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慧
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
近年来,猪链球菌病在养猪业中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养殖者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该病不仅导致猪只的大面积死亡,还严重影响了肉猪的生长发育,减少了出栏量和市场竞争力[1]。为更好地应对猪链球菌病的威胁,应了解其疫情特点以及探索有效的防控方法,本文对猪链球菌病进行研究,希望为养猪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实用建议。
猪链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人畜共患病,其主要致病菌种类多样,不同的链球菌菌株在病原性和临床表现上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多种病理类型,如败血型、脑膜炎型、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
猪链球菌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全年均有可能发生,但7—10月容易出现大面积的流行。该病在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的猪中均有发生,但大部分情况下,3~12周龄的仔猪更易于发病,尤其在断奶和混群时,发病高峰更容易出现。此外,新生仔猪也可能在分娩时感染,这表明在猪链球菌病可垂直传播。
猪链球菌病主要通过口腔和呼吸道传播,带菌猪通过排出病原菌,从而在猪群内传播病原,病猪和病死猪也是主要的传染源。此外,感染的淋巴结脓肿也可通过口、鼻和皮肤损伤传播。
败血型猪链球菌病在流行初期常见为最急性病例,这类病猪发病速度极快,病程短暂,往往在没有明显异常症状的情况下突然死亡。而急性病例则表现为精神沉郁、体温剧烈升高,食欲不振,眼结膜充血、流泪,鼻腔流出淡红色泡沫状液体,呼吸困难且伴有咳嗽,皮肤呈现紫红色,出现出血点、跛行等症状。败血型的死亡率较高,在最急性情况下可能达到80%以上。
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多发生在哺乳仔猪和断奶小猪。病猪体温升高,常伴有停食、便秘,鼻腔分泌物为浆液性或黏性。神经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运动失调、盲目走动、转圈、空嚼、磨牙等。严重情况下,后肢麻痹,病猪无法站立,甚至仰卧于地,有时像游泳一样划动四肢。脑膜炎型病例的死亡率极高,急性病例在30~36 h内死亡。
关节炎型猪链球菌病主要表现为病猪在一肢或几肢的关节处出现肿胀、疼痛、跛行等症状,受累的关节会明显肿胀,触摸时伴有疼痛[2]。病猪在移动时会出现跛行现象,无法正常站立和行走,且病程相对较长,2~3周。该类型对病猪的生活和生长造成较大影响,严重时可导致其瘫痪和死亡。
淋巴结脓肿型是由猪链球菌经口、鼻和皮肤损伤引起的。该类型多见于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其症状主要集中在颌下、咽部、颈部等处的淋巴结,患猪出现化脓和脓肿。淋巴结脓肿逐渐增大,触诊坚硬、热痛,导致食欲降低、吞咽及呼吸障碍。淋巴结脓肿型病程较长,3~5周。
3.1.1 剖检
剖检可提供病猪内部器官的直接信息。通过观察淋巴结、关节、内脏等部位的病变,例如脓肿、出血、炎症等,有助于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部位。该方法在场内诊断中常常用于初步判断,但它可能无法准确鉴别链球菌病和其他类似疾病。
3.1.2 镜检涂片
镜检涂片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用于快速初步诊断。通过从病猪的肝脏、脾脏、淋巴结、血液、关节液、脓汁等样本中制备涂片,然后进行染色和镜检,观察是否存在典型的链球菌菌体。然而,该方法只能提供初步的诊断信息,无法区分不同类型的链球菌,也无法确定细菌的毒力。
3.1.3 细菌分离培养
细菌分离培养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可帮助确定链球菌的种类和病原菌的特性。通过将病猪的肝脏、脾脏、淋巴结、血液、关节液、脓汁等样本接种于培养基上,观察是否有细菌生长。此外,还可以观察细菌的溶血类型,从而进一步确定菌株的特性。但细菌分离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且操作较为复杂,同时可能存在细菌无法生长的情况。
3.1.4 动物接种试验
动物接种试验是一种用于验证细菌致病性的方法。将病猪体内分离的细菌接种于家兔、小鼠、鸽子等实验动物体内,观察其是否引发与实际病例相似的临床症状。该方法有助于确认细菌的致病性,并进一步研究其传播途径和发病机制,但可能会受到动物种类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3.1.5 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检测
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可检测特定基因的存在,从而确认病原体的存在,该方法通常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但需要相应的实验室设备和专业知识。免疫学检测方法,例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可检测病猪体内是否产生了特定的抗体,该检测可帮助确认是否曾经受到链球菌感染,但可能无法确定目前感染状态。
猪链球菌病与其他一些类似疾病在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因此需要进行鉴别诊断。
