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杨
笔者很荣幸入选为辽宁省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学员,该项目参照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执行标准,要求学员以各省市基地游学轮转观摩与自主学习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习,旨在挖掘和培养省内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笔者按照项目要求,通过1年多的认真学习,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谈谈学习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其他中医药从业者提供一些可以借鉴的学习参考,为促进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共同努力。
1.1 剖析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同种中药材相比,质更优效更佳。笔者在辽宁基地学习了冷玉杰教授的辽宁省道地药材鉴别及分布课程,在湖北基地学习了刘大会教授的湖北道地药材种植实践课程,对辽宁、湖北两省的道地药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道地药材有着地域性、质量特异性、人文性、科学性和经济性等基本特征,其质量与人文因素、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密不可分。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的王文全教授所作的道地药材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探析报告,以众所周知的山东东阿阿胶、宁夏枸杞子、山西上党的党参等道地药材为例,从历史沿革生动地介绍了道地药材的形成、发展和变迁,又以阿胶为例说明了药材的基源演变(牛皮胶→阿胶)。道地药材并不是受产地单一因素影响,其种植、栽培、采摘、加工等技术都会影响到药材的质量,无论在哪一环节都应严格执行其相应的行业标准,才能做出道地药材,医生才能开出好药,患者才能用到好药。
1.2 揣摩中医药理论中医药是中国的瑰宝,其在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医药发展事业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古代医家行医“医药不分家”[1],无不兼顾“医”和“药”,只是现代社会对于分工要求更细,中医院校为了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区分了中医专业和中药专业。但是无论中医师还是中药师,在实际工作中都会发现两者密不可分,笔者认为,只知医而不知药是谓无形,只知药而不知医是谓无神,形神兼备方得始终。全国各地的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也很重视包括经典理论在内的中医药理论传承。
比如,湖北基地安排了国医大师金世元授课,金老非常博学,一生致力于中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工作当中,不愧为“国药泰斗”,金老讲授的中成药的合理使用课程可谓囊括了目前市面上和大多数医院都在使用的中成药,用简洁又明了的语言直中“证”和“药”相应的原则,强调中成药的使用当以“证”为要,值得反复学习、琢磨。
再如,辽宁基地安排了全国名中医张静生教授和辽宁省名中医张艳教授授课。一贯煎有滋阴疏肝之功效,是为治疗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的经典代表方剂,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在一贯煎的临床应用的报道中,张静生教授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将该方临证加减应用讲解得非常透彻。《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可以说四大经典是中医药理论的根基,张艳教授的学好四大经典,辨识用好中药课程从理论联系实际、从经典引出中药,在经典与中药之间架设桥梁,让笔者获益匪浅。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基地的金锐老师也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汤液经法体系的学术重现与临床应用报道十分精彩,汤液经法体系是一个完整独立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与《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相应,在临床上无论是养生饮食指导还是遣方用药该理论都有独到之处,激起了广大学员的浓厚学习兴趣,也丰富了笔者的知识储备。
1.3 提升中药鉴定能力中药鉴定是中药特色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质量评价的重要环节,中药质量决定临床疗效,甚至会影响中医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在湖北基地,笔者学习到了黄芪、全蝎、巴戟天、决明子、白附片、白芍、赤芍等药物的考证与鉴别,这些都是临床常用药,中科院药检院张继教授从药物的分类、形态、结构、气味和药性等方面讲解了这些药物的考证与鉴别要点,使学员对这些中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也掌握了各自的鉴定要点。在辽宁基地,笔者学习到了人参、冬虫夏草、冰片、鹿茸等名贵药材的鉴定要点。比如冬虫夏草主要注意与凉山虫草相鉴别,冬虫夏草子座密生多数子囊壳,基部陷入子座内,先端突出子座外,而伪品凉山虫草子囊壳埋于子座内。名贵药材、常用药的鉴定,是药师的基本功,也是日常工作中最常用到的技能,李亚秋教授把药物特点及自己的工作经验结合起来向学员传授,这些经验是在书本上学不到的。在北京西苑医院基地,笔者学习了刘春生教授所作的全草类中药的鉴定报告,刘教授主要介绍了白花蛇舌草、白屈菜、北败酱草、积雪草、金钱草等中药的鉴别,讲述了各自的定义、分类、形态、结构、气味和药性,重点从“看茎、找根、找叶、找果、看花、看种子”等几个方面进行鉴别,语言通俗易懂、鉴别步骤明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上只是此次游学的一个缩影,中药鉴定能力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也需要笔者付出更多努力来不断提升。
另外,关于培训内容,全国各基地多安排的是传统的鉴定方法以及人工鉴定的经验传承,而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中药鉴定的内容则很少。随着中国生物科技的发展,借助计算机、电镜等现代设备来辅助中药鉴定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对浙贝母的鉴定[2]。中药的传统人工鉴定技术必须要传承下去,但同时也希望各基地能够安排一些有关现代鉴定技术的内容,让学员们了解更多的前沿知识。这是笔者关于培训内容的一些拙见。
