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实践探索

2024-03-20 15:09李锐
建材与装饰 2024年9期
关键词:校企基地中职

李锐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0 引言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提高其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的重要保证。在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高职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国家积极推动多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发展,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并建立相关的保障制度和措施。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1]。因此,职业教育正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通过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适应科技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为培养具有职业道德、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提供支持。这种培养方向有助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依托广州市政府的优质教育资源投入,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建设发展,以城市建设和城市服务为两大发展版块基地建设适应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按照“精专业、强能力、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各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1 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是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关键。随着大湾区建设和发展,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包括智慧城市、智能制造、智能交通、智能建筑等领域。因此,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与广州市城市建设职业学校的“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专业”是教育厅中高职贯通培养三二分段试点。本文所阐述的专业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依托的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办学以来紧跟国家发展策略,根据职业技能的调整,结合学院各专业的布局,以服务行业、服务学生为指导思想,紧跟市场形势和我省区域产业发展规划,教育与培训并举,服务社会能力显著增强。专业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学生素质为主线,“立足行业,面向社会”,着力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管理和技术需求的人才。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的学生构成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生源的重要来源,也是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也给专业的人才培养优化路径提出了新的要求。

1.1 中高职贯通培养促进教育体系协调发展

三二分段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是一种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实现中高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学籍管理、招生考试等方面的衔接,以提高中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高技能型人才。这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的需求,同时也是为了走出职业教育的困境,体现在以下方面。

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处于职业教育的不同阶段,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然而通过三二分段模式,可以更好地衔接这两个阶段,弥补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不足之处,为学生提供更完整、更系统的职业教育。这种模式下,学生可以先接受三年的中等职业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高等职业教育,从而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三二分段中高职培养模式将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有机结合起来,使得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得到提高。在这种模式下,高职院校可以更好地与中职学校协调,制订更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

1.2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中学段教育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于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双轨道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在不断调整和优化,社会对于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三二分段职业教育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教育,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1.2.1 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路径,即通过中职和高职两个阶段的学习,达到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这种明确的目标和路径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果。学生在中职阶段学习基础知识和技能,在高职阶段进行深化和拓展,这种课程设置的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用技能,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三二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操作和岗位实习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这种实践能力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要求,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这种模式还可以避免重复学习和资源浪费,提高人才培养的效率。

1.2.2 促进教育公平

三二分段中高职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先在中职学校学习一定时间,然后再转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这使得一些在中考或高考中未能进入普通高中或大学的学生有了重新获得教育机会的途径,有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同时,学生可以考虑中职和高职两种类型的学校,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做出更合适的选择,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类型,也能增加教育选择的多样性。

1.2.3 增强学生竞争力

通过三二分段模式,学生能在中职阶段持续培养,高职毕业生具有更全面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能够更快适应企业生产和经营需求,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和推动力。同时,高职毕业生也具有更好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适应企业管理和工作要求,增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1.3 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中高职“3+2 衔接”贯通培养体系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探索建设大学生校外专业实践教学基地是当前中高职“3+2 衔接”贯通培养体系下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共建的重要突破口。中职阶段和高职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校培养,两套不同的师资团队和教学进度,对于学生培养和技能训练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如果可以通过协商共建,实现“中职-对口企业基地-高职”三方的同步分段培养,可以更好地协调两个阶段的教育,确保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教育。同时,这种合作也可以更好地将企业的需求和实践融入教育中。

通过签订校外实践基地协议,订单培养,精准就业,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真正意义。学校和企业的资源相互补充,为学生提供更全面、更实际的学习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种合作也有助于学校了解企业需求,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构建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是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有助于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未来职业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提高其竞争力。

高职院校正积极与企业、产业界紧密合作,共同建设实训基地,以提高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匹配度。通过合作,学生能参与企业实践,掌握与时俱进的专业技术,培养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为未来工作做好准备。这样的合作有助于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获得更多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2 高职院校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试点与国家对职业教育产业融合的建设要求,专业实践基地作为校企合作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各高校领导的关注。在与当地相关专业龙头企业合作时,应遵循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充分整合双方的资源。为了改变以往以学校为主导、以学校为主体、以学校为主推的被动方式,高校应与企业共同建设一批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在满足高校对人才培养要求和专业建设的同时,校外实践教学体系也应以企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目标。然而,近年来,校外实践基地项目在建设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实践教学环节中高职贯通培养的困境

目前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体系下,许多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的共同作业范围主要体现纲领性文件的制定上,合作机制不够完善,沟通层面主要由双方教务处专员进行协调,缺乏专业培养团队层面的日常沟通机制。中职和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双方难以共同建设和管理校外实践基地。例如,中职注重基本技能和职业技能的培养,而高职注重实践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这种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上存在矛盾。本专业在中高职贯通培养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策略进行应对:双方可以通过远程教育、实践教学视频等方式共享实践教学资源,以缓解资源不足的问题,降低协同成本;中职和高职院校可以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确保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的衔接和连贯性,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双方可以选择地理位置相近的实践基地,如广东华建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有限公司,以便于共同管理和使用,降低合作难度,提高协作效率。

2.2 缺乏完整有效协同管理机制

许多高校校外实践基地面临缺乏完整且行之有效的协同管理制度的问题,导致实习单位与高校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此外,校企合作协同模式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2]。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协同管理制度,覆盖企业和校内办学专业教研室之间有效的联系和处理流程。例如,校内学生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使用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需要保障其外出配套资金和居住条件,制定专业的实践教学标准大纲和实践教学计划,并与企业的实践教学资源相结合。外派教师的教学待遇如何定义、如何计量等问题需要及时同步修订配套。此外,合作企业需要明确学生的实习安全保障和用工需求等问题。

