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彤
幼儿园设计不像写字楼、商业项目有着统一的形象认知,幼儿园建筑与环境形象可古典、可现代、可简约、可繁复,乃至可卡通,可以看起来完全不像幼儿园。基本设计上,好的创意是参与到空间中的角色,并通过实践赋予的内容。无论是从使用角度还是管理角度,从实践中产生的内容才是最具生命力的。
2008 年进行幼儿园设计调研时,幼儿园呈现的内容是:大多数幼儿园的建筑设计与建筑质量是小区中最差的。有的幼儿园用地是教育配套用地,而有些南方城市与地级市的住宅项目幼儿园用地不是教育用地,发展商需要付出土地成本。而无论是否付出土地成本,发展商的建设成本都要付出,然后大多数园所建成后需要交给教委、或做强制普惠安排,该行为将导致开发商成本无法回收。仅有的一些能保留自有产权的幼儿园,为了能引进有知名度的幼儿园运营团队,通常也要给出很优惠的租赁条件。这一切导致在幼儿园的建设投资中,节省成本成为重中之重。
幼儿园建筑设计的合约通常融合
在住宅小区的整体设计合约中,付出甚微,并由资历最浅的建筑设计师进行设计。设计团队与运营方在时间轴上根本没有交流机会,再加上陈旧的建筑设计规范与市场运营的脱节,建筑形象可想而知,幼儿园内在的功能布局与建筑机电系统亦不能跟上实际市场运营的需求。
建筑内外的设计手法大多还只是象形阶段,如卡通、植物、动物等,从设计手法的表现形式上来说,属于低层次的表象层面(中层次表现,高层次表达)。色彩的使用虽然铺天盖地,却没有考虑孩子本身的色彩在环境中的比重,也没有考虑由谁来作为背景空间来衬托空间的主人。再加上铺天盖地的软装,以“满”为指导原则,实际上已经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孩子在环境中是从属地位而非主人,这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直到2016 年底才进行了更新[1]。从各功能对面积的需求、配套用房、安全防护、采光与照明、交通与疏散等角度早已不能满足幼儿园运营的需求。而且幼儿园的电气设计、供暖通风与空调、给排水设计、消防设计、抗震设计、厨房设计、室内环评等更是分属于各个规范和相关建筑等级、建筑分类等子项,以及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条例中,许多条目陈旧,已经跟不上实际的使用需求,但却作为红线不能逾越。
幼儿园行政上处于多头管理中,涉及到多个政府管理部门,如建设、交通、消防、公安、食药、教委、卫生防疫、城管、电力、燃气、供暖等。各个部门根据社会发展认知的变迁、城市管理认知的提升、社会热点事件等,动态地调整升级管理要求[2],如根据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要求提高围墙高度、增设建筑入口外的围栏防护区;根据消防安全事故的发生增设消防喷淋设备、加设防火门;根据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增加厨房人均面积的要求、实行明厨亮灶全流程监控等[3]。在动态的更新与行政管理的调整中,不但整合难度大且时有冲突。
幼儿园环境是儿童环境审美认知的起点,学龄前儿童最主要的时间是在幼儿园度过, 在这个阶段孩子的审美基础与审美观逐渐形成。审美不是别人强加的,而是自我认知、自我提高的过程,是潜移默化的过程[4]。幼儿园环境设计的目的就是唤起儿童审美提高的愿望、促进审美觉醒,这也是设计师职业荣誉感的来源。儿童具有与成人程度相当的审美能力,但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若不从孩子抓起,不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就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如图1)。
图1 广西北海幼儿园(来源:作者自摄)
2008 年设计的百子湾幼儿园。当时由于地理条件的制约,运营团队并没有信心,因为幼儿园所在的区域道路与城市主干道尚未连通。从对品牌的理解,整个设计从色彩入手整治园所建筑的内外环境,在大面积白色空间架构的衬托下三原色彰显出各自独特的个性,最终呈现出一个颇具艺术馆气质的园所,温暖的照明精准诠释了品牌的核心理念—孩子的第二个家。
可有关专家委员会却给出了较低的评价:他们认为需要教育环境是白墙、冷光。最终的决定是以销售反馈来定方向。由于入园报名的踊跃,园所的打折预案险些酿成群体事件。尽管交通暂时不便,但还是有家长通过照片知道了园所的环境后前来报名,招生半径远超预期。
后续一年内,该幼儿园陆续改造增加班级,最终在开园当年满园。可见环境设计就是园所的竞争力[5]。
建立设计标准之后,一个问题逐渐浮出水面:交付给运营部门的园所的保持成为新的问题。
针对此问题,团队展开了求知与求解的过程,首先考察请教了一家北京著名的教育机构,任何上墙项目均由总经理批准实施,实际上还是把风险压在负责人的审美能力上。在亚洲幼教年会上,由国内知名幼儿园园长讲授的审美课程是一堂固化审美的课程,如实反映了幼教行业的现状。
