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认识国资央企的使命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核心功能,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切实发挥好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
充分认识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意义
(一)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积极落实国家战略、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任务。
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党和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表重要论述,为国资央企加快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大上,总书记要求,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在2023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总书记强调,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国资央企作为落实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必须勇挑重担、敢打头阵,把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贡献更多力量。
(二)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态势、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重要举措。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大国竞争和战略博弈中的必争领域和前沿高地,对塑造竞争优势、掌握发展主动、赢得发展先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日益成为产业竞争主战场。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瞄准前沿科技发展新优势,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持续完善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顶层设计和产业政策,如美国发布《芯片和科学法案》《关键与新兴技术国家战略》,欧盟发布《加强面向未来欧盟产业战略价值链报告》《欧洲新产业战略》,德国发布《研究与创新为人民——高技术战略2025》《国家工业战略2030》,英国发布《产业战略:建设适应未来的英国》等。国资央企要主动顺应全球产业发展态势,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一方面整合一切可用资源,加快补齐短板,实现突围发展;另一方面全力打造高质量创新生态链,开辟制胜新赛道,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
(三)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迈向世界一流的必然要求。
在引领产业发展的前沿领域具有强大的创新力、控制力是世界一流企業的标配,是高质量发展的刚需,也是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基石。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国资央企把握新定位、扛起新使命的必然要求和紧迫任务,在这方面,谁见识得越早、工作力度越大、调整得越快越到位,谁的工作就越主动,今后发展的空间越大。中央企业要深刻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要求,强化系统思维、前瞻思维和底线思维,兼顾产业宽度、产业高度和产业韧度,找准主战场、融入主战场、决战主战场,当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行军、主力军,为国资央企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蹚出一条新路。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的积极成效和面临的挑战
(一)坚持强化顶层设计。
构建全国国资系统三级规划体系,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了明确要求。聚焦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部署推进中央企业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努力提升产业维度监管能力,针对国资监管政策,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适应性改造”,研究形成资源整合、主业培育、科技创新、资金支持、人才支撑、考核评价等一揽子支持政策,筹划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针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出了“国资央企解决方案”。
(二)持续扩大产业投入。
引导中央企业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加大非主业、非优势产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清退力度,释放更多资源投入到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投资额从2017年7000亿元增加到2022年1.5万亿元,年均增长超20%。加快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在电网电力、航空航天、先进轨道交通等装备领域形成完整产业链条,推动新能源汽车、海工装备、北斗、天翼云等一批跨央企、跨地域、跨所有制产业协同发展平台落地实施。
(三)加快提升创新能力。
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卡脖子”技术攻关,组建一批创新联合体,推动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初见成效。2022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首次超过万亿元,在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深海一号”生产储油平台、F级50MW重型燃气轮机等方面填补了一批科技空白,推动自主创新产品不断实现国产化替代、规模化应用,在载人航天、热核聚变、北斗导航、深海探测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技术成果。
(四)有效推进资源整合。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新组建星网、稀土、物流、电气装备等骨干企业,国有企业的功能作用进一步提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赋能,数字化转型行动赋予传统产业新的活力,构筑了5G算力网络、星网工程等一批世界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了南网智瞰、航天云网、中电互联等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以加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民营龙头企业合作为重点,推进新一轮股权多元化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
在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面临着国内外的双重挑战。当前,国际产业发展环境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加剧,发达国家竞相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维护其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遏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向国际化、高端化发展。而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处于抢占制高点、向更高位势跃升的重要关口,中央企业产业布局大而不优、泛而不强、宽而不深等问题仍比较突出,战新产业布局结构性失衡,对可能产生颠覆性影响的未来产业相对滞后,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基础供应保障能力不足,产业生态建设亟需发力。这些问题不仅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也会影响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局,需要进一步精准破局、聚力攻坚。
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工作重点
立足国资央企特色,充分发挥连接宏观经济和微观经营主体的独特优势,加快实施央企战略性新兴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推动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有效提升,在重点产业链实现底层突破、托底应用,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
(一)保持战略定力。
把握好国资央企自身功能定位,充分认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增强加快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责任感,深化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的战略性研究和统筹性谋划,在科学论证基础上形成体系化布局。推动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强化国有资本预算支持,统筹引导各类产业基金发挥创投作用,在国家所需、其他所有制企业投不起、不敢投、不愿投的基础领域加大有效投资,坚持长期主义、稳定投入,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广范围、更深层次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强化科技创新。
加强科技基础研发能力和科技基础制度建设,以科技联合攻关为抓手,发挥好中央企业创新主体优势,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全球领先能力的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持续增强全产业链高端环节控制力。利用好中央企业市场需求、系统集成、组织平台优势,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强对未来产业的战略预判、技术预见和对标分析,积极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以原创成果引领产业发展。
(三)打造产业生态。
发挥中央企业“链长”聚合作用,强化与产业链上各类所有制企业差异定位、错位发展、协同合作,带动大中小企业协同攻关、联合验证,推动国家级研发平台、概念验证中心、中试验证平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高能级平台共建共用。依托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基础,深化中央企业产业布局与地方区域规划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领军企业,形成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产业集群梯度培育格局,加大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指导和支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对外开放合作,通过重大投资、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式,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共同体。
(四)營造良好环境。
动态完善并引导中央企业用好一揽子支持政策,建好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基金,为中央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多保障。发挥央企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应用落地、产品迭代与服务升级高效协同发展,把央企建设成为自主创新产品“友好”市场。积极推行包容审慎的适应性监管体系,努力提升产业维度监管能力,研究建立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指数,强化过程督导、数据积累与客观评价。完善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供给体系,弘扬企业家精神,充分授权、鼓励支持企业家干事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