2.3 实践内容与专业培养模块的匹配性问题

虽然许多高校设立了校外实践基地,但在某些情况下,学生的实践内容可能与专业人才培养的技能联系不紧密。部分实践基地可能由于缺乏真实的场景和设备,无法提供与未来工作环境相似的实践环境。企业往往仅在施工旺季或倾向于接受短期廉价劳动力,对于投入人力物力以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缺乏积极性。此外,相较于在职员工,在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普遍较低,导致企业难以将他们实际安排在专业岗位上进行实践,到岗后仅做一些简单的、非技术性的工作。因此,在选择共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企业时,要尽量选择其主营业务和施工内容与专业联系紧密的企业,以开展相关的合作活动和交流,增进合作方之间的了解和信任。在校外实践基地教学中,应最大化利用基地资源,优化评价体系,并重视对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育人效果的多元反馈,以指导基地的运营方向,确保基地的可持续运行。

2.4 校外实践基地的合作稳定性问题

在校外实践基地实习中,高职学生容易出现企业不满意的情况,如迟到、不服从安排、操作失误等,企业考核不满意可能导致中断合作[3]。某些高校虽然师资优势大、学历高、职称高、理论讲授能力强,但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较弱,缺乏一线工作经验,无法深入了解基地建设方向,只追求龙头企业,缺乏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的热情,导致校企合作关系因长期不联系而影响稳定性。建设工作应脚踏实地,认清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归宿主要为省内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实事求是地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和长期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同时,促进人才双向流动,校外导师进校和校内老师进企业是提高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专业化和实践化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专业人才培养中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3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探索实例

以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广东大山华业控股集团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例,对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定位,运行机制、教师队伍提升、人才培养方案优化,实践过程评价等进行探索。

3.1 夯实基地建设的基础,思政先行

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离不开在校学习阶段和校外实习阶段人才培养环节中融入的“课程思政”元素,在思政教育的新形势下,专业教育应结合自身实际,坚持正确导向,将课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实习实训、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等教学中。通过职业规划、社会责任、法律法规、团队协作、尊重他人、安全意识和诚信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职业世界,提高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保证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弘扬劳动精神、锤炼意志品质,为稳定的校企合作和实习管理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3.2 明确实践基地的建设目标

智能建筑消防工程的检测岗和施工岗,消防实施操作岗是高职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重要就业方向。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目标除了是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全面的实践环境,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之外,还可以打通与中职“建筑智能化设备安装与运维专业-消防工程方向”的有机链接,通过基地共享共建,促进中职学生的实习活动,提高即将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的“3+2”培养模式班级中的学生对建筑智能化工程行业的认同感,提升其入学前的必备智能消防工程和电气系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后续高职教育夯实基础。

3.3 融合实践基地的校企资源

在建立实践基地之前,需要进行深入的调研和分析,包括对企业、学校、学生等各方的需求和条件进行了解。专业团队应积极寻求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并确定合适的合作企业。这可以通过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沟通,或者通过学校的校友资源,来寻找合作机会。广东大山华业集团旗下的广东华建电气消防安全检测有限公司作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校外实践基地主要依托企业,在硬件建设方面表现突出,特别是在消防控制系统工程领域及电气智能化工程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该基地拥有“消防远程检测管控智能终端控制系统”以及各种高新技术训练调试系统实操训练场地,涉及智能工程技术,火灾自动报警联动系统等大型综合训练设备。根据“产学结合,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则,与该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共同探索培养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的新模式,并疏通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输送渠道。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及给排水专业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认识学习企业消防智能控制系统工程,提升学生专业认知度、教师专业技术水平。同时,通过专业技术人员互派、队伍共建,通过参观、培训、相互指导,增强了校企的双方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由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双师型”教学团队[4]。

3.4 构建实践基地的管理机制

校企共同设立常设的基地管理组织,严格实施分工体系。负责人和成员由双方的业务骨干组成,满足实践教学需求。定期沟通基地建设规划、任务和问题,明确责任,提出建设性意见。成立专门的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成员包括教师和企业人事部门代表,执行各级交付的任务,精细管理文件,处理校方与基地的协调工作,确保实践基地的高效运行和有序管理。

同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实训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以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5]。这些规章制度包括:《校外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办法》等基地教学管理办法、《实训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教师管理制度、《实习规章制度》《宿舍管理制度及卫生标准》等学生管理制度,以及学生《实训评价考核体系》等考核评价制度。

3.5 建立实践基地的评估机制

建立一套科学、客观的实践教学评估机制,对实践基地的运行状况、教学质量、学生反馈等方面进行评估和监测,旨在全面评价实习生在智能消防检测岗位实习期间的学习成果、工作表现和职业素养;同时,对企业的导师在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指导质量、团队协作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对学校的导师在实习生实习过程中的管理、指导和教育能力进行评价。通过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不断优化改进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如图1 所示。

图1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评价

4 结语

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项目建设和改革为契机,全面推进“课岗对接、课证融合、课赛结合”的育人新模式,打通中高职贯通培养体系下的多元链接,以满足行业的需求。通过深度合作,我们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为他们的就业前景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期望继续探索和创新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不断完善和优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管理,推进产学研一体化,使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产业界形成良性互动,共同推动国家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为学校和企业带来更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猜你喜欢
校企基地中职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我的基地我的连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校企合作五反思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