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

2024-03-22 05:37叶璇
家长·中 2024年1期
关键词:扎染民间艺术美术

叶璇

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与人们的社会实践、生活生产有着密切联系。幼儿教育对民间艺术的挖掘和利用,不仅对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影响,还能从中引导幼儿真实地感受传统文化及民族情感,以此推动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还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幼儿的人文体验,使幼儿对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其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考虑到民间艺术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如何将其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有效切入与融合是广大教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对此,本文围绕民间艺术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运用,分别从重要性、切入点以及具体路径入手,对两者的积极融合展开相关探讨。

一、民间艺术对幼儿美育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民间艺术可以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以便在参与、感知的过程中滋养品性、激发创造。而且,将民间艺术融入美术活动中,可以提供丰富的艺术资源和创作素材,进一步拓展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探索范围,以便发现艺术之美。

其次,民间艺术还可以深化幼儿对各民族文化活动的直观理解。幼儿园通过相关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呈现民间艺术,将有利于提高幼儿的人文素养,增强其文化自信。而且,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观察与欣赏,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从作品的社会背景、文化要素、情感思想等角度进行解读与思考,形成独特的评判标准及审美体系,并在熏陶和感悟下培养艺术表现和审美能力。

最后,民间艺术对于现代教学体系而言,其内容更具生活性和表现力,这正好符合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心理状态,使其在讨论实践中获得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与学习效果。从教育价值来讲,民间艺术涉及多个领域,其丰富的艺术形式可以为幼儿的美术活动增添不少色彩和趣味,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幼儿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高幼儿艺术创作的质量和效果。

二、民间艺术在幼儿美术活动融合中的切入点

(一)兴趣点

兴趣是驱动探索的关键诱因。引入一些幼儿感兴趣的民间艺术活动,使其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民间艺术的学习与交互之中,这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及主观能动性的激发起到很好的导向效果。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手段,如媒介、视频、节日等,使幼儿在浓厚的艺术氛围及视觉引导下产生对美的探索与向往,进而在美术活动的参与和协作方面更有兴趣,更有想法。

(二)人文点

艺术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中的民间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文化及民族色彩,这对培养幼儿的艺术理解能力及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美术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围绕民间艺术的人文点进行挖掘和探索,如特色性、价值观、多元化等,使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认识到不同文化的独特与差异,进而对民间艺术产生更加浓厚的探索欲望,这将对幼儿人文素养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人文点的选取和切入还需要教师对民间艺术作品及其表现方式进行观察和思考,并根据活动特点和幼儿的认知特征进行巧妙融合,如山水绘画、珠绣艺织、陶泥雕塑等,使幼儿有计划地展开探索与实践,并能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三)呈现点

积极的艺术呈现可以增强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并将对其后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从呈现形式及组织策略来讲,教师可以通过作品展示、文娱活动、文化交流、主题共创等方式,进一步增强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掌握情况和理解效果,保证其融会贯通。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其独特的呈现方式和设计思路,如《牡丹蝶》风筝、《年年有余》剪纸等,让幼儿对民间艺术产生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并在已有的美术经验及基础之上发挥想象,创造图样。这样既有利于幼儿感受传统民间艺术,又能集合民间艺术的特点和特征,使幼儿对民俗文化产生更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具体路径

(一)创新课程设计

1.开发课程资源。

设计和开展针对民间艺术的美术课程,可以加深幼儿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与了解,并结合相关活动来提高幼儿对传统民俗文化的认知程度,以此实现民间艺术和幼儿教育的深度融合。在课程开发及资源利用方面,教师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一是特色文化。民间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民俗符号,其在主题课程或校本课程的开发上应从本土资源入手,如年画、剪纸、扎染、泥塑等,围绕地域特点或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和推进,以保证艺术呈现的独特性和吸引力。同时,在民间艺术的导入方面,教师还要注重幼儿的接受能力和发展水平,尽可能地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民俗资料或美术活动,使其能够融入其中。二是情感体验。幼儿是美术活动的情感主体,其积极的体验往往会使幼儿产生对美的热爱与向往,因此教师要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着重关注幼儿的情感变化,以此优化整体流程,使幼儿在民间艺术的学习活动中保持正向的精神状态和交互感受。如,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欢快的氛围中参与到拓印版画的制作当中;利用多媒体交互功能,引导幼儿使用数字绘画软件进行年画、古厝、建筑彩绘等民间绘画活动。三是艺术素材。丰富的艺术素材和创作材料,能让幼儿在亲历体验的过程中加深对民间艺术的认识和感受,以此提高幼儿的美术水平和表现效果,如利用火龍果、橙子、紫甘蓝等进行扎染布艺创作。

