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

2024-03-24 10:45徐梦鑫马香莲赵雨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2期
关键词:陶行知

徐梦鑫 马香莲 赵雨诺

摘  要: 陶行知先生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探索过程中,在“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在批判传统教育和“实业救国”教育思潮的历史基础上产生的,是在“知行合一”学说、儒墨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陶行知實业教育思想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实业教育思想理论体系的有机统一,在理解实业教育思想的基础上深刻挖掘这三重逻辑的内在联系,能够使我国的实业教育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关键词: 实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 生利主义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24)02-0051-06

陶行知先生作为我国近代史上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不仅在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改革也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历,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而奋斗。陶行知先生曾经在美国留过学,回国之后就积极倡议“教育救国”,并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先后创办了多所学校,希望能够通过发展“生利主义”实业教育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为我国的发展谋出路。1918年,陶行知在《教育与职业》杂志上发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系统阐述了“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的观点,他指出“故欲职业教育之卓著成效,必自确定一正当之主义始”[1]。他的实业教育思想是开天辟地的,既有“行—知—行”的认识论,又有“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论,有着完整的科学的实业教育理论体系,他的实业教育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针对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为改变中国人民的生活条件提出了实业教育思想,其中主要包含课程观、师资配置、学生观和办学体制四个方面。陶行知先生对我国实业教育所做出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使得众多的国内外学者和研究者去发掘和探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任何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的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理论逻辑,为了能够深入理解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和实践活动,在认识的基础上去研究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时代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是非常必要的。希望通过深入探究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上提供借鉴。

一、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时代逻辑

“生利主义之教育”是实业教育思想的宗旨,在理论上,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实业教育的教师观、设备观、课程观和学生观。实业教育不仅能培养出专业的人才,通过“生利”还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实业的发展。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背后有着特殊的时代逻辑,只有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时代逻辑,才能更全面深刻地理解陶行知先生的实业教育思想。

(一)“中体西用”思想的影响下爱国人士谋求中国社会的发展出路

鸦片战争于1840年爆发,这是我国社会从古代走向近现代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后中国就慢慢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签订之后,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难。“中体西用”思想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学习国外的科学技术来拯救中华民族。

陶行知认为乡村教育和实业教育要和社会的大环境相联系,要让人们学会“生利”的方法。他曾经在南京创办了暑期平民夜校,同时为了更好地促进实业教育发展,他在农村开设了许多师范学校。陶行知的实业主义教育思想借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价值意蕴,以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充分汲取和借鉴西方在实业教育上较为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中体西用”的根本在于“中体”,陶行知提到要想顺利改革我国的实业教育体系,就必须要坚守我们的“本”。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的实业教育在中国的教育体制内和社会的大环境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成果。如果没有结合当时的中国国情,舍弃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模仿西方的实业教育方式,就相当于舍弃了我国教育的本质。本质变了,也就不只是单纯的借鉴,也就没有了创意。在实业教育的改革中,要是不结合中国的国情,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个教育改革就丧失了灵魂。第二,许多有效的教育经验也都被中国的实业教育家所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很多较为出色的教育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指出了要想促进我国实业教育的发展,就必然要学习西方的实业教育方式。

(二)“实业救国”教育思潮影响下我国的现代职业教育有了发端

陶行知所生活的时期,国家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遭受着沉重的危机[2]。就当时的中国国情来说,教育救国是较为有效的一种途径。南京临时政府建立之后,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使社会形成一种竞相争办实业的热潮。从全局来看,那个时候的教育制度比较落后,教育和生活互不相关,学校和社会没有联系,劳心和劳力也产生了分离。

我国许多心怀爱国、救国热情的有志之士,尤其是深受过西方教育思想的熏陶、了解中西方差异的一些知识分子受“实业救国”这一思想影响,纷纷在各个领域大力推进教育救国运动的开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推动我国教育的发展,希望能够通过创办新式教育栽培出许多能够在社会上发光发热的人才,他提出的“生利主义”是“实业救国”教育思潮的体现。陶行知先生提出想要救国,首先要唤醒中国的人民,而想要唤醒中国的人民,就要先让他们受到正规的教育,实业教育对他们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学校把“生利主义”作为办学宗旨,长久以来学校就会教育出更多的“生利之人”,这些人进入社会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及国家的发展。

(三)在批判传统教育基础上开始形成“教育与农村社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目标

当时的农民实业教育,大的方向是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实践操作,实业教育的目标和农村社会生产以及农民的生活互不相干的情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变。因此,实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都不能够独立地去“生利”,导致农业经济发展止步不前。由此可见,当时的农业发展要和实业教育进行结合,并且要转变发展导向,借鉴新的、有效的教育观念,注重“生利”,使农村的经济发展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

