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视域下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培育

2024-03-19 08:49王依然张泽洋马国富
警学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协同国家大学生

张 涛,王依然,张泽洋,马国富

(1.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中南大学,湖南 长沙 410083)

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类公共卫生事件还在全球肆虐,给世界经济、金融、生态、信息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带来严重挑战;随着俄乌战争爆发,又给世界军事、政治、领土、意识形态等传统安全领域带来巨大隐患,大大加深了世界政治、军事、经济格局的复杂性。高校一直是境外势力颠覆与渗透的主要目标,始终处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最前沿。教育部在《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中明确了大学生应接受国家安全系统化学习训练,但当前许多院校对国家安全培育工作的实施并未予以高度重视,对国家安全培育有着模糊的认识,急需构建精确、系统的国家安全培育理念。

一、大学生国家安全协同培育理论逻辑与价值诉求

20世纪70年代,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了协同学说,他以混沌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的是混沌系统内部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结构的过程。在《高等协同学》等系列文章、论著中,哈肯阐明了协同学的基本内涵以及主要原理,指出任何一个混沌系统均由多个子系统或者多个单元构成,每个子系统与单元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而这些物质、能量以及信息的交换则是混沌系统内部从无序状态到有序结构的动力,而协同就是以发挥好系统各要素的合力为目标。协同理念为国家安全教育活动开辟了新思路,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基于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分工与协同的基本理论,通过理念、组织、制度、渠道协同机制构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机制模型,提高国家安全意识协同教育能力,破解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碎片化的难题。

(一)协同培育是国家安全形势的时代价值诉求

随着俄乌战争的持续和各类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世界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大,国际安全环境更加复杂化;国内形势由于社会经济长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社会不稳定因素和风险依然很大。国家安全面临新形势、新任务造成的安全要素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这顺应了协同教育系统要素动态性的特点,所以协同教育是维护国家总体安全形势的迫切需求。总体国家安全观理论的逻辑起点在于总体,意味着全局性、体系性,彰显了深刻的系统理念。要把国家安全的各个组成部分统筹在一起,实现了相互配合甚至耦合,形成“1+1>2”的系统聚合力。“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协同合作是国家安全教育唯一的选择,协同能产生聚合效应、形成巨大威力和良好效果。

(二)协同培育是国家安全教育应然渠道

首先,协同教育是国家安全教育主体多元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国家安全形势日益复杂化以及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新信息传播媒介的普及,国家安全教育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大,仅靠高校已经难以满足国家安全新形势的需要。而协同教育则倡导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大学生个体等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完成高校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教育工作。通过主体之间高度一致地教育目标、任务;协同机制约束力、促进力,激发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内在协同自组织机制,实现国家安全教育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有机统一。其次,协同教育是国家安全内容多样性、复杂性的现实需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国家安全形势更加复杂,国家安全教育的内容极其庞大,涉及16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多样性、开放性,急需对国家安全教育知识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然后按照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协同教育,使大学生对国家安全教育知识有系统的认知。同时按照协同理论还能科学解决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协同融合问题。

(三)协同培育是国家安全教育效果性提升与持久发展的内在要求

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只有通过高校教学主体、内容及组织形式等内在子系统,与社区、家庭等外部环境子系统之间良性运行和相互转化吸收,才能让大学生把国家安全认知技能内化为国家安全意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行为,从而达到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有序状态,所以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各子系统之间只有协同合作才能实现有序有效,才能使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具有长久性。总之,国家安全教育与协同教育理论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是以大学生为本包容性发展目标价值诉求。

二、法治视域下国家安全协同培育困境分析

(一)国家安全环境的复杂性与协同重视程度不足的矛盾

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众多,有些被充分暴露出来,有些还潜藏在较深的地方,形成潜在风险与危机。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对局势密切关注,才可做好防控,切实保障国家安全。但是,部分学校和学生对国家安全及教育教学仍有模糊认知,如由于对全球化的事实和特征还没有更深入的认识,造成有部分学生对国外敌对势力的各种危害行为警觉性不高,维护国家安全能力较弱,且没有参与国家安全教育的主动性;有的将国家安全工作等同于政府情报、间谍部门的业务,而认为与己无关,课题组调查发现仅有47.1%大学生对国家安全相关的基本法律有所了解。思想认识高度不够,势必使国家安全教育实际效果欠佳。另外,通过系统分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发现,国家安全教育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未形成有效的体制机制,未能全面把握教育对象的群体特征、心理状况和自觉性与主动性等因素,忽视了这些因素对于国家安全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影响;又因为与国家安全教育有关的整体策划、资金支持、评估制度不完善,导致大多数院校进行国家安全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执行力不够,没有深层次的政策支持与制度创新,影响了教育效益。

