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控策略

2024-03-23 06:42刘美琳
南方农业 2024年2期
关键词:滨州市植保农作物

刘美琳

(博兴县城东街道办事处,山东 2565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面临的病虫害威胁日益严重,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1]。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防控,不仅不仅关乎广大居民的健康,还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因此,开展农业植物保护及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研究,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快速准确的病虫害监测手段,筛选高效低残留农药,完善植保技术人才培养与服务网络,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山东省滨州市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防控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防控策略,以期为山东省农业植物保护与有害生物防控提供参考。

1 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种类与危害

滨州市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但这也为各种病原菌、昆虫、杂草等有害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2-3]。如表1、表2所示,调研监测发现,在滨州市,小麦主要的病害有纹枯病、立枯丝核病、赤霉病等。水稻苗期多发生纹枯病,分蘖期则以白叶枯病为主,该病可导致增产水稻品种减产30%以上。此外,蔬菜烂顶病、果树火疫病等时有发生。滨州市农作物主要虫害有蝗虫、黏虫、褐飞虱等。

表1 滨州市主要农作物病害种类与危害

表2 滨州市主要农作物虫害种类与危害

2 防控现状及问题

2.1 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缺失

目前,滨州市的农业病虫害监测与预警体系较薄弱,缺乏高效的数字化、信息化手段。一般通过人工定点观测的方式进行检测,效率较低。例如,2021 年,滨州市小麦季节性综合监测点仅设置53 个,其分布密度低至每26.5 万hm2才有1 个监测点,难以准确反映病虫害动态。此外,人工监测频次较低,多在抽样调查期间才开展,无法实现全程动态监测[4-5]。预警系统也相对简单,多依赖经验预测,预测准确率通常只有60%左右。具体来说,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主要存在以下4 个问题:1)监测网络布局不合理,监测密度过低;2)监测手段单一,依赖人工定点观测居多;3)监测频次不足,无法动态连续监测;4)预警经验化,预测准确率有限。这些问题导致农户无法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预警预报难以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科学防控措施的制订。例如,2022 年5 月,惠民县小麦产区蝗虫密度峰值达到每百丛500 余头,远超防治标准,导致产量损失高达18%。究其原因,是当地监测预警体系的薄弱,未能及时准确预报蝗虫种群暴发趋势,从而延误了防控时机。因此,构建高效的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是滨州市农业植物保护及有害生物防控的当务之急。

2.2 缺乏植物病原体快速检测系统

目前,滨州市缺乏快速、高通量的植物病原体检测系统,大多还停留在传统的方法上,主要依赖病原体的分离培养和鉴定,效率较低。如小麦赤霉病的传统检测,从样本采集、分离培养到结果判定至少需要7 d。检测周期长,难以满足生产需求,易延误最佳防治时机。

具体而言,现有植物病原检测手段存在以下问题。1)检测时间周期长。小麦赤霉病分离培养鉴定需7 d左右才能出结果,水稻白叶枯病也需要3~5 d。2)检测通量有限,每个技术人员1 d 只能完成30~50 个样品的检测。另外,存在一定的漏检率,分离培养条件不当可能导致假阴性。3)结果判定主观性较强,缺乏标准化判定体系,不同检测人员的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差异。这些问题导致错失最佳防治时机,严重影响防控效果。例如,2022 年5 月滨州市286 号防灾减害小麦品种赤霉病,病情发展极快,从初期病斑出现到大面积严重仅7 d,然而,当时的检测确认结果尚未出来,导致相关防治措施被严重延误,最终导致产量损失高达12%。

2.3 高效低残留农药筛选利用不足

滨州市在农药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筛选利用明显不足。多数种植户仍倾向于使用成本较低的常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这些农药残留时间长,对人畜安全和环境造成一定威胁。具体来看,主要存在以下3 个问题。1)对新型低残留农药开发与应用重视不够,相关投入力度明显不足。2)缺乏系统的药效药害评价体系,对不同农药的长期残留风险缺乏监测。3)种植户缺乏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相关知识,难以正确合理用药。例如,2022 年滨州市蔬菜烂顶病防治,超过85%的种植户选择了毒性较大、残效期长达14 d 的40%氟吡菌酰胺水分散粒剂。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低毒低残农药在生产上的推广应用,也增加了对环境与人畜的潜在危害。