陶行知作为倡议教育救国的众多志士中的一员,深深地批判我国传统教育当中的一些鄙陋。为了促进农村实业教育的发展,陶行知先生提出“生利主义”和“立德树人”办学方向相结合,丰富了实业教育思想的内容:第一,农民的实业教育一定要和农村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相契合,并要科学地分析实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的措施。第二,需要完善农村实业学校的专业体系,并改革当前专业课程的结构,要以农民的发展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本去制定新颖的、灵活的、科学的、系统的课程实施方案,保证“生利”的效果能够很快展现。第三,陶行知的“生利主义”还提出实业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出懂得如何生产、能够独立经营、想要不断创新的新型农民。第四,“生利”指很多方面,不仅表现在我们的“经济实力”上,而且表现在人民的思想道德、职业道德素质上。“生利主义”教育目标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使实业教育的思想体系更加完善。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消费”的教育有很多的弊端,“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为格外穷”[3]。

二、实业教育思想的理论逻辑

陶行知先生的实业教育思想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有着理论的支撑,主要包括:“知行合一”学说、儒墨教育思想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一)“知行合一”学说

从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来说,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受到了王阳明维新学说的影响。陶行知原名陶文濬,就读金陵大学时他开始深入研究王阳明的学说,1934年他在《行知行》文章中提到:“在二十三年前我开始研究王学,信仰知行合一的道理,故取名为‘知行。”[4]依据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他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陶行知”。“知行合一”,“知”指的是人的思想意志和道德意识。“行”指的是人的实际行动和道德实践。所以,“知”和“行”的关系就是人的道德意识和道德实践的关系,还包括意念和行动之间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中国教育的开始是行动,中国教育最终需要“创造”这一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一教育理念对实业教育来说非常重要。首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对待事物能够有敏锐的洞察力,敢于去创新。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课堂并不只是某一个教室,而是整个社会和整个世界,整个世界全部都是生活教育的场所,不能仅局限在学校的教室里面[5]。陶行知在实业教育思想表述中提到作为教师必须要相信学生能够成功,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脑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需要重视让学生勤于思考、多提问,并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说出不同的观点、与别人进行讨论。其次,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获得相关信息,并发现其中的问题。创造性学习方法就是将各种信息组合起来,出现新问题时想办法去解决的一个过程,学生能够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用的新知识和新技能。“知行合一”需要学生有广博的知识、较为开放的空间环境,能够较容易地搜集到许多材料,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实业教育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希望通过实业教育培养出更多实用性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

(二)儒墨教育思想

儒家、墨家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和近代思想家的一些教育思想都对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4]。受儒学思想的影响,陶行知站在社会最底层人民的角度,并为他们争取生存的权利。陶行知致力于改变当时中国的国情,自始至终重视劳苦大众的思想教育,陶行知的这一表现与儒学思想的“仁者,爱人”异曲同工。此外,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也深受墨学教育思想的影响。墨子认为爱没有区别,主张“兼相爱,交相利”,这一思想与陶行知的“泛爱”思想殊途同归。墨家提出的“兼爱”思想,指不管身份地位如何,都要平等地去爱每个人,陶行知先生的实业教育思想也展现了这一点,提倡爱祖国,爱所有人民。另外,陶行知吸收了墨子所提出来的生产劳动和科学技术教育等思想,将劳动、生产生活和教育三者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实业教育思想。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和墨家的生产劳动、科学技术等思想是有着密切联系的,都提倡靠劳动和自食其力维持自己的生活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陶行知先生所处的时代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并且大多数的中国人民尤其是孩童们丧失了生存的权利,所以陶行知积极倡导救助儿童。为了能让大多数孩子接受教育,陶行知先生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以爱为教育方式,希望更多的儿童能够被爱。陶行知先生希望晓庄师范学校的老师去爱护、教育更多的儿童,尤其是农村的儿童。

(三)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体现了实用主义的意蕴。杜威是陶行知的师父,陶行知对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有很深的了解。陶行知根据当时中国的国情,对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进行了改造。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以生活教育论为基础,并提出生活是整体,实业只是一部分;教育是整体,实业教育只是一部分。由此可知生活和实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实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实业教育当然也是生活教育中的一部分。大自然是“活的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相关才能達到一定的效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这一教育理念对我国的实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要想让教师教得好,又让学生学得好,那就要重视“做”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陶行知把判断教育好坏的标准定为是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了“做”。实业教育的实质是“就业教育”,陶行知在实施实业教育的过程中努力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活实践相联系,让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实践活动当中。实业教育的发展要以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作为根本依据,实业教育作为一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教育,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努力提高中国人民的劳动素质。所以,实业教育应当体现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提出技能教育应该等同于实业教育,实业教育也不只是让学习者获得一项技能或手艺,同时要去引导“兴味”。陶行知认为能使学习者“生利”才能够“兴味”,“最好的教师是兴趣”。例如,农村学校的教育对象是农民,农民通过学习才能成为有才之人,假如他们对即将要学的课程没有兴趣,失去了求知欲,学习对他们来说就很枯燥乏味。同时要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劳动者。

