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盯薄弱环节 打通三个“一公里”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有效覆盖

2024-03-19 09:07王女英
中国经贸导刊 2024年2期
关键词:进村网点污水处理

王女英

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取得积极进展,但调研发现,快递配送进村、污水处理设施联网入户、垃圾清扫收集等环节仍较为薄弱。针对前端或末端“一公里”存在的突出问题,一些地方积极开展探索创新,以资源融合化、模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推动设施服务供给的“有效覆盖”,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明显提高。

一、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在于三个“一公里”

(一)快递进村“最后一公里”

我国农村地区每日快递包裹量达1亿件,全国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已达98%,快递下乡基本实现了“村村直通邮”“乡乡有网点”的目标。但是,快递进村环节还存短板,超过73%的建制村尚未配备快递取送网点,仅北京、浙江、江苏等为数不多的省市基本实现快递服务建制村全覆盖。究其原因:一是村级网点建设市场化主体的内在动力不足。由于农村村庄布局分散,快递接收业务不集中,成本收益难以平衡导致农村地区吸引快递企业入驻困难;二是渠道资源整合程度不高、共享较难。快递公司各自为战、分散作业,单个快递企业业务量有限、进村派送成本较高。各类村级服务网点布局不合理且功能单一,网点辐射范围小,运营能力有限。

(二)农村污水治理“最后一公里”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89%,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仅为2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问题集中表现为:一是末端管网铺设难。污水治理设施建设成本高,受制于资金短缺,地方建设精力主要投入主干管网,居民户内到户外接入污水收集管网的“最后十米”被忽略,造成主管网“形同虚设”;二是集中处理设施运行成本高、利用效率低。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普遍在万吨以上,乡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规模多在千吨左右,由于缺乏规模效益,乡镇污水处理厂处理成本高、效益低。

(三)农村垃圾处理“最先一公里”

我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2021年农村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理的自然村比例稳定在90%以上。然而,农村地区普遍面临垃圾日常清扫保洁、村容村貌难提升的“最先一公里”问题。原因主要包括:一是经费保障不足。垃圾处理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农村保洁费用收取难、收取资金少,经常“只见突击打扫、不见日常保洁”;二是村民主体意识不强。农村居民主动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体意识相对薄弱,对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也缺乏认识。

二、聚焦薄弱环节促进三个“有效覆盖”

(一)资源融合化推动寄递服务有效覆盖

一是网络融合。一些地方探索“统仓共配”模式,建设县级分拨中心,推动多家快递企业统一调度、统一分拣、统一配送,实现资源共享共用。二是站点融合。一些地方推动快递与其他服务“多站合一”“一点多能”。如通过新建或对现有乡镇客运站进行改扩建、重新划分功能区域等方式打造集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物流仓储、交管站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镇综合服务站;再如,依托村内现有的便利店、村委会、专业合作社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服务站兼具快递收发、代买代卖、代收代缴、金融兑付等多项职能。三是渠道融合。一些地方促进客运与快递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双方以“服务外包”形式承接双向物流配送业务。一些地方开展多部门合作,由商务、交通、供销、邮政等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探索组建农村物流生态联盟,推动快递进村整体工作“全盘活”。

(二)模式多样化推动污水处理有效覆盖

一是扩大集中污水处理覆盖范围。一些地方通过“以城带村”“以镇带村”“以园区带村”等方式,推动城镇污水管网向周边村庄延伸覆盖。一些地方分类整改运行低效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对因前期选址不当无法运行的设施进行改造或重新选址建设,对管网不齐全的处理设施选择合理线路尽快铺设到位,对因故障无法运行的设施加紧进行维修。二是因地制宜创新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对于城镇污水管网无法覆盖的村庄,根据人口密集度和地形条件选择不同集中度的污水处理设施,如集中型(场镇规模处理)、相对集中型(村组规模处理)、分散型(村落规模处理)和原位型(分户/联户)污水处理设施;同时,考虑技术条件和运行成本选择不同污水处理技术,如无动力厌氧处理模式、微动力好氧处理模式、人工湿地处理和植物吸收处理模式等。

(三)主体多元化推动垃圾收集有效覆盖

因地制宜选择低成本可持续的垃圾清扫服务模式。一些地方采用政府购买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第三方服务模式,实施政府监管、企业运营、村民监督,分工推进农村清扫保洁工作。一些地方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物业服务中心,实施区县政府监督考核、乡镇政府定服务标准、物业公司落实管护、村理事会组织监督的分工模式,在保证日常清洁的同时还发展了集体经济。一些地方由县级环卫部门统一管理农村环卫工作,通过成立城乡环卫一体化清扫公司,实行企业运营、乡镇街道考核、群众监督,推动规范化清扫保洁和垃圾清运城乡全覆盖。

三、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的对策建议

(一)构建共享机制,加快快递下乡进村步伐

构建各类主体之间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业务融合,实现快递进村降本增效。优化升级城乡配送网络。在已有城乡配送网络基础上,将邮政、各家快递企业的配送网络进行融合,建设区域性分拣、转运中心。在网点建设、资源整合、县域枢纽中心建设、设施配备、邮路维护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扶持政策。促进站点功能融合。依托农村业态(便利店、物业、邮政投放点等),参照“便民生活圈”原则,引导合理布局村级电商物流集散网点,并与其他功能进行整合,提高末端网点服务能力。

(二)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农村污水治理水平

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村庄布局、污水规模、基础设施、农民需求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技术成熟可靠、投资小、能耗低、经济可行,且适合农村特点的污水处理模式。对乡镇周边农户,就近接入污水处理站集中处理;对人口较多聚居区,采用“厌氧池+人工湿地/一体化设备+资源利用”模式;对人口相对较少、居住较分散聚居院落,采用“三格式预处理池+人工湿地+资源利用”模式;对地形地貌复杂、距离城镇和水源较远的单户,把生活污水治理与“厕所革命”结合,采用“沼气池/三格式化粪池+资源利用”模式;对离水源较近的单户,采用“三格式化粪池+人工湿地+资源利用”模式。

(三)多方共同治理,实现垃圾清运及时高效

探索建立县乡两级政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社会力量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垃圾分类清运路径,推动农村垃圾处理可持续发展。建立网格化运行机制。实行县领导包乡镇、乡镇主要领导包片、乡镇机关干部包村、村“两委”干部包街道、党员和村民代表包户的“五包”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农村垃圾处理网格化运行机制。发挥村民自治主体力量。通过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党员骨干带头、积分制“公益银行”等措施,激励引导广大农民主动参与农村垃圾分类清运,探索建立農村生活垃圾处理农户付费制度。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积极发挥第三方市场主体技术、管理优势,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充分发动党群先锋队、基层网格员、工青妇组织队伍、乡村振兴促进会、志愿者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垃圾分类清运。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进村网点污水处理
快递网点进村 村民有活儿干有钱赚
我国乡镇污水处理模式的探讨
共营与共赢:凤县企业为何乐于“进村”
“快递进村”还有哪些堵点、痛点?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三部门出招:保障『快递进村』目标实现
于细微之处见柔版网点的“真面目”
涌浪机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优化内部劳动组合 释放网点营销潜能
周鸿祎:做产品要悄悄地进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