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石山
1
“曹泽钜”,是购书网上一篇书评的作者署名。
那篇书评,评说的是我的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是一篇数千字的文章。
大约在半年前,在网上搜寻关于我的几部著作的销售信息,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关于《清明无战事》,在许多购书网上都有读者评价一栏。除了若干简短评价,其中一则评价文字,有近三千言。当时,匆匆浏览一过。
如实讲,尽管只是匆匆浏览,那篇书评写得相当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正因为是匆匆浏览,我竟然没有注意到这篇书评的作者。记忆中,只是约略知晓:这篇文章,作者出自我省祁县中学。
之后还和家人聊起:一篇书评,写得非常好,对于我的一部长篇小说的精神主旨,认识相当到位。就文章自身的写作水准而言,逻辑清晰而文采斐然。那么,作者是祁县中学的一位资深语文教师,抑或一位有写作文学评论经历的县域作家呢?
心中存了这样的疑问,大约又过了半年,也就是前十多天,许是心血来潮,我特意上了购书网,专门去找那篇书评。
那篇书评,俨然尚在。
今番,我到底知道了:书评的作者,正是曹泽钜。而且注明该作者是“祁县中学410 班学生”。
再次读过那篇书评,我确认:果然是一篇经得起推敲的好文章。
一个素不相识的读者,对我的作品能有那样深刻的认知,身为作者,能不动容?而且,作者竟然是一位中学生,这就更加让我惊喜。当下萌生一个强烈的念头:这个曹泽钜,到底是何许人也?我总得设法找到他!
2
半年前,我所以浏览购书网站,是我的两本书将要再版。
一本,是2015 年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六福客栈》(与谭曙方先生合著);一本,是2013 年出版的长篇文化专著《礼失求诸野》(与鲁顺民先生合著)。两本书,销售情况都不错,甚至到了价格飙升十倍而一书难求的程度。于是,出版社方面动议再版。
写了书,读者喜欢,能够再版,对于作家来说,足够鼓舞人心。
而在此前,我的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尽管没有再版,但数年间加印了两次,说来也令人非常高兴。
当然,两相比较,情况有所不同。
《礼失求诸野》和《六福客栈》,所以再版,全然是由于市场选择。而《清明无战事》,得以加印,是有另外的因素起了作用。
《清明无战事》出版之后,获得了我省“五个一工程奖”。我省新华书店,慧眼识珠,将这本书推荐列入了中学生课外阅读参考书目。
如此说来,无可置疑,是有关方面的大力推荐,起到了促销作用。
就我个人的思考而言,一本书,得到有关方面推荐,得以加印,固然令人振奋,但我在这个时候,尤其希望得知:我的著作被举荐,是否名实相符?是否经得起考验?是否真正得到了读者的充分认可?
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当我看到购书网上的那篇书评,应该说我真正听到了来自陌生读者的声音,我的喜悦不言而喻。
而书评的作者,是一位中学生,这就更加让我得着了一种意外的惊喜。
3
《清明无战事》,是我个人相当看重的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小说的诞生,说来还有些戏剧性。
2005 年,抗战胜利60 周年,我担纲将马烽和西戎两位前辈老师的成名抗日题材长篇小说《吕梁英雄传》改编成了20 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黄金一套热播,应该说反响甚大。
快到2015 年,抗战胜利70 周年,我个人动了心思,计划写一部抗战题材的电影。
当时,中国的电影和电视,凡涉猎抗日者,几乎没法看。除了莫名其妙,便是胡编乱造。伟大的艰苦卓绝的中华抗战,统统被当成了儿戏。观众骂声不绝。
纵览中国多少年来关于抗战的影视作品,与世界上反映二战的同类作品放在一起,莫说比西方欧美,便是与前苏联相比,相差也不可以道里计。
但我想:与其埋怨客观,莫如说这正是考验中国作家的时候到了。我们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能力与智慧,能够编撰出能赢得观众的抗战剧本来呢?