2.丰富课程属性。

民间艺术在资源类型和文化经验上具有丰富的价值属性和美育优势,在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与课程建构上,教师需要以其核心价值为主线,开展一些符合幼儿认知的美术课程,以增强其对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与积极反馈。

以泥塑为例,教师可以从泥塑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各个时期的发展与应用为切入点,为幼儿展现其各种形态,以提升幼儿对泥塑艺术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同时,考虑到幼儿对色彩的敏感程度及发育特点,教师可以通过彩色泥塑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与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结合自己的想法和创意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这将对幼儿想象力、观察力以及鉴赏力的提升起到一定作用。又如,在“扎染”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资源及生活物品,为幼儿展示扎染技法的艺术之美,以此吸引幼儿的目光和关注,并通过对染布进行不同方式的折叠,激发幼儿对折布扎染的探索兴趣,使其体验到扎染工艺的趣味和奇妙。除此之外,将民间艺术作为课程素材及学习内容,教师还需要从其特性和特点出发,如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等,并根据其架构体系进行适当的改造与变通,以便符合其发展、贴合其现实、保证其与教育教学的融合。

(二)拓宽教育途径

1.从环境入手。

环境创设作为民间艺术及美术课程融合开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提高幼儿在其活动中的参与兴趣和交互体验,并加深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感性认识。

一是特色环境。围绕幼儿的生活环境及活动区域创设以民间艺术文化为主的特色环境,如京剧墙、皮影戏、花灯秀、中国结、青花瓷等,使幼儿在环创主题的浸润与影响下,感受到民间艺术的别样韵味和独特风采。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土民间艺术及家乡文化构建文化长廊,使幼儿在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过程中体验民俗文化。二是公共环境。过道、墙壁、板报、楼梯间、睡房、走廊等公共环境的布置,可以加深幼儿对民间艺术的整体认识,并在体验式的教育活动中增强艺术的感染力和层次性,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化魅力。如,在楼道环境中设置一些吊饰、花灯、竹筐等民间艺术作品;在墙壁挂饰上选择一些富有乡土气息的水墨画、传统花布、拓印版画等作品,这样既可以提高民间艺术的可述性,又可以帮助幼儿开展对话、形成交互,以便在美术活动中表达更多想法。三是主题环境。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创设活动环境,如“中国风”“诗画鉴赏”“戏曲荟”“十二生肖剪纸展”“迷‘泥世界”等,以贴合主题、贴近生活、贴切环境的方式,让幼儿感受最为直接的艺术色彩和文化气息。

2.从活动入手。

开展多样化的艺术活动,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美术水平,还可以使其从活动中获得更多体验,并激发其对民间艺术的创作兴趣和探究欲望。以扎染为例,教师可以组织以“趣玩扎染 布里生花”为主题的创作活动,通过对扎染技法的介绍和学习,让幼儿在无序捆扎的过程中创造惊喜、发现快乐,进而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寻找扎染之美。教师可以开展以“你好春天”为主题的创意美术活动,让幼儿利用黏土、拓印、剪纸、花灯等形式表达独属于春天的色彩,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感受春季的特点和寓意。

此外,在美术活动的组织方面,教师还需关注两个要素:一是引导。循循善诱、个性引导,有助于优化幼儿在艺术活动的状态和表现。一方面,教师要从活动细节中提问题、促思考,如捆扎方法、折纸方向、图案设计等,以引发幼儿对传统技艺的不断探索。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具体表现和实际情况,对其展开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如揉搓技法、色彩搭配等,以提高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二是体验。积极的活动体验对幼儿主观行为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民间艺术展活动,如“剪纸艺术展”“浓情水墨展”“雕像艺术展”“神奇皮影展”等,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分享交流的方式深化对民间艺术的了解。