(二)培育主体多元性与主体协调性不足的矛盾

我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组织,都有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主体除了高校外还应包括国家机关、媒体、社团、网络等教育宣传主体等,而高校内又涉及思政教育、辅导员教师、各个专业课教师等。这种教育主体的多元性如果没有专门组织机构进行顶层设计规划整体协调推进,权责分配比重不合理,势必造成各自为政,协同主体协同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现状。课题组调查大学生发现认为协同主体为辅导员高达75.1%,其他协同主体积极性不高,占比较少。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更不能对学生进行系统地、高质量地全方面教育,急需排除本位主义,突破协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发挥各自优势,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局面。

(三)国家安全风险多样性与协同培育内容开放性不足的矛盾

目前,高校大多数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和内容进行教育,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对国家安全知识体系缺乏整体清晰的认识,给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教与学带来很多困难,造成教育与学习的被动和效果的不理想。国家传统安全领域,如政治、军事、外交仍是大多数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对非传统领域特别新兴安全领域,如太空、极地、人工智能等内容涉及较少,并且具有很大的滞后性,更缺乏对互联网阵地的认识,对新形势下国家安全呈现出的多样性、开放性认识不足。调查发现多数高校目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国家安全教育内容浅层化、碎片化严重,更没有开设专门的国家安全教育类的课程。许多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内容分散、未形成完备的系统性知识体系,难以识别潜在国家安全风险,难以形成自觉维护国家安全的意识与能力,不能满足当前我国国家安全环境的新要求。

(四)国家安全形势动态性与协同培育形式单一的矛盾

新形势下国家安全面临着威胁主体呈现多种形态、威胁因素更具动态性的挑战。当前许多高校中,大学生了解国家安全知识的途径较少,且相关资讯信息落后。高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新颖性,难以做到系统全面,吸引力不足,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和能力提升效果欠佳。例如,课题组调研发现教育方式中课堂讲授占比为81.63%。而大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为网络新媒体,占比高达90.61%。大学生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理解常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有的高校只是在国家安全日前后开展一些主题宣讲、安全讲座等第二课堂活动,内容陈旧且没有现实意义,缺乏从大学生的平时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贯穿整个国家安全教育过程的内容,更缺少现实的、可体验的国家安全教育,培养方式方法及载体比较单一、系统性不强,培养效果不佳。

(五)国家安全理论与实践脱节与协同培育评价不科学的矛盾

近年,屡有境外情报机构利用大学生通过科研项目、出国留学、网络交友、兼职、提供资助等方式窃取大量有关国内教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内部情报资料的事件发生,充分说明部分大学生国家安全实际教育效果不是很理想。高校如何提升大学生国家安全素养,把理论知识积极运用到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去,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国家安全教育的效果评价显得十分重要。目前多数学校在国家安全教育考评中多强调静态的结果性评价,停留在利用考试试卷检测学生效果的阶段,从而忽视开放性、流程性、复合性评价。例如,在危机事件演练课程中,大多数高校往往是以大学生安全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和报告作为考核依据,造成学生以形式化的逻辑套路编写总结和报告,就可得到很好的考核结果,而对于能否养成科学应对危机事件的意识和行为过程没有进行评价。这些教育评价方法没有关注学生素质和技能的养成,缺乏对他们的思维变化情况以及具体活动的评价,不利于国家安全教育的长期开展。

三、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路径分析

(一)强化国家安全责任意识,构建法治视域下国家安全协同培育组织制度体系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一种系统化、体系化治理的观念,倡导从总体国家安全着眼,系统协同治理的角度入手,实现国家安全良好治理效果。所以对协同教育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打破原来割裂式管理模式,实现融合教育的共融共生。国家应在社会层面建立由各级党委政府主导,军事部门、安全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其他相关部门以及高校积极参与的国家安全教育组织体系,构建国家安全协同教育委员会,调动不同行为主体的效能,确保形成共同参与的国家安全教育环境和氛围;整合各个部门、各个层次国家安全教育职责和任务,确保国家安全教育方式朝着更加系统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完善顶层设计、理顺内部协调配合机制等方式,激发高校国家安全教育内在协同的自组织机制,实现国家安全教育高效、持续、有序地发展。