2.4 植保技术人才与服务体系不完善

滨州市农业植保人才队伍建设与技术服务体系比较薄弱,难以满足病虫害科学防治的需要。1)植保人才数量不足。按每667 hm2农作物配备1 名植保人员的标准计算,滨州市至少需要2 345 名植保技术人员,但实际仅有约1 700 人。2)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植保人员比例偏低。技术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较多,达532 人,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级人才比例严重偏低,仅251 人,难以胜任复杂病害的鉴定防治工作。3)植保站点分布过于集中,基层服务能力弱,80%的植保站都集中在5 个县级市,远离主产区,基层农技人员服务与指导困难。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病虫害监测与防治,也增加了农药滥用与残留的风险。

3 防控策略

3.1 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体系

为解决当前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存在的问题,构建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监测预警系统势在必行,该系统应当具备全天候连续监测、智能分析及预警发布等功能,构建思路如下。1)实施基于多源异构传感器的标准化监测,在主产区重点防区布设专业监测设备,采集病虫害发生相关数据;同时融合环境气象站、卫星遥感等数据来源,实现全要素监测。2)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依托云计算、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多源异构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处理,智能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实现精准预报。3)建立智能预警发布机制。系统后台设置不同等级预警阈值,病情超过阈值即自动发布预警,推送给相关防治责任人,指导防治操作,实现从监测到预警到防治的无缝对接。

3.2 引进植物病原体快速检测系统

为解决当前植物病原体检测效率低的问题,迫切需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快速检测系统,实现高通量、准确、自动化的病原体检测。1)引进基于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的高通量快速检测设备。选择体积小、便携性强的荧光定量PCR仪器,实现现场快速检测。同时,在主要的植检机构配备大型实验室设备,实现高通量样本处理。2)建立标准化数字化病原体分子检测体系。针对主要农作物病害,选择特异性强的病原体保守基因作为检测靶标。建立相关的正反向引物及荧光探针,形成标准化的检测方法,制定统一的质控体系,保证结果可靠性。3)构建自动化的样本前处理系统。选择国外先进的样品打磨、提取、分装设备,实现样本处理的自动化。配备条形码识别体系,实现检测全流程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有效减少人为错误。通过引入该体系,可在短时间内批量完整病原体的检测,为防治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理论依据。

3.3 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应用

推广高效、低残留农药的应用,是实现绿色防控、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举措。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形成科学筛选、合理应用的良性循环。1)加强对新型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前瞻性筛选与评价。重点关注国内外最新研发的高效低危害农药,建立系统的小区试验评价体系,选择出适宜当地主要病虫害防治的低毒、低残留药剂。例如,2022 年度博兴县开展筛选试验,从120 余种候选产品中,确定了10 余种对小麦纹枯病、水稻纹枯病防效较高的低残留农药。2)完善残留风险评估与监测网络。建立起基于作物-病原体-农药数据库的残留风险模型,评估不同药剂的长期影响。同时,在主产区布设农产品质量监测点,开展农药残留动态监测,为科学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撑。3)大力开展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培训、示范推广等方式,指导农民正确使用低毒、低残留药剂。建立绿色食品认证体系,按照残留标准奖励使用低残留农药的种植户,逐步形成科学用药的良好氛围。

3.4 完善植保技术人才与服务体系

建立完善的植保技术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体系,是开展科学防控的基础保障。1)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高校植保专业的招生规模,创新机制,对在职农技人员开展分层分类的培训,提高整体水平。2)优化人才结构配备。在新增人才中,重点向专业技术层面倾斜,优化整体队伍知识结构。积极引进高级专家,补齐高层次人才的短板。到2025 年,专业植保人员要占比60%以上,硕士及以上学历15%以上。3)加强基层植保站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更多植保站或工作站,每个乡镇至少1 个,确保基层服务无死角。站点要配备检测设施与运输工具,增强工作能力。技术人员也要深入一线,开展流动服务,例如,2022 年滨州市新建了52 个基层植保服务点,覆盖了87%的乡镇。4)完善远程诊断平台,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基于图像的病虫害智能诊断系统,辅助基层技术人员开展防治。相关研究表明,该系统远程诊断准确率达到92%,效果显著[4]。

4 结语

本文通过调研分析了滨州市农作物病虫害种类分布、防控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制约了有害生物科学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农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的隐患。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山东滨州市农作物有害生物绿色防控,保障区域粮食安全和环境友好发展。展望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与产学研用一体化,使植保防控能力得到整体提升,为滨州市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滨州市植保农作物
土壤污染与农作物
高温干旱持续 农作物亟须“防护伞”
俄发现保护农作物新方法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滨州市水污染防治问题研究
夏季农作物如何防热害
2021年《广西植保》总目录
壶关县:开展2021年植保无人机操作手培训
滨州市滨城区第八中学校园记者站成立
滨州市蒲园木本观赏植物资源及配置分析
植保机何时走下“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