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志华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虽然从根本上得到扭转,但仍存在不少挑战,有时斗争和较量还十分尖锐。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持续巩固发展其良好态势,必将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首要的是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根本性工作就是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党和国家指导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占据统摄地位。
(一)健全工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这是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这就需要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以党员干部带动基层群众,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全面系统学、及时跟进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自觉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健全学习教育、研究阐释、宣传普及等方面的制度机制,提高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推动学习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往心里走。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攻关,着力推出更多有说服力、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发挥“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的聚合和引领作用,不断丰富和创新学习内容形式,努力提供更便捷、更高效、更适用的学习服务。
(二)推动宣传普及。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党内教育引导和带动全社会的学习,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通俗化大众化多元化的方法载体引领理论宣传宣讲形式创新,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宣传普及的基本途径。要积极探索“理论+大众+文艺”的宣传普及方式,打造更符合大众品位、适应群众偏好的理论宣传形式,发挥“授课式”理论宣讲博古通今、系统全面、鞭辟入里的优势,把事实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发挥“讲述式”大众宣讲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小见大、以情感人的优势,以小题目承载大主题、以小故事抒发家国情;发挥“演艺式”文艺宣讲融理于事、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感染力强的优势,用艺术的力量引发共鸣,推动多种形式的宣讲作品百花齐放、蓬勃发展。
(三)促进内化转化。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行动上才会自觉。深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能仅仅满足于“学过了”,更要“学懂了”“会用了”,真正内化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追求,内化为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真挚情感。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等一系列要求,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忠诚实践者,强化问题导向、实践导向、需求导向,在整体把握科学体系中掌握其中蕴含的领导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深入学习领悟对本领域本单位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到融会贯通、深学笃行,在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扎实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是根本,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就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一)落实工作责任。意识形态工作政治性强、涉及面广,必须扎实抓好责任制落实,推进党委(党组)敢于担当、主动作为,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主要领导带头抓、亲自抓,分管领导直接抓、统筹抓,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层层压实责任。压实党委的政治责任,牢固树立抓意识形态工作是本职、不抓是失职、抓不好是渎职的理念,旗帜鲜明站到意识形态第一线,带头把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切实做到负总责、亲自抓,不放手、不松手、不缩手,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压实党员干部的政治责任,增强政治纪律意识,在原则问题和大是大非面前不能立场摇摆,不能态度暧昧,不能被错误言论所左右。在党和国家形象受到破坏、党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攻击时,自觉挺身而出、亮明态度,主动坚决开展斗争。
(二)坚持立破并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做到立破并举,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立”就是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持续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武装,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引导党员、干部、群众坚定理想信念,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巩固壮大。“破”就是增强责任担当,发扬斗争精神,掌握防范应对之策,旗帜鲜明支持正确思想舆论,坚决反对和抑制各种错误思潮和歪理邪说,对攻击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对挑战价值底线、践踏社会良知的失德行为,坚决批驳、抨击、惩戒,不爱惜羽毛,不当“开明绅士”。
(三)突出阵地管理。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新闻舆论阵地、文化传播阵地、社科理论阵地、高校思想阵地、网络新闻媒体阵地的管控,决不给错误思想提供传播渠道。坚持把提高质量、丰富内容、把握导向摆在重要位置,始终确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确保导向不改、阵地不丢。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安全预警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重点部位、重要节点、重大事项的监测,通过分析研判形势查找风险隐患和薄弱环节,及时掌握各种苗头性倾向,确保不发生重大意识形态事件。积极稳妥处理意识形态问题,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更好地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凝聚力量。
(一)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资源。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解决各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飞跃,并指导我国攻坚克难、勇往直前。实践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的事业才会不断前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只有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才能不断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更好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
(二)善于融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分宝贵、不可多得的资源。必须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之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
(三)善于融通国外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益滋养。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善于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自己的东西。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坚持洋为中用、批判吸纳、扬精弃糟的态度,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等进行认真鉴别,既不能不加分析一概排斥,也不能不加分析一概拿来甚至将其奉为圭臬,要做到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坚决摒弃;坚持以世界的眼光、开放的胸怀、虚心的态度,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学习全世界一切有用之成果,做到以我为主、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需要加强意识形态传播工作,通过创新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新思想、唱响主旋律,激发人民群众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引导大家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合成“一股力”、聚成“一条心”,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一)理直气壮唱响网上主旋律。当前,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往往因网而生、因网而增,许多错误思潮也都以网络为温床生成发酵,互联网已经是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导向,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精心组织主题宣传、形势宣传、政策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增强正面报道的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更好地用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形成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良好氛围。善于从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以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用群众一听就懂的语言改进文风,多推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优秀作品,多推出广受群众喜爱、刷屏热传的新媒体产品。深入开展网上舆论斗争,严密防范和抑制网上攻击渗透行为,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进行批驳。
(二)守正创新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伴随着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的出现,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必须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在体制机制、政策措施、流程管理、人才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加快融合步伐,建立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形成网上网下一体、内宣外宣联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努力催生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坚持内容为王和渠道制胜相结合,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于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提升内容品质、创新产品形态、改善受众体验。
(三)持之以恒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必须加强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把“我们想讲的”与“国外受众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实现在海外传得开、能落地、影响大,在国际舆论场上激起共鸣、赢得人心。整合优化各类外宣平台和渠道,做大做强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人民网外语频道、环球时报英文版等媒体,发挥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优势和联动效应,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同时,讲究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主动设置议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