高校作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教育最主要直接参与者,应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做好高校国家安全协同教育顶层设计,首先,应将军事部门、安全部门、相关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等纳入进去,应主动协同国家、社会、团体及家庭的力量,极力营造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群体效应,建立健全高校国家安全协同教育体系。其次,高校内部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行政部门监督服务,思政教师、辅导员及各教学单位直接全员教育的体系化协同教育管理体制。围绕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评价、后勤保障等,明确各协同主体的工作责任和任务以及落实计划,做到各尽其责、协同配合,以增强协同主体横向以及各主体内部的纵向沟通协调能力和水平,使国家安全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的方向进展,为加快形成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良好的生态氛围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

(二)着眼国家安全知识体系性、动态性,构建国家安全协同培育的知识图谱

国家安全课程教学厘清目标是前提,统筹规划内容是基础,从教育内容上应形成价值认同、国家安全知识、知行合一的行动能力等不同角度知识相互渗透协同教育知识体系。课题组从国家安全组织保障、法律依据、16个安全领域的知识逻辑结构、突发情况应急处置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模型构建、知识融合,构建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教育初始化系统知识图谱(如图1所示)。国家安全知识间关系的认知状态网络图为协同教育者提供指导,同时还可在表征知识间关系的基础上,推理出知识之间前驱后继关系,并且可不断丰富完善相关内容,依据学生个性特征以图式化、可视化形式精准推荐学习资源和途径,以提升大学生学习掌握国家安全知识效率,增强国家安全意识。

图1 国家安全知识图谱

(三)注重实效,实现国家安全协同培育形式的多样化

1.实现课堂授课形式内容的多样化。在教学形式和内容上强化思政课与国家安全融合力度的同时,各专业课教育可以结合自己专业与国家安全教育的结合点,把相关国家安全的知识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深化国家安全意识教育与专业素养进一步融合。组织专家学者定期撰写涉及总体国家安全典型案例库,丰富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的资源与形式,积极推动优质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在线课程建设,组织好线上国家安全教育公开课。积极依靠社会资源,举办并参加创作反映国家安全教育特点的音乐、绘画、戏曲、电影、动画、网络游戏等艺术作品,进一步提高教育的吸引力,增强感染性。

2.实现课下国家安全文化活动的丰富化。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大学生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教育活动。例如成立国家安全理论学习小组、国际形势研讨研究中心等学生自治组织;组织大学生广泛参与的国家安全的演讲、辩论、征文等活动;组织开展系列大学生参与的国家安全的实践行动;组织申请国家安全方面科研项目,引导大学生及时针对国内国际新的安全形势进行研究总结和反思,将国家安全知识及时化为保护国家安全的实际行动;针对各类国家安全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演练,让大学生掌握应急处置的能力;高校除了注重自己国家安全教育的同时,也应重视社会教育、网络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协同推进国家安全意识教育。

3.加强网络等新媒体载体的利用。网络信息安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攻击性、动态性,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创新丰富传播平台载体,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分级分类开发在线课程,让新媒体成为拓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新的重要途径和阵地。依据协同教育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手段,构建一个由相关政府部门、教师、家长、社团等目标一致的一体化协同教育平台。例如:建立国家安全协同教育的APP,可以实现各类教育资源的展示和共享;也可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对协同教育行为进行动态智能分析,提高协同教育的效果;还可通过APP及时分享国家安全教育中各类时效强的案例信息内容,增强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效性及趣味性。

4.加强各类国家安全特色基地建设。教育部要统筹全国现有国家安全教育资源,充分挖掘不同地方资源特色,及时建设一批国家安全教育专项实践基地。高校应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除了深度挖掘各高校内外教育资源外,还要打通高校间教育资源的互联互通。并且基于某些高校的优势学科资源,构建高校国家安全意识教育特色基地,充分适应新形势下国家安全教育实践的需要。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些教育实践基地,结合自己优势特色学科,利用线下线上、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志愿者宣讲互动、情景体验式等学习形式,形成以点带面的头雁效应,提高大学生国家安全知识认知水平。利用历史国家安全事件日、国家安全教育日等特殊时间点,组织大学生系列特色的协同教育活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国家安全意识。

(四)强调知行合一,构建多元化、科学化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评价体系

CIPP模式是美国学者斯塔弗尔比姆倡导的科学评价模式,简称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式。CIPP模式强调导向评价、过程评价和优化评价。“不在证明而在改进”是CIPP模式的显著特征。这些特点与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要求有很高的契合度。依据CIPP评价模式从“背景—输入—过程—结果”4个维度建构以社会环境为前提,以提供协同教育资源为条件,以协同过程实施为核心,以协同效果为关键的评价体系,从而实现对国家安全协同教育从大学生知识掌握、情感认同到安全能力提升过程的效果和质量的评价。基于此构建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评价架构(如图2所示)。