1)李氏杆菌病由李斯特菌引起,主要影响猪的生殖系统和新生仔猪。临床症状包括流产、死胎、早产和新生仔猪的全身软弱无力。与猪链球菌病不同,李氏杆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集中在生殖系统,且没有明显的败血症、脑膜炎和关节炎症状。
2)猪丹毒是由丹毒杆菌引起的皮肤感染疾病,其特征是在皮肤上出现红色丹毒疹,严重时可能导致猪死亡。与猪链球菌病不同,猪丹毒主要表现为皮肤病变。
3)猪副伤寒是由副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临床症状包括高热、抖动、食欲不振、腹泻等。虽然有一些临床症状与猪链球菌病相似,但副伤寒杆菌主要引发腹泻和胃肠症状。
4)猪瘟是一种高度传染的病毒性疾病,临床症状包括高热、咳嗽、呼吸急促、眼结膜充血等。虽然猪链球菌病和猪瘟在临床症状上存在一些相似之处,但猪瘟是由病毒引起的,而猪链球菌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两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不同。
4.1.1 免疫预防
使用猪链球菌病疫苗进行免疫可提高猪体抵抗病原体的能力。对于60日龄以上的猪,应于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疫苗接种,以保持免疫效果[3]。
4.1.2 磺胺类药物的预防性投药
在猪链球菌病的防控中,磺胺类药物的预防性投药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在疫情流行时期,将磺胺类药物添加到猪的饲料中,可有效阻断链球菌的生长和繁殖,从而减少感染的可能性。例如可将力健(10%复方阿莫西林)和泰乐菌素磺胺二甲等药物加入饲料中,连续喂养5~7 d,可有效降低病猪的感染风险。
4.1.3 科学管理
科学的管理可有效地帮助预防和控制猪链球菌病。养殖场应建立健康监测制度,定期对猪只的健康状况进行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症状,应立即隔离并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疫情扩散。日常养殖过程中,应注重猪场环境卫生,保持场内清洁、干燥,同时,应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为猪提供适合的营养成份,保障猪健康生长的同时,提高其免疫能力。
4.1.4 做好公共卫生管理
猪链球菌病不仅影响养猪业,还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因此,加强公共卫生管理措施是预防和控制的重要方面[4]。应避免人员与受感染的猪只直接接触,尤其是病猪或疑似病猪,并定期对养殖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养殖场工作人员应定期洗手,佩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口罩等,减少感染风险,尤其在与猪只接触后,应立即消毒,防止细菌通过手部传播。同时,应对养殖场从业人员和周边居民开展猪链球菌病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提高其对疫情防控的认识和意识。人类应避免食用病死猪肉,在屠宰场和生猪交易市场,应加强消毒卫生制度,确保病原体不会通过食品或环境传播给人类。
4.2.1 隔离病猪和清除传染源
在发现疑似病例后,应立即将患病猪隔离,并彻底清除患病猪所在环境中的传染源,同时,病死猪体应按相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4.2.2 治疗
1)败血型和脑膜炎型猪链球菌病在发病初期病情急剧,病猪迅速死亡,因此,早期的抗生素治疗至关重要。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庆大霉素和乙酰环丙沙星等[5]。其中,青霉素类药物是常用药,此外,也可以选择牧翔速治等药物进行治疗。
2)关节炎型和淋巴结脓肿型猪链球菌病需要针对特定病症进行治疗。对于关节肿胀,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也可使用非甾体类消炎药物来减轻炎症和疼痛。对于淋巴结脓肿,治疗主要包括及时切开脓肿、排除脓汁、用消毒剂冲洗并涂以碘酊等抗菌药物。
无论是哪种病型的猪链球菌病,早期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早期治疗有助于阻断病原体的传播链条,链球菌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细菌,病猪通过飞沫、直接接触或间接传播途径传播给其他猪只,只有通过迅速隔离和治疗患病猪,才可遏制疫情的蔓延,减少感染风险;猪链球菌病的不同病型都可能引发严重的症状,例如败血症、脑膜炎、关节炎等,其中某些类型的死亡率可能高达80%以上,通过及早诊断和治疗,可迅速减轻病猪的症状,防止疾病进展,从而显著提高生存率。此外,猪链球菌病不仅会引起猪生长缓慢、食欲不振等症状,还会导致猪的死亡,而及早治疗可减轻病猪的症状,加快康复,缩短生产周期,降低经济损失。因此,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隔离治疗,降低死亡率,并在兽医的指导下使用适当的药物。
猪链球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其诊断和治疗研究对于保障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和保障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猪链球病的防控应加强对疫苗的改进和开发、对抗生素抗药性的监测以及养猪场的卫生管理,以进一步提升猪链球菌病的管理和控制水平,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