施,使得就近打工者也能有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成为他们心目中极具归属感的美丽家园。

综观全书,书中所撷取的众多桥段,大多来自作家的亲历和耳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既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进步;亦以平视的眼光,深度聚焦普罗大众的命运浮沉,彰显出梁晓声对尘世百姓的殷殷关切。这种饱含深情的现实书写,可谓真切道出了平民百姓的一腔肺腑之言,更让我们清晰地洞见许多平凡中国人的不平凡。

猜你喜欢
梁晓声诗性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锦句
题解教育『三问』
生活好了,更要看看从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形与影的诗性纠结——庄晓明的诗与诗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梁晓声:读书与一个国家的好时光
什么是文化
诗性叙事与超现实叙事——论《尘埃落定》对于《百年孤独》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