图2 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评价架构

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评价结合CIPP评价的原则,调研高校并遴选教育专家、社会知名人士进行了座谈的基础上,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11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见表1)。

表1 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评价指标

1.基于背景评价的国家安全协同培育环境评价指标。基于大学生国家安全协同教育重要性结合背景评价的要求,确定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背景评价安全环境、培养目标、高校资源3个二级指标。主要开展国家安全国际国内安全环境需求、高校教育需求和资源投入的评价。确定“国内外形势需求”“高校教育需求”“国家安全意识”“国家安全情感认同”“国家安全能力”“高校评估等级”“高校教学科研水平”7个三级指标。主要考察高校协同教育是否符合新形势下国内外安全形势和高校安全教育的需要;考察是否实现了大学生国家安全从知识、情感到能力提升的目标;考察高校协同教育能力建设的问题。

2.基于输入评价的大学生国家安全协同培育资源评价指标。输入评价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评价,主要是保证目标任务实现所需物质、条件以及方案等投入情况的评价。结合国家安全协同教育的具体要求,确定“师资投入”“经费设施投入”“协同组织保障”3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高校国家安全协同教育开展组织保障、人员保障、物质保障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确定“授课师资人数”“授课教师职称情况”“授课教师的学历、专业”“国家安全教育专项经费”“协同教育基地、设施等硬件”“协同教育的图书、网络资源等软件”“协同教育的组织体系体制和机制”7个三级指标。授课师资人数直接反映协同教育的师资实力。教师职称可反映教师的授课水平;学历、专业则反映教师授课深度;专项经费反映高校国家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基地、设施等硬件和网络图书等软件反映高校基本教学的保障情况;组织保障体系体制和机制则反映协同教育的组织能力。

3.基于过程评价的高校国家安全协同培育实施评价指标。过程评价是指对教育方案运行过程的评价,主要评价在运行中的监督检查和不断反馈的问题,方案效率的评价。结合国家安全协同教育的实际情况,确定“课堂教学”“文化活动开展”“师生协同互动情况”3个二级指标,主要评价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过程的科学性、高效性。在此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课程思政国安教育开设情况”“课程动态调整能力”“专题讲座”“各类社团活动”“实践能力锻炼”“教育者间的协同情况”“被教育者效果情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互动情况”9个三级指标。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课程思政国安教育开设情况主要反映高校国家安全教育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开设情况。课程动态调整能力主要反映国家安全课程突发情况处理能力。专题讲座、各类社团活动、实践能力锻炼主要反映高校第二课堂理论与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教育者间的协同情况、被教育者效果情况、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间的互动情况主要反映国家安全协同教育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协同情况和教育过程的效果。

4.基于结果评价的国家安全协同培育成果评价指标。结果性评价是教育实践效果概括性评价和检验。结合国家安全协同教育的情况,确定“教育效果”、“素质能力提升”2个二级指标,主要对教育方案实现价值的评价,为整个方案进一步修改优化提供参考。“课程评价”“考核成绩”“活动获奖”“安全意识、情感认同情况”“国家安全实践能力”5个三级指标。课程评价、考核成绩、活动获奖主要反映国家安全教育的课程实施与学生实际收获两个方面教学的效果。安全意识、情感认同情况、国家安全实践能力主要反映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主要从情感、意识到能力全面提升的效果。

(五)突出支持力度,实现国家安全协同培育保障的制度化

完善制度和机制建设是保障国家安全协同教育的基础,是进行国家安全协同教育原动力,也是教育得以长期开展的保证。第一,为了更好地做好国家安全协同教育工作,统筹协调国家安全各方面任务职责,及时推进《国家安全教育法》的出台,使之成为大学生国家安全意识协同教育的基本的法律保障。第二,高校应建立完善的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运行机制,例如教学检查、评估、反馈整改机制,促进国家安全协同教育制度化,实现协同教育的长久发展。第三,高校应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协同教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适时增加经费投入力度。第四,高校应积极引进具有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建立科学的管理考核和激励机制,推进国家安全协同教育者继续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化,不断提升协同教育能力和效果。第五,建立国家安全相关公共资源、信息公开、查询机制。政府相关部门可采取不同方法公开直接或间接掌握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和信息,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国家安全教育。比如,国家级有影响的新闻媒体,加强国家安全方面的信息推送;公共图书馆可以组织国家安全方面专题讲座等活动。

猜你喜欢
协同国家大学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大学生之歌
把国家“租”出去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协同进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