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珍
昆虫中有许多名中有“龙”的种类。上次我们认识了鞘翅目和鳞翅目中部分名中有“龙”的昆虫,这次我们一起去看看半翅目、 目、蜚蠊目、蜻蜓目、膜翅目、直翅目、双翅目、螳螂目中还有哪些“龙”家昆虫。
半翅目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目。半翅目昆虫大多体形扁平,口器为刺吸式。在同翅目未并入半翅目之前,半翅目昆虫只包括那些可以散发出臭味的蝽类昆虫,这些昆虫的前翅很有特点—前半部分是革质,后半部分是膜质,半翅目也由此得名。同翅目并入半翅目之后,半翅目分成了3个亚目:异翅亚目、头喙亚目和胸喙亚目。其中,异翅亚目包括未合并之前的半翅目昆虫;头喙亚目则包括原同翅目的蝉类,如蜡蝉、蝉、叶蝉、沫蝉等,这些昆虫的喙生长在头部;胸喙亚目包括原同翅目的蚜虫、木虱、粉虱、介壳虫等,这些昆虫的喙生长在前足基节之间。
龙眼鸡
很多昆虫的俗名中都有“鸡”字,比如斑衣蜡蝉的俗名叫樗鸡,纺织娘的俗名叫莎鸡,蟋蟀的俗名叫斗鸡……龙眼鸡也一样,它其实是长鼻蜡蝉的俗名,属于蜡蝉科东方蜡蝉属。因为它主要为害龙眼树,故名龙眼鸡。
龙眼鸡算得上昆虫界的“美人儿”:头、胸部为褐色;长长的红褐色的头突上散布着许多白色的小斑点;墨绿色的前翅基半部具3条由橘黄色斑点连接成的横带,端半部散布着数个饰有白边的橘黄色斑;被前翅覆盖着的后翅是带有黑色裙边的亮黄色。龙眼鸡艳丽的体色并不是为了让人赏心悦目,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遇到敌害侵犯时,龙眼鸡会突然张开前翅,露出后翅鲜艳的黑黄对比色,在敌害被吓坏而不知所措的時候,它会趁机扑闪着翅膀逃离现场。
龙眼鸡是不完全变态昆虫,一生要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它们都表现出了超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每年四五月份是龙眼鸡繁殖的旺季。交配后的雌虫会在树干上产下一排排致密的卵以形成一个长方形卵块,然后从腹部末端分泌一些白色蜡质物,并将其一层一层地覆盖在卵块上,经过精心伪装的卵块看上去就像被石灰刷过的一块树皮,天敌哪还能找到它呀!孵化出的若虫则以丑陋而低调的外形来保护自己:若虫灰暗的体色与树皮的颜色十分相近,腹部宽而扁,它们常常紧贴在树干上,很少能被敌害发现。
在我国,龙眼鸡广泛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地,它们主要为害龙眼树,在荔枝、橄榄、柚子、柑橘等植物上也可见。成虫和若虫都会吸取植物的汁液,被刺吸后的枝干皮层会出现小黑点,严重时可致树势衰弱、枝条枯干,形成落果。成虫和若虫的排泄物还可致煤烟病。
半翅目中还有其他名中有“龙”的种类,如龙门壮异蝽、龙州纱娜蜡蝉、龙爪茅配粉蚧等。龙门壮异蝽属于半翅目异翅亚目异蝽科。身体呈椭圆形,较扁平;足和触角相对较细长;前胸背板呈梯形;小盾片呈三角形,长一般不超过前翅长度的一半。
龙州纱娜蜡蝉属于半翅目头喙亚目蜡蝉科,和斑衣蜡蝉、长鼻蜡蝉是近亲,身上都有淡淡的蜡粉。