1.4 学习中药炮制技术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特色技术的根基,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中药炮制技术可以将中药原材料进行炮制、加工,进行减毒增效,使中药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中药炮制方法日趋萎缩,经验丰富技艺高超的老药工也是越来越少,使得该技术也面临失传的风险[3]。鉴于此,全国各培训基地几乎都设立了中药炮制技术相关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供学员学习。汉派黑膏药沿袭自国家级非遗“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是利用现代技术和先进设备,经过多年的研究应用,不断创新完善,包括辅料、工艺、去火毒法、裱褙材料等,都是在制作实践和应用实践中探索出的创新方法,充分体现了对中药特色技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笔者有幸在湖北基地听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代表性传承人张义生老师讲授的汉派黑膏药的传承与创新,使学员对“汉派彭银亭中药炮制技艺”有了深入的了解和学习,感叹该技术的精妙和匠人的精神。为了提高中药质量,近年来多地推行了中药产地趁鲜加工政策,南京中医药大学陆兔林教授所作的中药趁鲜加工探讨报道解答了很多政策上、技术上的问题,介绍了为何中药要趁鲜加工以及陆教授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让学员进一步明确了中药趁鲜加工的必要性以及学习到了一些趁鲜加工的技术。中药炮制流派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包括京津帮、川帮、建昌帮、樟帮,他们在实践过程中,各自创造了独特的加工炮制工具、辅料和工艺[4]。因为一些客观原因,笔者在第1学年错过了某些基地年内的培训,但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到了上述派别在中药炮制技术方面都很有造诣,比如樟帮有着自创的炮制工具,并且在炮制工艺、辅料、饮片标准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白芍飞上天,木通不见边,陈皮一条线,半夏鱼鳞片,肉桂薄肚片,黄柏骨牌片,甘草柳叶片,桂枝瓜子片”等标准也是独树一帜[5]。笔者决心在未来的游学里积极参加相关培训,多看多学多实践。
把游学所得知识结合自己单位实际情况,运用到工作当中来提升学员所在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也是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的一个宗旨。笔者所在单位目前尚无中药院内制剂,希望能够借鉴培训班学到的相关知识和政策,与同事共同努力研发中药院内制剂。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郑蕊老师所作的新政策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及制剂室运营管理以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方建国老师所作的中药制剂发展历程与新药开发2个专题报道,详细介绍了中药制剂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关政策,指出制剂的研发和运营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政策来执行。郑老师还解释了中药制剂注册和备案的异同点,对“5年减免项目”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又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例讲述了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思路与要点以及中药制剂室的运营与管理要点,增强了笔者研发中药制剂的信心。另外,中药膏方具有服用简便、易储存、携带方便等优势,可以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近年来逐渐被大众接受和喜爱。武汉市中医院张义生教授讲授的汉派黑膏药的传承与创新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伊博文老师讲授的中药膏方的前世今生,介绍了传统和现代膏方的制作工艺以及注意事项,笔者深受启发,学以致用,对所在单位中药膏方的应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提高了本单位的中医药服务能力。
“传承”二字,不仅要“承”还要“传”。笔者有对所在单位学生的中医教学任务,学生来源涵盖了八年制、五年制、四年制以及留学生等各个层次,多年教学发现,西医院校的中国学生以及外国留学生对于中医药的学习存在“有兴趣但不浓,想学习但不得法”的特点。因为受学时数的限制,以往中药部分教学主要以介绍各药的功效和主治为主,内容略显枯燥,中药的来源、采摘、加工、炮制等有关中药特色技术方面的内容涉及较少,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们对于上述内容还是很感兴趣的。通过参加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项目,笔者耳濡目染了全国各地专家老师们的授课风采,也充实了自己的中医药理论知识,在目前进行的一些班级中药教学中适当增加了中药特色技术等能够凸显中医药文化历史的内容,融入了培训班里学到的精华,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笔者的教学水平,也起到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目的。
感谢中医药管理局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各个培训基地提供的学习平台,通过这1年多来学习,笔者确实收获不少,但还是有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因为工作,游学基地参加的次数不是很多,比如因为疫情,基地游学多以线上参加为主,很多基地虽然加入了实践的视频课程,但在交流的实时性以及动手实践操作性等方面还是稍显不足,比如中医药信息化、现代化等方面的知识学习不够等,这些需要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当中加以改进和克服。《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通知》[6]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草案)》[7]等法规和政策的颁布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的有关振兴中医药事业的重要讲话,都体现了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视。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药从业者责无旁贷,当以中医药传承为己任,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努力把中医药事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