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强
绥滨县畜牧兽医服务中心,黑龙江鹤岗 156200
众所周知,仔猪的饲养是母猪生长发育的一个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后期仔猪的生长阶段和成活率,所以对保育猪在饲养管理和技术上都有很大地要求。结合现代猪场养殖现况可以得知,只有科学、高效的饲养和管理,才能为猪场培养出一批健康的保育猪。因此,对规模较大的猪场来说,在进行保育猪的饲养时,必须加强对猪本身的保护。在仔猪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要给它足够的营养,使它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都能够正常发展。对此,相关养殖人员要对饲料进行适当地加工,然后喂给保育猪,促进其消化、吸收。
猪场在推进保育猪现代化养殖管理工作时,仔猪往往会受到外界环境变化以及养殖环境调节等方面的问题,而患上各类疾病,降低后续育肥成效的同时,不利于保育猪养殖管理工作的稳定推进。出现这类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保育猪本身不具备良好消化能力与免疫能力,进而更易受到有害病菌的侵扰。保育猪如果在断奶方面,存在有断奶时间过早情况,则会在引发应激反应的同时,降低保育猪自身疾病抵抗能力,增加养殖管理难度。另一方面,部分保育猪在断奶并转入保育区域后,会出现体重下降的情况,这是由于保育猪自身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于各类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引发体重异常下降。如果养殖场内部缺乏实质有效的疾病防控措施,则会使得保育猪出现大量患病死亡情况,进而对养殖场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科学饲养保育猪,一定要加强对其的饲料管理,保证饲料采用的原料品质,防止饲料原料被霉菌或者毒素污染。并且,相关饲养人员要补充全价饲料,提高保育猪的日增重,促进发酵床养殖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强育肥管理,有利于提高养猪的生产效率。
为了保障保育猪群的健康,相关管理人员必须科学地选用合适的饲料。首先,要选用正规厂家、正规品牌的新鲜饲料,以改善饲料整体上的品质,确保饲养的保育猪群从饲料中获取充足的营养素,从而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其次,要根据不同时期的保育猪特性,合理、科学地进行饲料的营养配比,在此基础上,可以在饲养过程中添加各种微量元素,提高保育猪的免疫力。并且,如果有出现发霉、质变的饲料,就不能喂给保育猪,不能贪图不浪费原料的原则,以免引起腹泻。除此之外,除了提供高营养的饲料,也要给保育猪喂食洁净的饮水,要保证保育猪的饮水水质,还需要注意的是,饮水的水温不能太凉也不能太热,以免对保育猪的消化系统造成腹泻等疾病[1]。
从保育猪所处生长阶段来看,此时保育猪并不具备良好地消化能力,因此会受到饲料营养物质配比的影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问题。在筛选饲料时应当优先选择营养物质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饲料,通过调整饲料投喂时间与投喂量的方式,来增强保育猪的生长情形。具体而言,仔猪进栏后要喂足温水,尤其是在最初的3d 内,要保证每头1L 的饮水,然后再逐渐增加,直到满10kg 的仔猪,每天的饮水量要达到2L 左右,对保育猪的生长而言,若缺乏足够的水分,则会影响幼猪的采食量,使其生长缓慢。另外,为减轻仔猪断奶后的应激反应,可以通过添加电解质、维生素、葡萄糖、钠盐和钾盐等来提高仔猪的免疫力,降低感染疾病、猪瘟的发生率。
此外,饲料的营养在猪群中也要逐步过渡,在进入猪舍后,要用乳猪饲料喂养7d 左右,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增加,直到全部使用,以免因饲料的突然变化而造成消化不良,从而使猪群顺利地度过保育期。并且,饲养的猪群应定时、定量喂食,一般每天6 次左右,最好改为粉状的饲料,利于其对饲料的消化。另外,在断奶7 ~14d内,要限制喂养的量,大概要过21d 才能让猪群自由进食,以防止喂养方式的变化引起消化不良、腹泻等[2]。