龙爪茅配粉蚧、龙舌兰露毡蚧、龙眼白轮盾蚧、龙眼胶蚧都属于半翅目胸喙亚目蚧总科。以刺吸植物的汁液为生,是林木、果树、农作物和观赏植物的重要害虫类群之一。粉蚧雌虫的触角端节较其前节长且大,约呈纺锤形,身体表面常被有白色蜡粉。毡蚧雌虫多为椭圆形、卵形,偶见长形种类;虫体背面稍向上隆起,有的种类的背面强烈向上隆起;虫体腹面平坦或稍向背面凹陷。盾蚧被蜡质介壳覆盖,因圆形介壳好似盾牌而得名。胶蚧雌虫通常为近球形、梨形或扁凸形的紫色囊状物,体壁柔软,体外由半球形胶壳包围。
目昆虫是生物拟态最典型的代表,天衣无缝的伪装使得它们能够完美地隐身于所处的环境中。 目主要由杆 和叶 组成,虽然它们的外形差异较大,但在生物学特性和生活习性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杆 看上去很像树枝,叶 则活脱脱一片叶子的感觉,甚至叶片的主脉、侧脉和边缘枯黄、卷折的形态都能模仿得惟妙惟肖。叶 的种类较少,目前全世界被命名的叶 约有30种,我国已知有10种,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西藏和江西等地。因为数量稀少,这10种叶 都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Ⅱ级保护动物。
独龙叶
独龙叶 属于 目叶 科,1995年首次在云南省贡山县发现并描述,雌虫体长约75毫米,宽约35毫米。体形扁宽似叶,活体为叶绿色,久藏标本会变为带褐色的黄绿色或绿褐色。在野外环境中,独龙叶 的数量十分稀少,因外形酷似树叶而极具拟态和保护色的特点,极难被发现。白天,独龙叶 会静静地待在叶子上,刮风的时候,它们会随风摆动,有时可连续摆动半个多小时,怎么看都像一片摇曳的叶片。受到惊扰时,它们会假死以迷惑天敌。雌性独龙叶 产下的卵就像一粒粒散落在地面的植物种子,卵在地面进行孵化。没有雄性参与的情况下,独龙叶 可孤雌生殖,只不过如此孵化出的后代都是雌性的。
等翅目昆虫的典型特征是前后翅的大小、形状几乎一样。2007年之前,科学家把白蚁归入等翅目。但现代生物分子学研究显示,白蚁与蟑螂之间存在众多紧密的关系,所以2007年后,白蚁被归入蜚蠊目下的等翅下目,等翅目被废除。也就是说,虽然蟑螂是蜚蠊目昆虫的俗称,但如今,蜚蠊目下的并不都是蟑螂,还有白蚁。
白蚁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体形较小或中等,体软,体长而扁,体色为白色或淡黄色,触角念珠状。白蚁被称为社会性蟑螂,虽然它们是比较原始的昆虫,却有着复杂而先进的社会组织,它们以一夫一妻的单配制为基础,经过产卵、发育、分化,形成一个个巢群。每一巢群的个体数会增殖到几十万只,有些大型巢群的白蚁数量甚至超过100万只,俨然一个庞大的白蚁帝国。
名中有“龙”的白蚁有大勐龙须白蚁、龙州土白蚁、龙头突扭白蚁等,它们都是生长于我国南方的白蚁。白蚁巢群中有蚁王、蚁后、工蚁和兵蚁。蚁王和蚁后原是巢内的有翅成虫,分飞时脱翅配对,然后繁殖后代。工蚁和兵蚁虽有雌雄之分,但都是无翅的不育蚁。工蚁的任务是保护卵及幼虫、采集食料、哺喂给食、清洁筑巢;兵蚁的任务是对敌防御,保护整个蚁群的安全。