三、实业教育思想的实践逻辑

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实践逻辑为:以设立培养目标,解决生计问题为发展实业教育的立足点;利用中华职业教育社来研究、宣传和倡导实业教育;通过创办实业学校培育人才。

(一)发展实业教育的立足点:设立培养目标,解决生计问题

作为一名爱国之士,陶行知先生强烈希望祖国能够繁荣昌盛,他受到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我国大多数青年不能将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很好地用到生活实践当中。陶行知在《生利主义之职业教育》一文中,将“生利主义”确定为实业教育的基本功能,并用“生利主义”具体解释实业教育的根本属性[6]。陶行知总结了近十年来实业教育的发展经验,提出大实业教育思想,他认为想要促进实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增强实业教育和社会各界的相互联系。陶行知先生创办的晓庄师范学校、工学团、育才小学等都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所联系。当时中国的农村教育非常落后,大部分人都比较缺乏文化知识,为了让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成为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的人,陶行知认为需要培养更多的教师,由教师去给他们传授知识和技能,因此他創办了晓庄师范学校。为了让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善自己的生活,陶行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学生在学团里面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清楚社会发展和自己发展的方向,山海工学团培养的人才在中国的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希望通过设立培养目标,创办实业学校,来解决生计问题,发展实业教育。

(二)发展实业教育方式:利用中华职业教育社研究、宣传和倡导实业教育

陶行知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等任职期间曾提议过“工读教育”。他提出,“本社之立,同人鉴于当今吾国最重要最困难问题,莫过于生计;根本解决唯有沟通职业”,并发展实业教育[7]。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宗旨就是为了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的问题,让越来越多的实业教育家对实业教育有更深的理解。为了宣传和倡导实业教育,实业教育思想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开始实施,即增加有关教育专业的必修课。陶行知改革我国实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并利用中华职业教育社来研究、宣传和倡导实业教育,力图让人们都重视实业教育并培养出更多的“生利之人”。陶行知还提出教师的任务不在于会教学,而是要教学生学会学习,教授的方法也以学习方法为主。由于教师不可能都是全能,也需要不断学习知识和技能,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边讲授边学习,这也就是实业教育思想中提倡的“教学做合一”。

(三)发展实业教育目的:通过创办实业学校培育人才

陶行知是从“生利主义”出发,对实业教育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了科学的、系统的表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的、设备、教师、学生、课程等。遵循自易至难、从简入繁原则,将理论与实践“联络无间”地结合起来[8]。陶行知在《教育研究法》这篇文章里面明确,一定要尽早开展实业教育。陶行知创建过速记打字讲习班、暑期平民夜校等,致力于推进中国实业教育的发展。1923年,陶行知和晏阳初等人发起并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之后还到各个地方创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平民教育运动。随着教育实践的逐渐深入,陶行知意识到平民教育需要走向乡间,他建立了晓庄师范学校、乡村工学团等[9]。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和他的理论都在晓庄师范学校得到了贯彻。陶行知创办生活教育社和山海工学团后,致力于把教育作为重要的手段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各种办学形式都显露出了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育才学校于1939年创立,创立目的是为了让那些因为战争而无家可归的儿童能够有一个住所,还能在里面学习到知识。陶行知先生指出了实业学校办学的宗旨,“用生活教育之原理与方法,培养难童之优秀儿童,使之成为抗战建国之人才”[10]。陶行知认为学生想要学习好就得手脑相结合,这也渗透着他的实业教育思想。

陶行知指出由于中国的教育和农业长期各行其道,所以中国的实业教育一直没有显著的成效,他认为教育里面没有农业知识,教育就只是空壳教育,农业知识不通过教育来传授,农业就无法推进。陶行知指出将学校和农村以及社会联系起来,形成开放式的学校,教育的动力就会提高,例如,教学的方法,教学的教具,教学的环境氛围等都有很大的改变。陶行知提出“教育下乡”目标,这可以说是“教民以技”实业教育思想的愿望勃发,他在晓庄师范学校和工学团办学的种种经历,是其朴实实业教育思想的践行与升华[11]。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是与当时的中国实际国情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也是一种新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我国实业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意义。

四、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陶行知的实业教育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使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实现了质的飞跃。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不仅为当时的职业教育提供了指导,对现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一)从思想起源上揭示了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

