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秦皇岛供电公司
自2002 年第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启动以来,我国的电力市场已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体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的电力体制已经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因此,2015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国电网企业按照“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式核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将电网企业的盈利模式从传统的赚取“购销价差”转变为收取“过网费”,建立公平、透明、可持续发展的电力价格机制,实现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
在电力行业中,管制类业务主要指输配电业务。最近一轮的输配电价改革采用了“准许成本+合理收益”的方法来核定输配电价,电网企业在定价方面受到了一系列新的监管要求,《输配电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以下简称《监审办法》)、《省级电网企业输配电价定价办法(试行)》和《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制度——电网经营行业》等政策的实施要求电网企业按照规定建立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确保输配电成本的合理性和透明度。《监审办法》明确了对输配电成本的监审程序和要求,确保企业的成本合理、透明,并且符合规定,省级电网企业必须制定适用于本地区的输配电价定价办法。
电网企业作为提供可靠稳定电力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日常运营中需要投入大量的运行维护费用。然而,如果这些费用过高或不合理,将对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遵守合法性、合理性、相关性原则对于管理和控制电网企业运行维护费用至关重要。具体而言,合法性原则要求电网企业在运行维护费用的使用过程中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资金的合法来源和使用。这意味着电网企业需要依法纳税、合规运营,不违反任何法律或法规规定。电网企业应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确保资金流向的透明度和合规性,加强内部审计与监督,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违规行为。合理性原则要求电网企业在运行维护费用的支出上具有合理性和经济效益。电网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费用预算和安排,确保运行维护费用的投入与企业发展和服务质量相适应。在制定费用预算时,电网企业应考虑到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管理效益等因素,确保费用使用的高效性和可持续性。相关性原则要求电网企业在运行维护费用的支出上保持与业务活动的相关性。电网企业需要根据其业务规模和特点,科学确定运行维护费用的额度和结构,确保费用支出与电网运营的实际需求相匹配。为此,电网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预测和评估机制,及时了解和分析业务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以便调整费用支出计划,并保持与市场需求的一致性。
由于不同的电力用户群体在电力使用方面有着不同的需求和特点,因此存在一定价格差异是合理的。例如,工业用户通常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并且往往有更高的负荷要求,其用电成本较高。相比之下,居民和农业用户的电力需求相对较低,其用电成本较低。而商业用户则处于两者的中间地位。为了合理进行费用分摊和归集,需要完善成本统计方式,准确记录不同电压等级下的各项成本,并将其分配给相应的用户群体。采用基于实际用电量或负荷的成本分摊方法,确保每个用户群体承担与其实际用电需求相匹配的费用。在按用户群体进行费用分摊和归集时,应该考虑用户群体的电力需求弹性,一些用户群体对电力价格的变化更为敏感,另一些用户群体则对电力价格变化不太敏感。为合理进行成本核算和分摊,可根据用户群体的电力需求弹性调整费用分摊比例,使每个用户群体都按照其对电力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承担相应的成本。
在电网企业的成本管理中,折旧、职工薪酬和运维费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利润情况,在电网企业中的变动性和影响力较大,且折旧、职工薪酬和运维费用是电网企业长期经营中的持续性成本,因此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具有必要性。
折旧的目的是合理分配固定资产的成本,合理核定折旧费用可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更新,能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电力行业技术革新和市场需求变化较快,电网企业普遍面临固定资产经济使用寿命较短的情况。然而,在实际折旧过程中,由于定价折旧率通常较低,且电网企业无法及时获得足够的资金补偿,难以进行设备更新和再投资建设,导致电网企业无法适应技术和市场的变化。因此,解决定价折旧年限差异问题是电网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职工薪酬是电网企业的重要管理领域,直接影响到员工的积极性、动力和工作表现,合理的薪酬安排可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根据《监审办法》,电网企业职工薪酬由工资总额、福利费、住房公积金、教育经费以及工会经费等组成。具体来说,福利费和住房公积金的比例最高不能超过工资总额的14%和12%;教育经费的比例最高不能超过计入定价成本工资总额的2.5%;工会经费的比例不得超过工资总额的2%;电网企业职工基本保险需要按照试点规定的相应比例计入定价成本的总额。职工薪酬是根据绩效、工作表现和其他因素来确定的,但在实际运用中,不同年度的职工薪酬会出现正常的合理增长现象,这将对核定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电网资产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空间分布广、安全性要求高等特点,且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用电安全及电网运行可靠性,需定期针对性开展运维检修,确保运行状态正常。根据《监审办法》,在监管期内,电网企业的材料费和修理费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核定。原则上不得超过当年固定资产原值的1%和1.5%。这个规定的目的是确保维修费用合理,并避免对电网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造成不利影响,限制维修水平过低会减少计入准许成本的金额,从而影响输配电价的合理性。除了材料费和修理费,其他计入准许成本的费用也应与电网企业的输配业务相关。在特高压输电方面,新增的输电费用并未单独核定,而是按统一的2.5%费率计入其他费用。核定其他运营费用时需要充分考虑维修费用和成本的合理性,过度压缩维修费用和成本会导致设备维修频率降低,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在面临成本核算的挑战时,电网企业需要进行合理划分、准确归集和科学核算,并改进成本核算方法,完善成本统计维度,加强成本项目优选和效益评价。实现以定价准许成本为边界,并以先进标杆为目标,以适应成本管理现状和输配电价改革的新规范和要求。