3.从种类入手。

民间艺术种类丰富、技法繁多,将其简化并融入幼儿美术活动之中,对幼儿审美价值及美育培养起到一定作用。以民间艺术的种类为拓展点,可以帮助幼儿获得更加丰富的文化经验和艺术积累,并在参与实践中实现创新发展。

一是以纸为材料。以纸为材料的民间艺术活动有很多,如剪纸、染纸、折纸、装饰画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提高幼儿对纸质艺术的审美能力。以剪纸为例,教师可以从简单的“喜”字、窗花入手,引导幼儿通过多次对折与修剪,创造出规则图形下的艺术美感。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年年有余”“闽南古厝剪纸”“百福图”等作品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幼儿对剪纸文化的认识程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折纸艺术与闽剧文化相融合,指导幼儿动手折叠“双蝴蝶”书签、“真鸟囝”纸雕等,既加深了其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又可以通过纸张表达不同感受。二是以布为材料。刺绣、编织、拼贴、扎染等都属于布艺美术的范畴,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特点和文化特性,组织幼儿进行学习和创造,如编“粽子”、福州榕绣、厦门珠绣等,帮助幼儿近距离地了解民俗活动,感受民族魅力。

(三)加强多方协作

1.亲近生活。

民间艺术源于人民生活,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从生活的角度出发展开融合教育,可以使幼儿更易于接受和理解传统技艺,并形成贴合现实需求的审美观点和价值标准。因此,在民间艺术与幼儿美术活动融合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艺术资源与幼儿园的一日生活联系起来,以幼儿的生活及文化经验为基础,对地方艺术及民俗文化进行探索和挖掘,进而提升幼儿的审美能力。以泥塑为例,考虑到幼儿已初步掌握泥塑的基本技能,教师可以让幼儿以“我的家庭”為主题,通过揉、捏、搓、团等技法,将家庭成员以“泥人”的形态进行呈现,这既可以唤醒幼儿的生活记忆,又可以使其在“泥人”捏制的过程中融入情感、创造美好。另外,教师还可以从幼儿的现实需求和兴趣爱好出发深入挖掘其生活元素,创设不同主题的美术活动,如“彩虹饼干”“春天的树”“秋天美景”“未来的房子”等,使幼儿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发挥想象、激发创造力。此外,民艺活动的组织还需要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家园讨论、经验分享等方式,使家长了解民艺教育的重要性,开展家园合育,让幼儿在家长的引导下从生活中探索民间艺术、提升审美能力。

2.社会共创。

借助社会力量,可以进一步减轻园所教育压力,解决民艺资源不足等问题,为幼儿美育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首先,善用社会资源。一是人力资源。邀请民间艺人进入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以提高教育质量、丰富教学内容,带给幼儿独特、新颖的美术体验,并融合一些技艺演示,这对幼儿学习兴趣及探究热情的激发起到一定效果。二是艺术资源。选择一些极具民间艺术代表性的艺术作品和文化资源,如双龙雕塑、定胜糕、布老虎等,这既可以使幼儿感知民间艺术的美好寓意,又有利于升华幼儿的思想情感。另外,在活动组织上,教师还可以通过系列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幼儿的审美体验。以布艺印染为例,教师可以将丝巾印染、蜡染花布、卡纸拼贴印染、树叶印染等活动结合起来,使整个活动过程更加衔接。其次,加强园所交流。学习与交流是提升教育品质的重要手段,与其他园所进行交流,对民艺活动的开展情况和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改进指导策略、优化资源利用,使美术教学及幼儿成长获得基础性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中,不仅对幼儿主体的审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还能帮助其进一步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各民族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其认知、塑造其品性,并对其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在其融合过程中,教师需从课程、方法、资源及协作等方面入手,既要契合学前教育的实际需求和主观价值,又要涵盖多个领域,关联内容、丰富层次,以此确保民间艺术对幼儿美术活动的积极影响。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课题“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美术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G1452-232)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扎染民间艺术美术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白族扎染技术的传承与发展
创意美术
扎染在服装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反春色彩 方巾扎染DIY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