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怀乐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决定加快工业发展,狠抓企业整顿。这一期间的整顿也被称为“恢复性整顿”。以北京市为例,那时北京市国企改革刚刚起步,企业班子成分复杂,水平参差不齐。
企业大致有这么几类情况。一种是企业由“糊涂人”当家,结果就是企业发展滞后。当时这样的企业为数还不少。一种是企业认识到需要“明白人”,却又埋没“明白人”。再一种就是认识到“明白人”的重要性,也确实用到了“明白人”,企业效益就好。
尽管“恢复性整顿”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全国来看,这项工作的进展是不平衡的,整顿得好的是少数。1982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用两三年时间对所有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明确提出进一步整顿和建设企业领导班子,把优秀的、懂技术业务的中青年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这次整顿也被称为“建设性整顿”。
这一时期的整顿,中央层面上由国家经委具体负责,袁宝华副主任主抓这项工作。1982年4月,袁宝华到北京市蹲点调研,王大明当时主持北京市的工业企业整顿工作,陪同袁宝华到近20家企业调研。在调研过程中,两人多次进行交流。袁宝华认为企业干部需要学习一些有关现代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王大明认同这一观点,并提出应当选择有知识、懂经营、会管理的“明白人”管理企业。两人达成共识。
7月10日,全国企业整顿工作座谈会在北京举行。翌日小组讨论会上,王大明借用“明白人”这个词在会上进行发言,汇报了北京市的调查情况。这个“明白人”,不唯成分、资格、学历,就是政治上明白、业务上明白。王大明指出,北京市许多企业管理不善、效益很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干部文化、技术、业务水平低。要提高经济效益,不按“四化”要求整顿好企业的领导班子,班子里没有几个“明白人”是根本办不到的。
王大明的发言引起了会上的强烈反响,来自省市的同志表示赞成,来自企业的同志一部分赞成,一部分不同意,还说了些风凉话:明白人?难道我们都是“糊涂人”?大会秘书处将王的发言以及各种反映整理成第3期《情况反映》上报中央,16日便得到胡耀邦的批示。胡耀邦赞同这一观点,认为“王大明同志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的这个意见十分中肯”。17日,袁宝华在座谈会闭幕会上传达了这一批示。
7月19日,《人民日报》以胡耀邦的这一批示作为编者按,摘发了王大明的发言。一石激起千层浪。王大明接到了很多信,北京的、外地的,拥护的、反对的,都非常多。有一封信是北京第七机床厂共产党员、食堂管理员王文秀写给王大明的。《北京日报》刊登了这封信的摘要。王在信中开门见山,认为王大明所说的十分在理,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反对者也让王大明思想上有了巨大压力。有人说,用“明白人”不就是说没学历、没技术职称的人都是糊涂人吗?更有人说,把知识分子抬得那么高,不是打击工农干部嘛!
关键时刻,邓小平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7月26日上午,邓小平同姚依林、宋平谈“六五”计划和长期规划。在谈到科学技术工作和人才培养使用工作时指出,“体制改革,中心应当抓住两条。第一条是建立起管理体制、责任制,制定出规章制度、定额等等;第二条是解决好领导班子,选出‘明白人组成领导班子,这一条可能比第一条更重要。没有‘明白人出来当家,一个单位搞不出什么成绩出来。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讲得更明白的时候了。衡量一个单位改革是否见效,不仅看它定了什么规章制度,更重要的是看它选的人好不好,这是问题的核心。”“就像北京市王大明讲的,领导班子要有几个明白人,企业才能有效益。”邓小平的话一锤定音。后续袁宝华在企业整顿定期交流会上传达了邓小平的讲话,这场争论才逐渐平息。
转变思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尽管阻力较大,北京市仍对全市企业领导班子进行了一次較大的调整,提拔了一大批技术知识分子担任企业领导职务,对北京市工业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
(摘自《百年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