陶行知对传统的教育进行了批判,他提出传统教育所生产出来的知识都不是真正的知识,所培养出来的人也只是一群书呆子,他认为真知识就是思想和行动相结合而产生的知识。“衣食主义”是以前职业教育的目标,为人们的生活服务,有较强的功利性。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中提到我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生利之人”,“生利之人”能创造出“生利之物”,不仅要为自己“生利”,还要为民族和国家“生利”。时代在不断地发展,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新时代我国进入职业大发展的时期,目前有中职、高职、职业本科等不同培养层次,我们应该培养出“生利之人”,为社会和国家“生利”,由此达到教育服务于社会,社会被教育改造的目的。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回答了“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他提出的“利群思想”指为了自己、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生利”,把个人、集体、社会和民族的利益全都结合起来,培养出能服务社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我们的职业教育应该将“生利主义”作为培养目标,并且要更新原有的观念,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高职业道德的人才。职业教育应该着重培养有着健康身体、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良好品德的人才。并且培养既有“一技之长”和谋生的本领,又有人生理想和自我规划,能说真话、做真事、求真知,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才。

(二)从理论和实践上拓宽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我们的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和生活紧密相关,想要健康的生活就得接受健康的教育。人们以前一直以为教育只是学校的事,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扩大了教育的范围。人们的生活是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我们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教育,我们要培养终身学习的品质。我国的职业教育亦是如此,社会在不断的变化,我们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想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就要终身学习。陶行知先生在阐述他的实业教育思想中提到,我们要为学生开设各种各样的课程,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开设一系列相关的课程,让学生不仅能“生利”而且可以充分“生利”。陶行知先生还提出我们应当把社会看作是一所学校,是学习的最佳场所,他反对学校的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基于此,他提出了“社会即学校”,不但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还扩大了教育材料和教育方法的范围,以前的学生只能在学校里面接受教育、学习知识,现在人人都是学生、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在工学团运动中,陶行知认为科学技术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应该得到重视,他提出在开展职业教育时要给学生或者工人进行科学的训练,促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能力。同时他还希望人们不要互相猜忌和过于保守,要做到互相信任、互帮互助,做到随时随地为他人传递知识,他致力于拓宽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在陶行知实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工学团运动迅速展开,其影响不断扩大,诞生了山海工学团、红庙工学团等。

(三)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了职业教育普通化

学生是职业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是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实业教育思想中提到职业教育属于训练学生技能的教育,不只是培养学生具备“一技之长”,而是要让学生在有一个健康身体的前提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能夠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首先,德育要求学生自治,能够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跨越,并建立起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其次,智育要求学生学会自学,要让学生自发地去学习知识并从中产生自己的观点。要想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能够“生利”的人才就需要了解学生的需求,职业学校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制定。如今的职业学校存在许多问题,例如: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毫无头绪,不知道自己所选的专业和以后的职业会有什么关系。如今职业学校的生源也不太理想,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去上职业学校。职业学校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平常的授课过程中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基础去制定课程内容。职业学校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择业及就业指导,在择业这一方面,需要介绍各个专业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想要学的专业。在就业这一方面,职业学校需要给学生提供比较全面的就业信息,给学生提供就业建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所要从事的职业,让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各司其职,在此基础上实现职业教育的普通化。

参考文献:

[1] 周洪宇.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29.

[2] 赵婧,周洪宇. 论陶行知对职业教育的先驱性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21(34):12.

[3] 林永希.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特色及其现实意义[J]. 教育与职业,2007(18):41.

[4] 陶行知. 生活教育文选[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47.

[5] 董宝良. 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

[6] 王中华. 陶行知职业教育理论及其当代启示[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85.

[7] 中华职业教育社. 黄炎培教育文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4:11.

[8] 马桂霞. 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与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的哲学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0(35):130.

[9] 申国昌,夏豪杰. 陶行知与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比较[J]. 职业技术教育,2021(34):6.

[10] 何国华. 陶行知教育学[M].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03,97,35,106.

[11] 丁水娟,茅佳清. 贾儒结合: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的本土化特质探析[J]. 历史教学问题,2018(2):109.

Tao Xingzhis Though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the Logic of the Times, the Logic of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Practice

XU Mengxin, MA Xianglian, ZHAO Yunuo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Baoji 721013, China)

Abstract: Mr. Tao Xingzhis though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emerged from long-term exploration of educational practic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ought of “Applying the Chinese Style to the West” and on the historical basis of criticizing tradi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trend of “industrial salvation”. It was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doctrine of “the unit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the Confucian and Mohist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the pragmatic educational ideology. The logic of the times, the logic of theory and the logic of practice are the organic unity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though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deeply exploring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of these three logics can make Chinas industrial education present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Keywords: thought of industrial education; Tao Xingzhi; profit-generating doctrine

(责任编辑:程勇)

作者简介: 徐梦鑫(2000—),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基础教育。

猜你喜欢
陶行知
陶行知研究四十年,桂子山成果丰硕
Tao Xingzhi — One of the Best Educationists 陶行知——最优秀的教育家之一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夜归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情怀的原因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