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胃肠炎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2024-03-25 14:21黄秀琴
畜禽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患牛胃肠炎牛群

黄秀琴

贵州省石阡县花桥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 石阡 555102

0 引言

随着牛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受到饲养管理与养殖技术的限制,各种牛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牛胃肠炎是牛养殖中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主要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2类,导致患牛消化不良、机体消瘦、生产性能降低,如诊治不及时,则可能造成患牛死亡,给养殖者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该病的致病因素多样,在养殖中需要针对病因作出诊断,并采取对症治疗措施,避免盲目用药造成病情延误和耐药性的增加。

1 牛胃肠炎发病原因

1.1 饲养管理不当

1)牛胃肠炎的发生与饲喂管理密切相关,牛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若使用的饲料配方不合理,或者突然更换饲料,都会增加牛胃肠的刺激,增加胃肠炎发生的概率;若使用的饲料质量不达标,牛只误食发霉、变质的饲料、有毒的植物,或者含有大量农药残留的草料,毒素在机体内的聚积会直接造成胃肠黏膜损伤,从而导致胃肠炎的发生。

2)牛因为营养不良、过度劳累、长途运输,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会使胃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坏死杆菌等致病菌的毒力增强,从而引起胃肠炎。

3)当气温骤降,畜舍防寒保暖措施不足,会直接刺激牛只胃肠道组织,从而引发牛胃肠炎。

4)滥用抗生素药物,会造成肠道菌群紊乱,从而引发双重感染。

1.2 传染性因素

传染性因素主要指由细菌(巴氏杆菌)、病毒、寄生虫等导致的内源性感染,这类病因引起的牛胃肠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并且多表现为混合性感染。当前,牛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和规模化程度加深,再加上频繁的交易、引种等活动,导致牛传染性胃肠炎的传播风险进一步加大,并且具有常年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的特征。

1.3 其他疾病继发

若牛罹患真胃炎、瘤胃弛缓或者瓣胃阻塞等前胃疾病时,缺乏及时诊疗,则非常容易诱发牛胃肠炎病[1]。

2 发病机制

由于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牛胃肠道的正常机能受到影响,出现胃肠道黏膜充血、白细胞浸润和纤维蛋白性渗出等情况,随后出现组织坏死或者大出血,过多的液体渗出导致严重的下痢症状及便血,营养物质无法消化吸收,机体内水分大量流失,引发血液循环障碍。若机体不能及时将病原微生物、炎性物质或腐败分解、清除,则会引发机体严重中毒,患牛将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症状。严重者将引发炎性症状转移,进一步引发肝炎、心内膜炎等全身性症状,最终导致患病牛只心力衰竭而亡。

3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

3.1 临床症状

牛胃肠炎临床症状与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相同,初期体温正常,食欲下降,消化不良,精神沉郁,喜欢饮水,具有明显口臭,且口腔黏膜干燥,具有较多黄色舌苔,伴有便秘,粪球上混有黏液;随着病情加重,粪便颜色呈灰黑色,并混有较多黏液或者假膜,并散发出恶臭气味。听诊会发现患牛肠蠕动音减弱,出现拉稀症状后增强。同时,患牛伴有轻度腹痛,腹围紧缩,喜卧。随着病情加重,患牛精神沉郁,反刍停止,出现磨牙症状,随后表现为全身中毒,严重者会出现全身性肌肉抽搐、痉挛等神经性症状,眼结膜潮红并有黄染,此时患牛的体温为39~40 ℃,心律加快,60~80次/min,且脉搏细弱。

最急性的牛胃肠炎,常见患牛在24 h内突然死亡,且无明显的拉稀症状,但表现为严重的中毒现象,舌苔呈紫红色,体温升高至39.5~41.0 ℃,呼吸急促,心律加快。

3.2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牛可发现胃肠道内混有大量未消化的食物和血液,并散发出浓烈恶臭,胃肠道黏膜表面具有较多出血性斑点,部分病例肠道黏膜坏死严重,呈现出麸皮状覆盖物,黏膜严重水肿。坏死组织脱落后会出现大量的烂斑和溃疡性病灶。病情严重的,还表现为肠壁加厚,肠系膜淋巴结异常肿胀,部分患牛并发腹腔、腹膜炎症。

