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陶瓷美术专业的“双融合”循环模式,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可持续的发展动力。以“双融合”循环模式调动学校、企业、非遗传承人各自的优势资源,通过非遗传承人、企业专家、校内导师三个实施载体,以传承、创新、创业为路径,系统构建“双融合”循环体系,实现陶瓷文化的真正传承。
关键词:双融合;陶瓷;传承;创新创业
陶瓷美术专业“双融合”循环模式,即校内融合模式和校外融合模式共同联动发展,以校内大循环为主体、校外循环为风向标,相互促进,共向联通,为陶瓷美术专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校内融合模式,既包括本专业内、系部内、同类专业的跨界融合,也包括课程设置、项目序列设置的融合。校外融合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非遗传承人、合作企业、学校资源的融合。其中非遗传承人实现手艺的直传,突破工艺难关、把控产品质量、传承技艺与工匠精神;企业专家把控市场方向,包括项目遴选、载体呈现、消费人群定位、产品推广、营销模式,运转产品开发生产线;校内导师利用校内多专业优势,构建畅通的品牌链条。通过非遗传承人、企业专家、校内导师三个实施载体,以传承、创新、创业为路径,系统构建“双融合”循环体系,市场为导向,以“双融合”循环模式保证课堂成果输出,盘活陶瓷技艺。
传承、创新与创业这条脉络贯穿陶瓷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每个阶段有不同的侧重点。中级阶段侧重传承,如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民族精神的渗透,陶瓷技艺、工匠精神的渗透,同时引入创新、创业意识。预备技师阶段初期重创新,在中级阶段掌握一定文化、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和挖掘。除此之外,還要深入分析消费者及其需求,从主题、工艺、功能、科技等方面,开发创新型的陶瓷产品,适应市场需求。成熟阶段则侧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多种综合能力,如品牌与项目的策划能力、产品运营及推广能力,为创业提供可能。
(一)“双融合”模式中传承的实践探索——学技艺,打基础
1.传统文化、陶瓷文化双管齐下
中级工阶段,学生通过学习语文、德育等文化类课程,深入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加文化积淀;教师通过设置创意素描、设计色彩、中国书画、陶瓷史、陶瓷造型、陶瓷彩绘等专业课程,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陶瓷技艺,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脉络,对比古今并古为今用。同时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和内涵,增强保护、传承非遗的责任感、使命感。
有了传统文化、技艺、精神的滋养,学生才能够厚植“文化之根”、营造“技艺之美”、铸造“民族之魂”、领悟“工匠之道”。
2.教学实施载体融合,更直接、精准
校企共建共享资源。除了校内导师外,还邀请企业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实现技艺、手艺的直传。校内导师和企业非遗传承人共同探讨非遗项目进入课堂的方式,充分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教育元素;邀请非遗传承人入校开设讲座,讲述陶瓷技艺历史、影响、发展方向,激发学生深度了解陶瓷的欲望,对传承与创新发展非遗技艺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课程内容项目贯穿,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陶瓷美术专业中级工阶段设置创意素描、设计色彩、中国书画、陶瓷彩绘课程,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素材库,在企业专家指导建议下,确定项目开发主题,实现书法、绘画、彩绘及民族精神、历史文化的融合、互动,增加文化积淀,引导创新思维并实现再设计。
(二)“双融合”模式中创新的实践探索——精技艺,练创新
创新能力是当下企业生存的重要秘密武器,是衡量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基本标准,也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动力。因此,创新能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生存,而且关系到非遗的传承。
1.发挥地域优势、学情优势,为创新发展提供条件
笔者所在学院陶瓷美术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来自北京各区县的京籍学生以及从小在北京上学的外地户籍学生。在北京的优质资源和文化熏陶下,学生见识广,具有较开阔的思维和眼界,为陶瓷美术专业的创新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2.校企共创创新环境
校企共同遴选、设计真实项目。与实事政治及热点结合,实现主题创新、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实现功能创新、贴近现代生活,实现生活方式创新、与非遗手工艺跨界融合,实现科技创新、针对企业的困难和瓶颈校企联合开发,实现市场创新。
3.教学模式,多领域联动集群发展
打破课程界限、专业界限、系部界限。通过项目实现多课程、多专业、多工艺、多领域融合联动,实现专业集群,发挥专业优势,合力做精项目。从品牌策划、产品开发,到项目宣传、品牌运营等形成完整链条,从而打破材质、工艺界限,实现跨界创新。
4.以课程实施为载体,实施双导师制
以技能大师和非遗传承人为引领,以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为主导,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校内导师运用创新意识、项目教学经验,注重培养“非遗”产品的“创造性转化”;校外技能大师、非遗传承人,在教学中传授精湛的非遗技艺。实现双师团队取长补短、相互赋能。
(三)“双融合”模式中创业的实践探索——持创新,试创业
陶瓷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与教育的融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工作,是一个需要学科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紧密衔接的教育体系,需要通过非遗传承人、校企合作单位及校内导师这三个实施载体,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将项目教学融入课程体系
项目内容交叉、融合、互动,得到双向成果——教学成果、项目展示成果。依托企业、专业教学和社会培训教学资源及信息化教学手段,创新行动导向,采用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与企业合作开发教学资源,促进学习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接轨、学习内容与企业工作内容同步。
2.多课程纵向深入为创业提供保障
以就业、创业及挖掘陶瓷材质新形式、新语言为目的,从陶瓷品牌整体角度出发,通过研究创新团队组成、产品开发结构、品牌运行模式及市场潜力等,探究陶瓷这项传统工艺在当下可存在的新形式,并培养学生产品设计、品牌策划、品牌调研、销售与团队合作能力,以胜任不同岗位工作。
3.采用“品牌化”经营模式,文化赋能
通过专业、各系部以及院校间的融合协作,赋予产品更全面及系统的文化价值、品牌价值、商业价值,以团队的合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以鲜活的形式借助产品让陶瓷这项传统技艺重新进入大众视野。
4.实施多元化的“项目管理”考核评价
推进多元评价方式,将行业、企业和市场评价机制、标准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的评价体系考核之中,通过调研并结合陶瓷美术专业教学特色,制定综合职业能力评价标准和方案并予以实施。
校内定期组织陶瓷产品展卖活动及创业创新展示活动,使学生以市场需求和客户需求为导向开发出的产品由校内走向校外,由作业转化成商品。
优秀作品参加专业类大赛、展会、展览,不只为学生创业开拓市场提供契机,搭建平台,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所学知识得以输出,让学生认识到,通过设计创新可以使陶瓷这项古老技艺更加贴近生活,让非遗焕发新的生命力,弘扬民族文化,从而培养学生设计责任感,提升育人实效。
“双融合”循环模式让传统陶瓷教学成果相对保守、与时代脱节,缺乏创意、产品不被市场认可,工艺丧失生命力这样一种现状有了改善。陶瓷美术专业教育培养的不是陶工,而是懂设计、精制作、可策划、能创新的高技能人才。本文提出“傳承”扎实文化根基、“创新”贴近消费需求、“创业”对接市场,与校企合作单位共定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管教学过程、共建实训基地、共享教育资源的“五共”原则。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使企业和学校双方获得共赢,实现人才与行业企业需求、岗位能力要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传承、创新、创业的贯通和非遗传承人的全面培养,实现非遗的“自我造血”的功能,助力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1]张兴爱.浅谈加强技工院校学生的创业创新教育[J].职业,2016(11).
[2]高菲菲.浅谈技工院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作者:连娇娇,北京市工贸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