首先,电网企业需要根据政府主管部门制定的“准许成本”范畴,合理划分输配电成本和其他运营成本,输配电成本包括与输配电业务直接相关的费用,如电线电缆、变压器、输电塔等设备的维护费用,以及输配电线路的运营费用等。其他运营成本则是指与输配电业务无关的费用,如行政办公费用等,应清晰地划分这些成本,更好地统计和管理成本,避免将与输配电业务无关的成本计入到准许成本中。
其次,电网企业应区分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进行核算。直接成本是指直接与特定产品或项目相关联的成本,如输配电设备的运营费用等。而间接成本则是指无法明确归属到特定产品或项目的成本,如行政办公费用、人力资源费用等。应准确区分和核算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计算每个电压等级和成本对象的实际成本,并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作为电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电网企业承担着输配电任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不断增长,电力行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我国提出了“输配分开”的要求,旨在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首先,在实施“输配分开”政策时,电网企业的经营环节被区分为输电成本和配电成本,不同类型的用户对电力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不同,因此在选择适当的成本细分动因时,需要考虑这些差异,根据提供输配电服务对象的不同,成本被划分为共用网络成本和专项服务成本,以优化电网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其次,在制定电价时,需要综合考虑两部制价格模式,并衔接售电量、用户数、系统容量和用户需量等因素。售电量是指向用户提供的电能数量,根据售电量的大小确定相应的电价水平;系统容量表示电网企业的输电和配电能力,对决定电价高低也有重要影响;用户需量指用户对电能的实际需求量,也应纳入电价制定的考虑范围;电网固定成本是指不受售电量影响的固定费用,如设备运维、人员工资等;边际成本是指随着售电量增加而产生的额外成本,如电能采购成本等。在制定电价时,应合理地考虑电网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以确保电价的公平性。最后,成本核算与成本统计需要相互衔接和互为补充。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成本核算结果的合法性和准确性。简洁明确的科目体系能更好地帮助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核算效率和准确性,并考虑企业的特殊需求,与成本统计的口径相匹配,以便于数据传递和对比分析。相较于成本核算,成本统计更注重收集准确可用的数据和制定合理的统计口径,需明确统计的颗粒度,将成本数据按不同的维度进行分类和汇总,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统计需求。
首先,电网企业需要进行行业对标,通过与行业内优秀企业的比较,在确定成本标准时,综合考虑地理环境、设备状况、经济水平等因素,确保成本标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由于不同地区和企业之间存在差异,为了更好地适应实际情况,电网企业的修正系数应根据地区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反映不同因素对成本的影响程度。
其次,实现成本管控的有效性,电网企业需建立成本标准与准许成本的联动机制。准许成本是指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成本金额,将成本标准与准许成本相结合,使成本管理更具操作性和可行性,当成本超出准许成本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控制,确保成本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加强成本管控,电网企业应该建立成本标准的上下限控制模式,设定上限和下限。
再次,确保成本不会过高或过低。当成本超过上限时,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削减成本;当成本低于下限时,需要审查并确保成本的合理性。以上下限控制模式帮助企业保持成本在合理范围内,并避免过度或不足成本的情况发生。
最后,确保成本标准的有效运用和管控,电网企业需要加强对成本标准的实施和监控,建立相应的成本核算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成本使用情况,并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相关的管理流程和责任制度,确保成本标准得到全面执行和监督。
首先,企业需要梳理各项成本费用的业务实质。对成本费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把握成本的本质和影响因素,确定哪些成本是必要的,哪些是可削减的,并为后续的成本优化提供基础。同时,完善项目准入管理和优化项目库,项目准入是指对资源投入前的项目进行审批和筛选,根据项目的价值和风险评估,决定是否进行投入,再对现有的项目进行审查和整理,剔除低效、无效的项目,优先投资增值领域和重点领域的项目。
其次,建立准入及优选模型。将考虑项目的轻重缓急和监管方向,保证成本项目的合理安排,制定明确的准入标准和优选指标,企业在投资决策过程中更加客观和科学地选择项目,提升成本使用效益,企业还将建立成本效益评价机制。对成本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评价,了解成本资源的利用效果,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制定投资决策时,企业应该重点考虑那些产生较高价值和回报的项目,并注重技术创新和市场导向,帮助企业获取更多的成长机会,并实现成本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最后,企业应该强化准入与评价环节的管控。准入管控是指对项目进行审批和筛选的过程,而评价管控是指对成本资源的投入和产出进行分析和评估。建立严格的管理流程和监督机制,确保其符合规定标准的项目后才能获得资源投入,及时评估和调整成本资源的使用情况。
综上所述,输配电价改革对电网企业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新要求。然而,目前电网企业在折旧管理、职工薪酬管理以及运维费用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了电网企业的生产效率和服务质量。因此,电网企业需要完善成本决策机制,强化成本归集维度,并建立健全的成本标杆机制,以推动电网企业在成本管理的持续改进和优化。帮助电网企业更好地应对输配电价改革带来的挑战,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营效益的持续增长,为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