4 诊断

4.1 鉴别诊断

牛胃肠炎的致病因素较多,发病类型不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在诊断过程中需要进行区分。中毒性胃肠炎发病急,患牛食欲废绝、便血,并伴随严重的腹部绞痛,呼吸困难,体温正常,但流涎,并发行走不稳、运动失调、肌肉颤动、全身性痉挛等神经症状,发病后期瞳孔舒张,最终昏迷麻痹;传染病继发的胃肠炎多为流行性发病,并具有明显的发热症状,同时具有该病的常规症状和流行特点。

4.2 实验室诊断

为确定患病牛只是否为致病菌感染,并确诊致病菌类型,还须采集患病牛只的新鲜病料进行实验室检查。在无菌条件下将采集的病料制成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后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同时,将病料匀浆后无菌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中,在无菌37 ℃条件下培养24 h,若发现致病菌,可确诊为细菌性感染;采集患病牛只的新鲜粪便,放入到饱和食盐水中处理,随后蘸取食盐水表面的液体,涂布于干净的载玻片上,观察有无球虫存在;若经细菌和寄生虫检查后,均未发现致病微生物,则可采集病料进行PCR技术检查是否存在病毒,以确诊疾病类型[2]。

5 预防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

1)保证牛群的营养摄入均衡,可提高其机体抵抗能力,从而降低牛胃肠炎的发生率。可根据牛只相应的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日粮配方,如选择精料、鲜牧草、野草、秸秆和粗饲料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搭配饲喂,并定时定量饲喂,饲喂3次/d比较合适,但需要注意,每日的投喂量不宜过多,使得牛只8~9分饱即可。如果短期育肥的牛只发病,可减少每次的饲喂量,但将饲喂次数提升至4~5次/d,需要注意每次饲喂应间隔3 h以上,以确保牛只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消化和休息[3]。

2)注意避免饲喂牛只发霉、变质或者过期的饲料,对于饲料质量不达标的,应严格淘汰处理,防止牛只食入后中毒。

3)牛属于反刍动物,牛胃可分为瘤、网、瓣、皱4个胃,4个胃中又以皱胃的发病率最高,因此预防牛胃肠炎,需要加强皱胃的防护工作。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应在每次饲喂前仔细检查饲料是否存在铁钉、铁丝等尖锐异物,以防止牛胃损伤而诱发胃肠炎。

5.2 提供良好的养殖环境

1)养殖场应合理规划牛舍布局,严格划分各养殖功能区,保证各区域管理的便捷性,便于每天的清洁消毒工作;同时合理规划、利用牛场的运动场地,确保牛只能够获得充足的运动量和阳光照射,帮助牛只充分消化、吸收、利用营养物质,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2)牛舍温度应维持在15~28 ℃,并保持良好的通风条件,在交替季节,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牛只因应激而引发胃肠炎。

3)应及时将粪污、饲料残渣清除干净,并做好消毒工作,1~2 d消毒1次,可有效避免病菌滋生;对于牛群经常活动的场地可以选用浓度为2%的火碱溶液或浓度为0.5%的过硫酸氢钾溶液对环境进行喷雾消毒;严格控制外来车辆和人员,车辆须经过厂区门口的消毒池,人员须经过消毒室进行严格消毒并更换上养殖场专用衣物后方可进入养殖场内,消毒药物可选用广谱、毒性和刺激性较小的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

5.3 做好疾病监控

养殖场应密切关注牛群的健康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尽快展开诊疗措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养殖过程中,应每隔1~2个月对牛群进行一次大范围检查,以及时把握牛群的机体状况。若本地区或者周边养殖场发生传染性的胃肠炎,则需要提前制定符合本养殖场实际情况的免疫计划,还可使用中草药提取剂来提高牛群的机体免疫力,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另外,在春、秋两季,还应定期对牛群进行体内外驱虫,可选用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广谱性驱虫药,防止寄生虫感染诱发牛胃肠炎。

