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艺术融入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路径探索

2024-03-24 19:09赵一篑
职业 2024年1期

摘 要:生成艺术的兴起与普及正在改变设计行业业态,这也促使设计教育界适时转型以保证人才培养的效力。本文通过对生成艺术的概念和设计趋势的分析,对比职业院校视觉传达专业的现有课程,解析课程体系中存在的滞后问题,阐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并以问题为导向,重点探讨生成艺术融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的路径策略,为现有课程体系的转型和重塑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成艺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路径

课 题:本文系第五期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生成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的融合路径研究”(ZCZ17) 研究成果。

一、内涵解读:生成艺术的定义与选用

(一)生成艺术的定义

“生成艺术”在艺术与科技紧密结合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早期的实践主要是由计算机工程师和数学家完成,后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参与进来。“生成艺术”在设计领域的兴起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重视,在2003年 “生成艺术”的会议上,学者菲利普·加兰特尔提出了有关“生成艺术”的广义定义:“艺术家应用计算机程序,或一系列自然语言规则,或一个机器,或其他发明物,产生出一个具有一定自控性的过程,该过程的直接或间接结果是一个完整的艺术” 。表明了由艺术家制定的自控系统的积极运作是生成艺术的必要条件。狭义定义:生成艺术多是由计算机执行,执行的规则是按照设定的程序代码而动态生成作品的形式。发展至今,生成艺术已参与到多个领域的创意工作中,例如视觉传达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音乐创作、艺术品创作等。它的出现为艺术设计界的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和创作形式,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创意空间。

(二)生成艺术在视觉传达设计行业中的应用趋势

在当下新媒体的时代语境下,生成艺术被广泛应用于视觉设计的实践中,为这一领域的设计带来新的变革。通过撰写代码生成动态的视觉图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实时检验设计效果,在输出端也可以根据用户反馈而实时生成新的视觉图像。例如2009年美國国家气候变化会议的徽标(Logo),设计师通过改变变量数值而生成实时变化的动态徽标,以此传达“复杂的谈判和决议将在会议上动态地进行”的理念。这些新的设计尝试使得视觉设计师不再是单纯的制图软件的被动使用者,而是结合创意和代码的主动编辑者。

二、现实困境:视觉传达专业课程中存在问题解析

(一)不断发展的行业需求与人才供给失衡

生成艺术的出现在改变行业业态的同时,也对职业院校相关技能人才培养提出了新挑战。从各地区、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与产业需求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能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而需求与供给之间的匹配度不高或者错位,势必会导致行业发展动力不足以及学生就业率低下的双重问题。国家《“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指出,职业技能培训难以适应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发展要求,培训基础能力薄弱,针对性有效性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课程改革达到为行业赋利和为学生赋能的目标,从而解决行业和人才之间的供需失衡问题。

(二)专业建设理念与课程设置规划理念失调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科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版)》,首次将专业名称从“平面设计”调整为“视觉传达设计”。此次专业名称的更替标志着平面设计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表明了该学科的界定已突破平面媒介的范畴,从过去关注传统的静态平面转向了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动态的三维空间。然而,相关专业课程的设置仍然沿用旧有模式,以字体设计、版面设计、海报设计、包装设计等为主要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是依托平面媒介为传播方式,并不能完全契合于新的专业建设发展理念。因此,职业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设置需要突破旧有的思维和模式,需要规划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三)前沿技术与现有专业课程失配

设计与科技正在深度融合,关系越来越紧密。设计学科是一个交叉应用型学科,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将与科技领域有更深的融合,这也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提供了更多的尝试空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已经进入了动态图形和影像的时代,课程结构的设置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体现时代特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美设计院校首开有关生成艺术课程之先河,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瑞典交互设计中心、罗德岛设计学院等学校相继开设有关生成艺术的课程。国内院校从2010年开始开设相关课程,主要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江南大学设计学院等。该课程发展至今已经成为诸多本科院校的核心专业课程。然而职业院校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并未出现此类型课程,因此存在专业课程构建上的缺失,需要对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补充,从而达到与行业前沿技术的发展相匹配。

三、实施路径:探索生成艺术与专业课程的有效融合

(一) 注重培养编程能力,新增创意编程专业实训课程

目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授的软件主要有Photoshop、Illustrator、Indesign等,学生通过这些专门的软件来实现设计与制作。而当把计算机本身当作创造性媒介时,通过运算来创建新的图形,这是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代码意识,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编程能力。首先,可以针对此专业学生开设有关Java基础编程课程,但要注意在课程内容上区别于计算机专业,以基础的语法结构为主,目的在于为后期开展创意编程课程打好基础。进而,新增创意编程课程,以Processing互动编程语言为主。综上所述,通过新增计算机语法和创意编程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编程能力,从而掌握设计生成艺术作品的专业技能。

(二)注重培养动态思维,新增动态图像设计原理的专业理论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门通过视觉图像传达信息的学科,因此理解视觉图像的传播原理十分重要。数字时代背景下,新媒体传播主要以动态视觉图像为主,因此培养学生建立关于动态图像的设计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动态图像的视觉呈现和传播手段是十分必要的。在动态图像的视觉呈现中可以借鉴动画专业的动画运动规律的相关内容,将物体运动的基本形态、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动物运动的基本规律、自然现象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及运动的节奏等纳入课程内容。在此基础上,学习将图像、文字和色彩转译为动态的视觉呈现。在传播手段方面,针对新媒体设计中常用的设计叙事的方法,引入叙事学理论,引导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数字媒介进行互动叙事,增强用户的体验感和参与性。综上所述,可从以上视觉呈现和传播手段两大方面,结合动画设计和叙事学等学科理论,构建多学科交叉的动态图像设计原理的专业理论课程。

(三)在课程实施中,重视学生和企业的评价反馈

一方面,重视学生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评价。学生是课程实施的对象,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可以通过设计合理的课后评价环节,根据学生的反馈帮助教师判断课程目标及内容的制定与学生实际接受程度之间的“距离”。在评价中不单是要评价教师和教法,还需要测评学生自身在该课程中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另一方面,重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培养成效与企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并且通过对标职业技能和行业标准找出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运用多元主体参与课程评价有利于总结和反思实践经验,利用反馈结果可以不断进行调整,解决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从而提升课程改革的质量。

四、结束语

在当今强大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传统设计行业正在经历着转型和创新,使其从单一化的设计专业转化为多学科融合的创新学科。而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走向市场能够学以致用,培养对市场有用的设计人才。在课程输入端,将新兴的前沿技术融入视觉传达设计课程中,新增Processing创意编程实训课程以及动态视觉图像的理论课程,结合计算机、动画设计、叙事学等多学科方法,建立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在课程输出端,引入学生评价和企业评价,形成从课程设置到课堂教学评价及企业反馈的闭环。以上是笔者对生成艺术如何融入专业课程体系的路径进行的探索,希望能为构建出更加合理、有效、完善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体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郭开鹤.计算机生成艺术在图形世界中的意义[J].美术观察, 2012(12).

[2]陈子健.生成式视觉识别设计系统研究[D].广州美术学院,2023.

[3]谭亮.基于Processing的代码艺术应用研究[J].装饰, 2012(2).

(作者:赵一篑,江苏省无锡技师学院信息工程系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