蜻蜓目昆虫是一类比较原始的有翅昆虫,分为3个亚目:差翅亚目、均翅亚目和间翅亚目。人们常说的蜻蜓是差翅亚目昆虫的统称。均翅亚目昆虫统称蟌,俗称“豆娘”。间翅亚目种类很少,是古老的孑遗物种,全世界只有几种,主要分布于日本和印度。蜻蜓的英文名是“dragonfly”,直译为“飞行中的龙”,故蜻蜓也被叫作“飞龙”。
蜻蜓目中名中有“龙”的代表种类是龙井凯原蟌,属于均翅亚目原蟌科,是1966年在浙江杭州发现的一种蟌,体长约34毫米,头部两旁具两只巨大的复眼,仿佛两个大灯笼。龙井凯原蟌为半变态,一生经历卵、稚虫和成虫3个时期。稚虫水生,成虫陆生。常见于溪流、湖泊、塘堰和稻田等处,栖息于砂粒间或泥水中,一般为褐色、暗褐色或略带绿色。成虫行动敏捷,喜歡在稚虫生活的环境附近活动,为肉食性昆虫,主要捕食蚊类、小型蛾类、叶蝉等,飞行中也能利用足抓捕猎物。
直翅目昆虫因前后翅的纵脉直而得名,包括蝗虫、螽斯、蟋蟀、蝼蛄等。体形较大或中等,口器为典型的咀嚼式;多数为植食性,主要取食植物叶片,许多种类是农、林、园艺等的重要害虫。直翅目已知有两万多种,名中有“龙”的多是蝗虫类昆虫,如巨尾片龙川蝗、短翅龙州蝗、海南龙州蝗、金秀龙州蝗、长翅龙州蝗、龙虎山卵翅蝗、龙胆原金蝗等。
膜翅目(蜂类和蚂蚁的总称)是昆虫纲中仅次于鞘翅目和鳞翅目的第三大目。全世界已知膜翅目昆虫约有14.5万种,中国约有1.25万种。膜翅目中名中有“龙”的蜂类有龙栖山赤眼蜂、黑龙江拟孔蜂等。龙栖山赤眼蜂属于赤眼蜂科赤眼蜂属。赤眼蜂因生有一对赤红色的大复眼而得名,是典型的寄生性蜂类,成虫产卵于寄主卵内,幼虫取食卵黄并致寄主死亡,羽化后的成虫会咬破寄主卵壳而出。黑龙江拟孔蜂属于切叶蜂科拟孔蜂属,为传粉昆虫。体长约8毫米,体黑色,头部长宽约相等,触角柄节较粗大;翅基片及翅脉黄褐色,唇基、颜面、颊及胸部密被黄色长毛,足毛浅黄色。
双翅目昆虫为全变态昆虫,它们的前翅膜质,后翅退化成两根棒状物(也称平衡棒),在飞行或悬停时起平衡身体的作用。双翅目昆虫的适应性很强,个体和种类的数量也很多,全世界已知有8.5万余种,中国已知有4000余种,主要包括蚊、蝇、蠓、虻、蚋等。双翅目昆虫一般为小型到中型,体长极少超过25毫米。习性复杂,极善飞翔,食性广而杂,适应力极强,一般昼间活动,少数种类黄昏或夜间活动。
名中有“龙”的双翅目昆虫有属于蠓科的龙溪库蠓、龙州库蠓、龙州阿蠓,属于寄蝇科的黑龙江广颜寄蝇,属于蝇科的黑龙江合夜蝇、黑龙江棘蝇,属于食蚜蝇科的黑龙江铜木蚜蝇、龙栖山缺伪蚜蝇,等等。
螳螂目昆虫统称螳螂,体形中等或较大,多数体色为绿色,也有褐色的。螳螂长着上宽下窄的倒三角头,头能旋转180°;头部两端是向外突出的大大的复眼;胸部特别长,几乎占了体长的一半,发达而强壮的一对前足犹如高举的大刀,前足的内侧长有一排锐利的锯齿状刚刺,这使得它可以轻松刺穿猎物并将猎物牢牢夹住。螳螂一般一年一代,属于渐变态昆虫,一生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以卵越冬,若虫经过七八次蜕皮之后变为成虫。
名中有“龙”的螳螂有龙螳(叶顶狭叶螳)。虽然它体形娇小,身长仅有三四厘米,但形态和传说中的龙很相似。龙螳一般隐藏在巴西热带雨林的密集叶片上,因为太稀少了,人们对它知之甚少。
【责任编辑】谌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