抗战对于中国人民,犹如二战对于世界人民,其意义怎样估量都不过分。对此,可以说我有着多年的思考。创写有关小说,特别是改编《吕梁英雄传》的经历,深化了我积年的思考。
世界历史早已证明:华夏文明,不仅是唯一不曾断裂的文明;而且是唯一反过来征服了征服者的文明。
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曾经横扫欧亚,这绝对不能证明当时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文明,比当时的欧亚文明更高更好。
“成王败寇”,固然反映着某种历史真实的残酷,成为泯灭是非、蛊惑人心的阴毒喧嚣,但人类文明演进,依循的到底不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具体而言,二战,并不仅仅是同盟国的军事胜利,而应该同时是人类文明战胜了法西斯主义的伟大胜利。
在如上思考的基点上,我开始结构故事、设计人物,在2014 年的春季,很快写完了几万字的电影剧本,就是《清明无战事》。
不久,在北京召开了剧本研讨会。众多专家学者,给予一致好评。认为是近年不可多得的具有重大突破性的好剧本。制片方甚至将剧本发往好莱坞的有关人员,希冀这部电影不仅能在国内取得成功,而且能在国际上获得认可。
我坚信,我的这个剧本,将能够极大提升中国关于抗战电影的品位,放置于全球同类电影之中而毫无愧怍。
非常遗憾,资金链断裂,拍摄计划泡汤。
在这样令人极其懊恼的情况下,我将电影剧本“翻译”扩展成了一部长篇小说。
与电影观众的数量相比,小说的读者数量要少得多。但这同样不可拿“成王败寇”来作比。作家,无论是创作小说还是剧本,其间都有一种崇高的职责所在。
而对于编剧或作者,任何精深的思考、宏大的主题,决不能外在地图解,只能通过故事与人物来予以形象化的表达。
我相信,作为一个资深小说家和编剧,我的剧本和小说,能够经得起任何专家和内行的审读甚至挑剔。
4
长篇小说《清明无战事》刚刚出版,时任我省作家协会主席的评论家杜学文先生,当即写出了一篇长达万言的评价文章,发表在中国作协旗下的理论刊物《文学评论》上。评论文章,写得非常全面而深刻,对这部长篇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特别是文化内涵做了极好地阐释。
对此,我对杜学文先生自然是由衷感激。
就我个人一生的创作经历,但凡文学作品,无论是小说散文随笔还是剧本,一贯追求雅俗共赏。希望自己的作品,粗通文字者,即可看懂,绝不故作高深以为得计。但在事实上,就一般情况而言,作者除了能够听到若干文友同道包括评论家们的读后评价,极少能够听到素不相识的陌生读者的具体反馈。
所以,当我在购书网上看到署名“曹泽钜”的评价文字时,我会由衷感到喜悦。而这位读者,竟然是一位中学生,我真的感到了某种意外的惊喜。
这件事情,尽管只是特殊个例,但也多少是个证明:
证明了我个人的创作自信,也证明了我们华夏文明普惠众生的永恒活力。
中学生曹泽钜,看到我的某部作品,这或许只是偶然,是一点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缘分;而读者与作者,经由一部作品而产生共鸣,却一定是基于一个事实:我们共同沐浴着厚重博大的华夏文明,我们共同认知并且都在自觉护卫我们的母体文明。
5
往下,我开始寻找少年曹泽钜。
我离开编辑岗位多年,和各地文联作协现在当政的人头不熟。于是,我给杨占平先生打去电话,开口求助。
杨先生是著名评论家,又曾担任我省作协副书记,非常熟悉我们机关下属各地市文联作协人事状况,非常了解我省的基层创作队伍构成。
我向他说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提到了那篇书评的作者曹泽钜。几乎无所不知的杨占平先生,对这位作者却是一无所知。但他毕竟比我有办法,即刻提出一个可行的思路。
他说:省城青年评论家王朝军先生,其夫人正是祁县人,祁县方面人头很熟。
转而向王先生说明情况,仅仅过了一天,王先生回话:
那篇书评,作者就是曹泽钜。写作那篇书评的时候,曹泽钜是祁县中学高一的学生。后来,这位同学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学,现在该是本科将要毕业。而且,王朝军先生还拿到了曹同学的联系电话。
当天,我就和曹泽钜同学通了电话。
由于他的一篇书评,经由少许曲折,我们建立了联系。
创作与阅读,使我们在相识之前达成了心灵的沟通。于是,我们即便刚刚相识通话,却像是久已相识的老朋友。