对我国猪场的保育猪的生长环境进行优化,以此为保育猪的健康生长创造有利的环境,这对保育猪的生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养殖人员在日常的饲养中,要做到对圈舍进行全面的清洗消毒,防止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和扩散,从而造成疾病、瘟疫的产生,危害猪群的健康状况。在平时对猪群的环境管理中,要保证室内的空气流通,并保持足够的温度和光线。例如,在夏天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而冬天要注意猪群的保暖。除此之外,养猪场的出入口处要设置消毒设备,制定条例禁止外人进入,如果有必要一定要进入猪圈,必须在消毒设备处进行全面地消毒。另外,饲养员要穿上特殊的工作服才能进入保育猪的养殖区域内,从而保证保育猪生长环境的整洁,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方法从根本上最大程度保证保育猪生长环境的干净、整洁。同时,定期在猪舍内进行一次灭鼠行动,并同时消灭各类吸血性的虫子,要备好仔猪料、常用药品、医疗器械、器具等。
与此同时,在保育猪正式进入猪舍之前,应彻底冲洗和消毒舍内的料槽、地面、窗户和墙壁,并在消毒过后3 ~5d 后再进入。在此基础上,在猪舍的消毒停用期间,相关人员要抓住机会,及时修补猪圈外的围栏和门窗,清理屋内外的明沟、暗渠,并做好饲料槽、保温箱、栏位等设施的卫生和安全。保育猪进入猪舍时的温度要做好保证,严格控制舍内温度为28 ~30℃之间,并根据保育猪进舍的天气、季节、湿度的不同,调整猪舍内的局部气候,加强通风并及时排除室内有害气体[3]。
保育猪在第1 周内的环境温度是27 ~32℃,之后的每星期降低2℃,逐渐降低到21℃,同时,猪圈的相对湿度在55%~65%之间。并且,养猪场的饲养密度要合理,高密度的放养不但会增加仔猪之间的咬耳朵、咬尾巴等不良行为,同时H2S、NH3的大量释放会导致舍内环境质量降低,仔猪也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在规模化的养猪场内,饲养母猪的数量在15 ~20 头之间。
与此同时,保育猪在断奶后,仔猪不能立即进入猪圈,而要将其转到保育室,使其在原圈饲养7d 后继续进入猪舍。在转栏前7 天,要注意观察饲料槽和排粪设备的状态,并进行全面的消毒,在转栏后的7d 里,要对保育猪的饮食、睡觉、排便等进行适应性地训练。并按体重、日龄和胎次进行合理地分群,使体重和日龄接近的仔猪合栏。对不同来源的仔猪进行分栏饲养,对体质差、体重偏小的仔猪进行群体饲养。要定期监测仔猪的活动、排泄物和采食状况,以保证猪舍的清洁,为仔猪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对我国猪场的保育猪进行合理的分群,保证出栏的正规化在3d 之前,这是管理的关键期,相关管理人员要着重注意观察和管理,以防止保育猪出现不良地应激现象。
在养猪的实际生产中,许多养猪场为了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而进行大量饲养,从而导致保育猪的饲养密度过大,这样的养殖方式对保育猪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地影响。所以在实际养殖中,相关养殖人员要注意控制饲养密度,对猪场的保育猪进行分群的“小团体”管理。与此同时,由于养猪的数量很大,所以要按一窝一窝的原则进行“小团体”饲养。此外,饲养管理人员在对保育猪进行饲养时,应充分考虑饲养猪体的体型及实际生长情况,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群结束后,饲养员要对保育猪进行严密地监视,如果有不适应环境或者胃口不好的,就必须进行隔离观察,将其从“小团体”中分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证没有任何问题,才能将其放回保育猪“小团体”里[4]。
仔猪进入饲养场,要按公、母、大、小、强、弱分群,日龄不宜过大,7d 以内为宜。如果能按照原来的巢穴进行转群,对稳定仔猪的情绪、减轻压力、防止以大欺小、自相残杀等都是有益的。饲养密度最好为每栏20 ~25 头,夏季数量要适当减少,冬天要适当增加,这样可以使仔猪彼此取暖,但是要确保每头仔猪有0.6 ~0.8m2的活动空间,让它们进行充分地活动。养猪场的训练,主要是培养母猪定点排便、采食、睡觉等的“三点定位”,以保证饲养环境的干燥和干净。另外,在猪舍每一栏上挂1 ~2 条链子,可以防止仔猪咬尾巴、咬耳朵等不良习惯,促进它们健康生长。
