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理论视野中的十大热点(上)

2024-03-21 03:24
工会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学者

“中国式现代化” 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共建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十周年、中美元首会晤……2023 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和充满挑战的一年。临近岁末,我们一如既往地选取这一年来的十大理论学术研究热点问题,以理论视野回望这一年的奋进足迹,从中展现我们在克服困难时的坚韧和决心,从中彰显我们建功新时代的智慧和勇气。

习近平文化思想: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2023 年10 月7 日至8 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内涵丰富,具有突出的真理性,闪耀着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理论光芒,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在深化研究中,有学者分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要素,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由党的文化领导权、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责任使命、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这四大理论要素构成,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如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这三个根本问题。这些构成要素相互作用、融会贯通,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完整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以上构成要素,既有各自独立的功能,又构成整体功效,使得这一理论体系能够明确标识出鲜明特征,又十分清晰地显现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凸显了这一理论体系的重大原创性贡献。

学者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和提出,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上也具有深远意义。这一重要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新时代新征程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科学指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历史意义、时代意义。

全党开展主题教育,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从今年4 月开始,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导和推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在跟踪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在全党开展集中性学习教育,是我们党推进自我革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大举措,是一件事关全局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这次主题教育“要在推动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上下功夫”,为高标准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凝心聚力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领会,推动主题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学者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只有通过调查研究才能有效应对。一方面我们必须通过调查研究详细摸清可能存在的风险与挑战,另一方面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前进途中的各种优势因素、有利因素了然于胸,在“知己知彼”基础上作出科学决策,在积极应对各种风浪考验中勇往直前。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魅力和实践伟力。

还有学者认为,调查研究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的过程,调查研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深入扎实地调查研究,把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的基本状况、基本特征、发展趋势和各种影响搞清楚,并作出精准分析和深入研判,才能为制定正确决策提供坚实基础,防止和减少我们的工作失误。调查研究也是一个抓好落实、推动工作的过程。领导干部必须沉下去,深入做好重大工作项目的跟踪性调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调研、推动落实的督查式调研,通过督查进一步推动工作落实,通过培养和总结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全盘工作,通过检查工作敦促整改,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好,把各项工作做细做实。调查研究也是一个密切联系群众的过程。领导干部深入田间地头虚心求教,与群众同坐小板凳、共饮一壶水,零距离接触、面对面交流,积极回应群众所关切的热点问题,对于密切党群关系、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具有重要意义。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3 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10月17 日至18 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中国举办,高峰论坛有来自151 个国家和41 个国际组织的代表来华参会,注册总人数超过1 万人,这一“万人盛会”再次体现出共建“一带一路”的巨大感召力和全球影响力。

有学者研究指出,经过十年的努力,“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作为一项已吸引世界上超过3/4 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参与其中的倡议,“一带一路”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越来越多的国家从最初犹豫观望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发展倡议,已成为开放包容、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在倡议实施初期,我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型的基建和投资项目上,距离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尚有距离,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的中国企业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随着双边和多边交流的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居民的生活。

有学者认为,在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新的全球治理体系中,发展中国家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里面大部分都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为优化全球治理指明新方向。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第一次由发展中国家推出的大型国际规划,中国第一次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扮演了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设计师角色,体现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朝着公平、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责任担当。

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逆流”,欧亚地区饱受西方贸易保护主义之困,安全挑战层出不穷,经济复苏步履维艰。相比之下,走过了第一个蓬勃十年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影响力稳步提升,共建国家和地区充分感受到中国发展带来的红利。在这一背景下,欧亚地区的研究者在重新审视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的局限性及其带来的全球性问题的同时,开始高度关注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

新质生产力: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

2023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连续两次提到了一个新词汇——“新质生产力”,让人眼前一亮,也传递着鲜明信号。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意义等引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从演进逻辑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深远意义。有学者指出,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经济新常态”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塑造我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从词源学的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义。有学者指出,从词源学上看,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新质”则是这种生产力的修饰语。所谓“新质”,就是在质态、本质上,这一生产力与“旧”的传统生产力有所区别,在驱动方式上不同。而定性是“生产力”,就是说这一生产力要应用到现实的生产中去,产生实际的经济效益。有学者认为,“新质”即新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就是新质态的生产力。创新驱动成为“新”的关键,高质量发展成为“质”的锚点。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新促质”,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有学者认为,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在“新”,关键在“质”,落脚在“生产力”。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点。学者指出,新质生产力突破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创新性、融合性、引领性和超越性为基本特点。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它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

“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之后,2023 年学术界围绕相关问题从不同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我们正确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开启了新的现代化叙事。西方现代化是欧洲中心论的话语,以现代——落后、文明——野蛮进行二元叙事。二战结束后,美国崛起称霸全球,欧洲中心论为美国中心论取代,发达——发展中——欠发达国家叙事取代欧洲的现代化叙事。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的老路,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

在中外比较研究中,学者认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新形态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与现代西方文明相对应的,超越了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新文明;文明新形态并不是“飞来峰”,而是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后体现时代新特征的崭新文明。

学者指出,中国不输入也不输出现代化模式,而且用“中国式现代化”而非“中国现代化模式”的提法,就是表明现代化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不断与时俱进、改革完善。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学者
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助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要先锻造新质思维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构建训练伤一体化防治模式 为新质战斗力生成提质增效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学者介绍
基于体系仿真试验床的新质作战能力评估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