我的朋友文友众多,曹泽钜同学该是我最新的一位文友。
或曰:这正是所谓“忘年交”。
曹泽钜同学,正值青春年少,前途无量。小小年纪,对我们华夏文明能有相当深刻的认知,令人欣慰。华夏文明,代有传人,这给人以极大的信心。
在这则文字以下,我向大家隆重举荐曹泽钜同学的那篇书评。
书评写得非常好。相信读者在过目之后,会认可我的评断。
附:
于山野之下,仰叹曾经——读《清明无战事》有感
曹泽钜
三八枪射不穿文明的厚重,东洋刀劈不断中华的脊梁。当历史的车轮将昙花一现的强横碾作了红尘滚滚,真正的辉煌与伟大却依旧横亘天地,屹立如今。
《清明无战事》这本书讲述了一群中国乡村小人物抗日故事,因为协助美国教堂转移孤儿,唐家山村民唐小顺,夏樱桃,安如玉和美国传教士保罗被日伪军抓上炮台。唐家山乡绅唐汉宸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日寇开出的释放条件,结果被俘人员均被残忍杀害。
后来国共两军反“扫荡”作战,唐汉宸及一干民兵队员缴获了日方成百盒骨灰。尽管国恨家仇当头,但唐汉宸道义高标,力排众议,主张与日方谈判,同意以归还日方骨灰为条件迎回被害四人的遗体。交换时间定在清明节,并约定双方不起战事,是为清明无战事。然而日寇背信弃义,在收回骨灰盒后扣押唐汉宸,最终唐汉宸拒绝出任维持会长,身背“抗日分子”的亡命旗坦然赴死。
有人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过去,也有人说眼中只有仇恨哪里看得见未来的光明。众口难调,我并不能希冀每个人都能有一样的想法,但我认为每一个对此惶惑茫然的人都不如去读读《清明无战事》。我们曾看过太多的抗战大片,有的恢弘悲壮,有的将星云集,但是我时常在想,这些与我们而言是不是终究隔了些许的距离?好比是橱窗里的展品,只能瞻仰,无从触摸,总是隔着一层可悲的障壁。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得山肴野蔌,也是一种别样的欣喜。《清明无战事》正因为人物之小,才看得见格局的伟岸,文明的厚重。也许只有从一个百姓的眼光去仰视那段历史,我们才会理解那些反抗的伟大,那些生死的挣扎。于山野之下仰叹曾经,你会觉得连他们呼吸带起的风,都响得震耳欲聋。
这本书表面上写的是小人物的抗战,而实际上写的是文明道义的大抗战,是华夏文明与日本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殊死对抗。这些文明的抗战,就体现在书中每个小人物的身上,倾轧在村野黄土的方寸之间。
茅庵中对话,声震寰宇——文明不断,中华不死
寒风萧瑟中,一座茅庵中灯光如豆,光影憧憧。唐汉宸的声音散在月色里……
“鬼子打进中国,好多年了吧?日本人不过是占了些铁道线、大城市罢了。要占领我们全中国,我看他是人心不足蛇吞象!”
“中国老农民,什么朝代没经历过?不用扯亡国不亡国的话题,卫先生你没看看汉王镇上的老百姓?大样小比,日本人的占领区,那儿差不多就是亡国了。老百姓,还是中国人吧?回过头,能说汉王镇真个不是中国了吗?”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形势的大势所趋,也是华夏文明的韧性所致。从唐汉宸和卫德迈在茅庵中的这场对话就可见一斑,在中国山野之中的一个乡绅嘴里尚且能说出这样的话语,中国又怎么会被亡国?中国浩浩荡荡的千年历史之中只有过这一次文化的对抗吗?不是吧,我们有过蒙古人的元朝,有过满洲人的清朝,有过那么多金戈铁骑与中原文明的对抗,但我们的文明什么时候断裂过?那么多侵略者剑指中原,可千百年风吹雨打去,他们反而都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因为华夏文明就生长在字正腔圆的中国话里,在钢骨遒劲的方块字里,就根植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里,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日本人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厥词只是妄言罢了,华夏文明早已在每个中国平民百姓心中一脉相承,成为不死不灭的精魂,这种雍容博大,强韧坚劲的文明岂是残暴无耻的法西斯主义能用战争洪流湮没的?在这场茅庵中的对话里,抗战胜利的火种已被小心翼翼地捧起,“三双鞋底,磨倒他一朝天子”,文明不断,中华不死!
