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朴厚
特殊教育在中国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政府显著增强了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不仅通过《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给予制度保障,还推出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政策推动特殊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示要强化特殊教育工作,强调其普惠发展。“十四五”期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了到2025年初步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主要目标,这对于推动特殊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需要聚焦特殊学校的办学要素,强化共建联动机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进信息化建设,改革课程体系,不断创新实践,实现特殊教育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普惠发展特殊教育意味着追求教育均衡与可持续发展,确保残疾学生不仅能上学,更能接受优质教育,帮助其发现并实现自己的梦想。特殊教育学校应提升政治意识,践行育人使命,积极参与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的设计与实践,探寻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要核心:完善国家层面的保障机制
特殊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具有战略地位。2014年起推行的两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虽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特殊教育学校仍面临师资短缺、专业支持不足、资源难统筹等挑战,整体水平有待大幅提升。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人们对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更为迫切。为了回应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待,我国致力于构建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深化改革特殊教育评价制度,集中解决制约特殊教育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如师资队伍建设,特别是特殊教育专业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向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两端拓展时,遭遇硬件设施不足等困境。同时,还要进一步满足特殊学生在校期间的医疗康复需求,配备足够的医护人员,确保他们能充分享受各项残疾人优惠政策和待遇。在笔者看来,系统性地完善特殊教育的保障機制,能为打造高质量的特殊教育体系提供有力保障。
根本任务:建设学校层面的专业师资队伍
高质量的教师是提供优质特殊教育的基础,而目前特殊教育教师普遍存在专业性欠佳、知识储备不足、教学方法滞后、对学生的个体化评估欠缺等问题。因此,教师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提升专业素养,学习先进教学理念与方法,并通过实践提炼个人教学特色。
山东省济南市影壁后街学校的在编教师共20人,平均年龄为49.7岁,且多年未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队伍老化;所有教师均缺乏特殊教育专业背景,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对此,学校采取了“231”教师培养工程,通过打造教研组长和重点学科骨干教师队伍,依托课题研究、课堂教学改革、教师培训三条路径,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竞赛,促使教师提升专业素质,逐步成长为特教领域的行家里手。
学校将教师分为“组长+”功勋教师组、“骨干+”卓越教师组、“潜质+”发展教师组,采用工作室建设、课题任务驱动等方式,进行教学研究、提升专业能力。学校全体教师在常态化公开课、优质课评选、各类专业培训,以及参与特教行业活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能力。学校领导深入教研组一线指导,使更多教师有意愿站上展示才华的教学舞台,数位教师在省级、市级特殊教育教师基本功大赛、教学能手评选、电教课评比中表现出色,取得了为人称道的好成绩。
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职业热情和团队凝聚力,有效提升了教师队伍的活力和专业化水平,为学校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有力保证:借数字化技术促进教学
教育信息化能够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使包括特殊教育群体在内的所有学生有机会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利于实现办好特殊教育的目标。
影壁后街学校所招收的主要是智力低下的学生,目前的74名在校生中,重度智障学生占了绝大多数,且大多为多重残疾,部分学生甚至需接受送教上门服务。由于在学习能力、情绪控制、认知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学生们更需要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而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特殊教育有利于满足他们这样的需求。多媒体教学使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多样且颇具趣味性,多感官刺激和虚拟情境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有效纾解学生因认知有限而导致的理解困难,增强其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在特教学校实施“教康医”一体化的过程中,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特殊教育教学范式的革新。教师目前使用的言语与语言康复系统、多感官律动室、情景互动室、辅助沟通训练仪等都依托于信息技术,实现了教育与康复的有机结合。此外,对于有送教上门服务需求或有远程学习需求的学生,学校努力构建基于数字技术、有效整合各类资源的特殊教育课程,建立包含精品课程、微课在内的多元数字课程资源库,并对接社会机构的数字化公共教育资源,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浪潮中,特殊教育学校有必要加快智慧课堂和智慧校园的建设步伐,推动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环节:优化“康教一体化”课程
“康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学校的核心理念,坚持以残障儿童少年为中心,关注并解决他们在教育和康复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面对部分学生障碍程度不断加重的现实,学校注重问题导向,深度探索“康教一体化”的课程建设,并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培训提升教师队伍的相关专业能力,确保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活动中能够科学地指导学生,助力他们的学习与康复。
为此,学校遵循差异化原则,对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评估,构建了一套由康复、展能、智能、潜能和自能五大模块组成的“康教一体化”课程体系。学校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每个模块下细分多个课程子项,如感觉训练、多感官训练、自闭症康复训练、艺术类课程、生活技能类课程以及潜能发掘课程等,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
在课程设置上,学校既有国家规定的学科课程,又有按照个别化教育计划定制的全员康复课程、班级项目式康复课程。在时间安排上,学校每日上午重点开展国家培智课标中的学科课程;每周二、四下午开展全员康复课程,每周一、三、五下午进行以班级为单位的项目式康复课程,由学生根据课程菜单进行自主选课。在课程实施环节中,学校保证课程的定时、定点、定人、定内容,“康教一体化”课程成为有助于学生发展特长、弥补缺陷的有效载体。
高质量特殊教育的实现不仅依赖于科学的课程和高素质的教师,还需要宏观至微观层面的协同努力,包括营造有利的社会环境,切实执行相关政策,构建全面的资源支持体系等。相关学校只有践行以残障儿童少年为中心的宗旨,关注他们的真实需要,才能在当下书写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