6 治疗措施

6.1 西医治疗

1)对于细菌性感染引发的牛胃肠炎,可将1 000 mL/头 0.9%氯化钠溶液、5 mg/头地塞米松磷酸钠、20 mL/头硫酸庆大霉素、10 mL/头 10%的安钠咖注射液、1 000 mg/头的维生素C,配合500 mL/头 10%的葡萄糖注射液、250 mL/头 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1次/d,连续用药2~3 d。

2)对于消化不良或中毒引发的胃肠炎,需要为患牛提供充足的电解多维饮用水。可将3.5 g/头氯化钠、1.5 g/头氯化钾、2.5 g/头硫酸氢钠、20 g/头葡萄糖加入到1 000 mL/头的清洁饮水中混匀给患牛饮用。

3)针对腹痛严重的患牛,可将100 mL/头的安溴注射液,或者100~200 mL/头 0.25%的普鲁卡因注射液,静脉注射治疗。

4)为促进患牛胃肠功能快速恢复,可使用300~500 g/头健胃散给患牛灌服,同时静脉注射500 mL/头反刍液,用药1~2次/d,连续用药3~5 d。

6.2 中医治疗

6.2.1 方剂

方剂1:对于食欲减退、反刍正常、便血、尿黄略短少、口红、脉象洪且略数的患牛,宜采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功效的方剂治疗。取炒槐花9 g、甘草25 g、栀子30 g、炒枳壳40 g、黄柏40 g、苦参40 g、炒蒲黄40 g、荆芥炭50 g、赤芍50 g、炒地榆60 g、当归70 g、侧柏90 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给患牛服用,1剂/d,连续用药3~5 d。若患牛便血较为严重,则可将炒蒲黄和炒地榆去掉,加入生地和西洋参各60 g、白术50 g,煎煮后给患牛服用。

方剂2:对于食欲废绝,且反刍停止,出现鼻镜干裂,伴有腹痛、粪便干燥、尿短赤,口色红的湿热型患牛,宜使用清热解毒、燥湿止泻的方剂进行治疗。取白头翁60 g、黄连30 g、甘草40 g、秦皮50 g、黄柏60 g、泽泻60 g、讷子60 g,加水煎煮后,取药液灌服,1剂/d,连续用药3~5 d。

方剂3:对于精神沉郁,水样稀便,耳鼻俱冷,口温低,口色白,肠鸣严重的寒湿型患牛,宜选用具有温中散寒,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功效的方剂治疗。取猪苓80 g、茯苓80 g、白术80 g、苍术80 g、陈皮80 g、泽泻60 g、川朴50 g、厚朴50 g、甘草40 g,加水煎煮后,给患牛温服,1剂/d,连用3~5 d[4]。

也可将白术45 g、苍术40 g、泽泻40 g、生姜40 g、川朴35 g、陈皮35 g、桂枝35 g、茯苓30 g、猪苓30 g、大枣20 g、甘草20 g,煎煮服用。对于寒症严重者,可加入附子20 g和肉桂20 g,加入适量水煎煮后,温服,1剂/d,连用3~5 d。

6.2.2 针灸

可对患牛的带脉、后海、后三里、脾俞和百会等几个穴位进行针灸治疗。也可以在后海穴注射10 mL的黄连素注射液,1次/d,连续治疗3 d。

7 结束语

牛胃肠炎的诱发因素较多,在实际养殖中可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2类因素,患牛发病后会对机体采食、生长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造成患牛死亡。该病的发生与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有着密切关系,养殖者应了解该病的诱发原因,并采取科学的饲养管理措施,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对于已发病的患牛,应及时诊断,并针对性治疗,降低该病带来的危害。

猜你喜欢
患牛胃肠炎牛群
中西医结合治疗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在内蒙古小牛群铜多金属矿的应用
与牛共眠
救治奶牛卧地不起症的一般步骤
牛瓣胃阻塞的中兽医疗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牛前胃弛缓的诊断与治疗
冬春季节牛肠秘结的中药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