团队认为,审美提高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大环境、小环境逐渐变化才能产生结果的过程,从儿童环境审美抓起才显得更为重要[6]。
从企业运营与发展的角度,幼儿园环境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第1,走向标准化。这是企业发展初期的追求目标,在这个阶段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极大地提高,建立了制度化的管理体系,为规模化发展做好了相应准备。第2,追求个性化。当企业的管理达到了一定水平、有序管理不是问题以后,追求园所环境的个性化成为园所竞争力的标志。第3,展现在地文化。幼儿园项目具有较强的地方属性和相对有限的服务半径,当树立了强烈的品牌自信后,追求在地性的文化特色是园所环境追求的终极目标。
下面结合幼儿园环境设计业务中的主要形式与主要问题详细阐述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发展。
常见情况是发展商建好一个配套园所,通过教委或自行招标交给教育集团来运营。
这类园所建筑通常有以下问题:建筑形象需要改造、园区没有保安传达室、门厅面积不足、厨房面积不足;由于对运营缺乏认知,各区域配套用房严重缺失;由于对未来使用的装饰材料缺乏认知,建筑各功能区的地坪高度均不到位;由于不了解园所具体的使用方式并对电力的使用系数认知偏差,大多数园所均电力不足,尤其厨房部分电力亏空很大;还有建设报审时的消防要求已不适用于当前的规范要求等。
从这些问题入手调整平面布局、重新铺设地坪、电力增容与重新分配、相应消防改造等,均成为设计与施工展开的必须项。经统计,有超过1/3的装修预算与施工时间都花在了解决这些问题上。
调研后发现,发展商在庞大的开发规模中面对幼儿园这样一个小点的需求是不了解的,而设计院的设计过程与审核过程也仅仅以设计规范为依据,对使用需求仅停留在规范制定时期的认知深度。此外,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并没有运营团队的参与,这使得交付的园所与当前实际使用需求有很大偏差。
在经历了数百所配套园的环境设计后,得出以下经验:总结实际运营需求并数据化,应尽早展开与发展商、设计院的深入沟通,参与设计全过程并跟进需求落地。在不增加发展商成本的前提下使其能够交付一个适用的园所,从而减少运营方的成本投入与装修周期。
这样的工作方式受到了发展商、设计院与运营方的高度评价,团队介入项目工作的时间点越来越靠近开发前端,甚至从住宅区域的规划就开始介入。
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团队几乎服务了国内所有大型开发商,并为运营幼儿园的教育集团节省了大量的成本与时间。
非配套园所指的是将其他属性的建筑改造成为幼儿园。设计从调研开始,要注意建筑的属性是否允许经营幼儿园,如工业建筑如果没有变更用地性质是不能经营幼儿园的,即使工业厂房已经更改为办公园区有些地区,也是不被允许。
非配套园所前期的项目评估非常重要,大致要评估以下方面:第1,建筑结构等级是否满足幼儿园抗震等级的需要,提高建筑抗震等级会涉及建筑的整体加固,投入巨资。第2,建筑的结构形式是否能够获得较大的空间使用效率;是否有足够的独立疏散楼梯。第3,建筑的开窗形式是否能够满足采光时间与采光进深的要求。第4,建筑电力容量是否满足运营的需求,如不足,应确定增容的大致成本。第5,建筑是否有完整的消防系统,如不具备是否有改造的条件,如消防带压水。重新建立消防系统需要较大的投入。第6,建筑内是否有燃气管道,如有供应量是否满足厨房需求,如没有需考虑引入与开通成本。第7,北方需要评估采暖的解决方案与对应的使用成本。第8,阳光场地的面积是否与可开设的班级规模相适应。
以上为幼儿园设计与运营的必须项,条件越完善投入的成本越低,反之不具备的条件只有投入资金完善,如投入成本亦不能解决则要考虑放弃。
园所的逐渐使用将伴随装修材料老化和运营的新需求产生,老园装修翻新产生新污染成为家长担心的问题。而且由于大多数园所是不间断运营,不具备完整的施工期。因此翻新可能会引起家长的误解。
随着服务于园所产生的翻新需求,总结出以下经验作为工作指导方针:第1,对于环保的重视怎么做都不为过。要选择最环保的材料,且材料的拆包装与气味释放环节要在场外提前完成。第2,需要油漆与胶合的木制作部分需在工厂提前完成,并进行充分的释放,如木门、木作造型、家具等。第3,利用周末与假期碎片化时间施工,但每个时段要完成相对独立完整的一小部分,如周末两天完成一条走廊的木门更换等,以尽量不对园所运营产生影响。第4,现场使用无粉尘的施工工艺与水性涂料,如墙面乳胶漆的翻新:基层直接贴海吉布处理,无打磨环节,干透后直接涂刷乳胶漆,避免粉尘的产生。第5,对于弹性地材,如原地面平整牢固可直接黏贴,其他施工尽量采用干操作。第6,如有局部的改扩建一律严密封闭施工段,采用备用动线进出,与运营时段差异化时间段施工。