生命的终结,永恒的开始——尊严是文明的底线
批判的武器无法替代武器的批判,但强横绝不代表强大。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加珍贵。书中安如玉和唐汉宸的身死是让人揪心的痛点。安如玉是国军连长的遗孀,怀着身孕而被抓上炮台,为了给丈夫留下一点血脉而含垢忍耻,受尽了日本鬼子的轮奸侮辱,最后却刎颈自杀。——“安如玉手中碗碴,电光石火划过脖颈。颈血喷射,一道红光快如疾箭。颈血喷溅了岛田满脸满身!”在被游街示众和留存贞烈面前,她选择了尊严。当她脖颈中的热血喷溅在岛田的脸上,何尝不是在痛扇日本鬼子的耳光!——中国人宁死不屈,侵略者丧尽天良。即使死亡,也不会舍弃自己的尊严。
安如玉的死直击人的痛点,而唐汉宸的死则把全书推向了悲壮的顶峰。
——“当时人所共见:唐家山的唐汉宸,临危不惧,一派从容,面不改色,脸上甚至带着几分笑意。”“沉缓悠扬的钟声里,三八大盖的枪声响起。唐汉宸最后的意识里,他扑向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山川大地……”唐汉宸在烟火人生中决绝地舍身赴死,虽是小人物的牺牲,却依旧震撼人心。人生在世,活着并不只是为了维持生命,每一个选择了尊严和光明的普通人,都是盖世的英雄。正是这种为尊严宁愿求死的决心,让我们的文明不死,道义长存!
清明无战事——道义是文明的武器
如果说武装的对抗中,中日双方各有胜负,那我们的道义与文明则从未失败过。当日寇的骨灰盒落入唐家山村民的手中,唐汉宸如此说:“咱中华自古以来是仁义之邦,兴个报仇雪恨,不兴糟害对手的尸体。”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好啊,足以让日寇戕害我国人民并禁止收尸的行径自惭形秽!而在教堂双方谈判时,卸下武器的岛田哪里还有那指点江山的气势?面对唐汉宸三人的句句诘问,他又能有何驳辩之词?也只能是连连鞠躬道歉,发誓致谢,正所谓做贼心虚,盗憎主人。唐家山村民以德报怨厚礼护送回日军骨灰,日寇毫无感激之意,反而扣押唐汉宸,预谋偷袭民兵。日寇的反复无常、奸诡狡狯与中国人的仁至义尽、言而有信对比何其鲜明!此刻日寇残暴无耻的面孔暴露无遗,这样的侵略者如何能征服得了我们伟大的文明?我们用顶天立地的道义赢得了文明的战争。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硝烟与炮火已经被和平鸽的双翼卷起,强韧坚劲的华夏文明劫后余生。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那段浸染着血泪的历史已经干涸成了教科书上的红墨水,但是我们都应该记得民族和国家的耻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铭记国耻,不为血债血偿,只为警钟长鸣,在承平已久的年代里,我们不能背弃坚守了千年的华夏文明。周恩来曾说过,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是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永远不怕反抗侵略的战争。中华从一场惨烈的战争中走来,因为曾被伤害得痛彻心扉,所以更加渴望和平。但如今之中国早已不是昔日的“东亚病夫”,我们是亚洲雄狮,是东方巨龙!
铭记国耻,坚守文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愿我中华海晏河清,政法修明,永无战事。清明无战事,仁者永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