据实际情况来看,PVC-2 是引发仔猪出现呼吸类疾病的主要原因,其中又以多系统衰竭综合征为主,这类情况的出现多数与病株混杂以及仔猪交叉感染所引发,养殖场如果存在有卫生管理不达标以及饲养管理不科学等问题,均会诱发这类疾病,对猪场的保育猪养殖带来很大危害。国内生猪养殖工作多在6 ~8 周龄的仔猪当中发现这类疾病,整体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因此容易对仔猪的繁育工作造成较大地威胁。而这类疾病本身属于免疫性病毒病,在破坏仔猪免疫系统的同时削弱仔猪的自主修复能力,这为猪场保育猪的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5]。
因此,猪场养殖人员要深刻意识到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对保育猪的危害,并结合实际加强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使其不受疾病危害。相关养殖的猪场要牢固树立预防疾病的观念,完善养殖保育猪的免疫体系,加强对其疾病的预防控制。另外,各生长时期的猪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规律,养殖人员要抓住规律,结合实际,要准确、及时地把握疫情形势,做好疫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在饲养保育猪群时,不可避免地会使猪群遭遇各种疾病的困扰,对此,养殖人员应及时、有效采取相应地防治措施。首先,加强对保育猪群疾病的防治以及猪群平时的饲养管理,增强猪群整体上的免疫能力。在此方面,饲养人员可以在饲养保育猪平时的饮食、饮水中,适量、适当加入相应的药物,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根本目的;另外,还要做好对猪群使用物品的消毒和清洗。与此同时,在保育猪群的饲养期间,若发现存在可疑病种,应立即进行相应地隔离处理,并向有关健康部门报告。此外,有些猪场会引进生猪,在这些猪场中,必须严格要求其对引进的生猪查明来源,防止其是从疫区引进的保育猪,在引进的前3 天内要对其进行隔离,保证其不会携带任何传染病入内,然后才能对保育猪群进行杂交行为,切记不可急于杂交而忽略了保育猪群的健康状况。
在保育猪群平时的饲养中,要结合养殖场的具体情况以及所在区域的疫情,制定相应地免疫方案,并按照免疫程序进行相应地免疫工作,做好相应地免疫记录。在猪场的生产经营中,由于疫情的影响,许多养猪的利益受损,疫情也有加剧的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对疫情的监测,根据疫情的流行特点和季节特点,及时对猪群进行疫苗接种,从根本上保护猪群的健康。与此同时,在保育猪的饲养期间,严禁使用抗生素等药品,比如,在过去,许多饲养人员在保育猪群的饲养期间,都会选择用抗生素来治疗保育猪的疾病,而没有对其进行正确地诊断,造成了许多疾病没有及时得到有效地控制,甚至还会造成进一步恶化[6]。
饲养环境不稳定的养猪场中常常出现消瘦、毛粗乱、咳嗽等病态。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加入一些药物,比如,加入中药补中益气散,增加猪群的免疫力;而加入恩诺沙星,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和肠道感染。
生猪养殖场的发展情况会直接受到保育猪健康程度的影响,如果保育猪本身存在有育肥方面的问题,便会直接降低养殖场整体的生产能力与经济效益。因此,要充分重视起保育猪的健康管理工作,在提高保育猪免疫能力的基础上去缩短育肥所需时间,避免育肥时间过长而造成养殖成本消耗过高。由此,养殖场管理人员应当为保育猪创造一个优质的生长环境,落实疫苗接种工作的基础上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促使保育猪能够健康生长。
总而言之,加强对保育猪的养殖管理,是提高猪场整体养猪质量和育肥效果的关键所在。相关猪场养殖人员要做好对保育猪的饲料进行调整和改善工作,并对其环境进行优化以及“小团体”管理,严格把控保育猪的健康状况,使其不受疾病危害,才能从根本上做好对保育猪的饲养,实现科学、合理地保育饲养,以保证猪场的养殖质量,提高猪场的养猪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