考虑以上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老园翻新的设计,就能做到心中有数,运营中老园的翻新也不再成为难题。
随着家长对学前教育期望值的持续提高,也伴随着经济发展及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国际园的需求渐渐浮出水面。一些海外归来的家庭作为先锋群体带来更开放的教育理念,同时富裕的高知阶层也迅速跟进,富于启发、探索与互动的教育理念带来教育行为方式的调整。
为了国际园的设计,团队与客户一同进行了世界范围的广泛考察与探讨,形成共同的认知。大范围考察美国的特色园所,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杜威实验学校的两个班级中间的共用房间理念中,学习如何在教学中打破心灵的束缚;参加美国幼教年会,在号称幼教界哈弗的美国埃里克森学前教育学院去学习如何做一个观察者与鼓励者,鼓励孩子去探索问题答案的多种可能性。
在欧洲考察德国、荷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与英国的园所,学习不同文化中的教育精髓。去柏林交流如何解决合并与移民带来的多种族、多文化对管理带来的影响;参加纽伦堡玩具展,为孩子选择各种益智玩教具,与荷兰的安全防护厂商展开合作来提高园所的安全防护标准;考察各地儿童博物馆从中获得启发。在亚洲我们深度考察了新加坡环球教育的每一个园所;考察了日本的藤幼儿园并与设计师、园长进行了深入交流;考察京都教育大学的每一个园所并与校长、园长进行了深入探讨。
经全球范围的实地调查,各个国家的幼儿园都延续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建筑的使用习惯,如日本的幼儿园延续的是传统建筑的使用习惯,推拉门、过渡平台空间、自然环境或干山水[7];德国的多民族地区允许自备食物以及自由的来离园时间等。
我国是一个由多民族组成、有着复杂地方文化的国家,民族不一样、生活习惯不一样、饮食与起居、人口密度不一样、教育理念也不一样,得沿着客户的需求来为儿童做设计[8]。
建筑室内外形式上使用符合当代审美与造价承受力的手法进行营造,不盲目模仿欧美;材料上大胆引入主流西方教育建筑所使用的材料,如吸音石膏板、亚麻油地面材料、各种门的安全防护材料、反射型灯具、环保运动地胶等。随着使用规模的扩大,欧美许多著名品牌厂家在国内设置了工厂并且专门开发了适合国内造价标准的环保产品。
国际园的设计逐渐从形式走向内涵,注重品质、减少过渡装饰、注重组合使用与灵活布局。从本土走向国际是一个逐渐提高审美能力、提供启发性的环境并尊重传统与习惯、逐渐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北京棒宝贝国际幼儿园(如图2)。
图2 北京棒宝贝国际幼儿园(来源:作者自绘)
随着行业的发展,逐渐有国外的设计师进入国内市场,也有国外的幼儿园品牌进入国内经营。一位新加坡的客户使用了团队品牌的标准化设计手法,但是对比后发现在国内开设的园所形象与新加坡不一样。于是团队来到新加坡展开了详细考察。
园所的每一个设计手法,最初确实是复制的新加坡的园所,但是空间布局的逻辑是截然不同的。每个班级面积很小,只用作休息与一两个教学项目,其余空间均汇集在一起进行集中设计、有序分割与穿插,无论运动还是游戏甚至用餐都在这一个大空间内。
在对政府的行业管理方法进行了深入了解之后,团队了解了此种布局的逻辑。招生规模由总面积减除非教育面积(门厅、办公、厨房、库房等)后除以人均面积要求而定,加上热带气候造成的室外活动时间有限,室内亦要解决运动问题。因此让出班级规模进行整合设计成为了园所空间的特色。而国内的行业管理是以班级数量定招生规模,每个班级的面积又有具体要求(包括睡眠、活动、盥洗室、衣帽间等),因此造成大量的面积被分配给了相对封闭的班级空间,剩余的空间主要为交通属性。所以即使具体设计手法一样,整体空间的呈现也是截然不同的。
在品牌新园的设计中,团队首先在关键的空间转折点设置了开放区域,加上视觉穿插手法的应用,尽量扩大了公共空间的尺度感并赋予其功能。其次调整了设计手法,使其做到神似而不是形似,如此才能做到一个国际品牌形象的本土落地。
幼儿园的设计成长实际上是与企业、客户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团队认知的共同成长。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随着行业管理的变迁、教育理念的更新、运营管理方法的动态调整,幼儿园的设计也需要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学前教育的需求[9]。本文依托作者团队15 年来近500 所幼儿园的设计实践,探讨了幼儿园环境设计随着运营需求的变化而带来的不断更新与发展。希望通过具体分析和实践落地,能够在儿童的内心构建一个美丽、舒适、健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