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可持续理念的江南园林遗产发展策略体系研究

2024-03-18 10:43张青萍唐逸洲董芊里
园林 2024年2期
关键词:遗产江南活化

张青萍 唐逸洲 王 元 董芊里,2

(1.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南京 210037;2.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江苏省文化和旅游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37)

近年来,随着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世界文化遗产持续赋能,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工作也正在逐步展开。基于此,首先对传统保护与活化理论进行的背景进行探究,对于现状理念的局限性展开剖析,并进一步梳理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支持。其次,以拙政园为主的苏州园林遗产与伦敦城市遗产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体遗产与城市整体遗产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视角展开,深入挖掘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遗产可持续发展手段与策略,并进一步在现有可持续理念框架下进行二级划分,总结成为“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为园林遗产的进一步保护与活化提供不同切入视角与可行性建议举措。

遗产保护;江南私家园林;可持续发展;遗产实践

随着城巿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发展需求,一方面,遗产保护所涉及的领域逐步拓宽,在经济、环境、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对遗产的长期性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传统模式下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推动着其从单一的物质保护层面向着更广泛的可持续发展领域拓展[1]。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保护不能仅仅局限于单体遗产或构成要素,而更应将活化应用、区域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等纳入其中,从城市的视角出发,对现有保护方案进行系统性整合与优化,推动园林遗产多主体、多领域、多层次的系统性可持续发展,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的保护与活化。本文从传统保护与活化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角度出发,结合拙政园、网师园、邱园、海事格林尼治等国内外城市遗产可持续发展实践案例,探讨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江南园林遗产中的应用策略。

1 传统园林遗产发展理念

1.1 传统园林保护理念

自1982年《佛罗伦萨宪章》中提出历史园林保护的主题以来,园林遗产在保护方面的探索与研究便从未停止[2]。随着《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的制定实施,针对江南古典园林遗产重建修复与价值研究等工作不断深入,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遗产保护理论[3]。中国江南园林遗产的保护对象多为静态园林本体及其组成的物质要素,内容具体可以分为保护、修复与监测预警三个方面,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多为抢救性修复,以各地园林与绿化管理机构参与为主,公众参与情况不多[4]。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让江南园林遗产保护领域研究朝着更加体系性与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成为重要课题[5]。然而传统的江南园林保护理念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保护工作体系性缺乏与保护、修缮方法失当等方面。园林遗产构成要素存在的复杂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针对园林的保护、修复与监测工作中的割裂问题,不同工作间缺乏交流与沟通[4]。同时,在现有园林紧急抢修的过程中,缺少对特定遗产的特色性保护措施与对遗产所处具体环境与意境的重视,引起了对诸如留园“小蓬莱”石刻[7]与“古木交柯”[8]等遗产要素修复后原真性的质疑。

1.2 传统园林活化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盘活用好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提出“促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指导意见,都标志着对系统性、创新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新模式的积极探索与研究已经全面展开[3]。国内江南园林遗产活化的实践很大程度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密切相关,在活化方式上以旅游业与周边产业为主,包括特色旅游空间开发、博物馆化利用、虚拟现实与多场景体验项目打造(如网师园夜游活动)等形式,对遗产的活化侧重于针对江南园林遗产本体的自上而下式开发与利用[6]。总体来看,传统江南园林遗产活化的理念处于发展起步状态,局限性主要体现在活化对象范围窄、忽视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社群参与性不足与建设中传统功能的改造失当等方面,遗产活化的实践仍然局限在静态遗产单体层面,出现的盲目调整原有布局形态和旅客对于园林活化产品质量反馈褒贬不一等现象都体现了活化工作仍需要进一步改进。

2 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发展

自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体系开始逐步成型,在公平性、持续性与发展性等角度提出了对未来发展模式与方向的展望[9];1992年发表的《21世纪议程》首次将经济、社会因素与环境因素吸纳进入可持续发展范畴。至此,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系不断丰富并开始逐步与遗产保护对接(图1),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布达佩斯宣言》以宣言文件的方式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遗产保护,并于2015年《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首次将“保护和捍卫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将文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推动力”纳入国际发展议程,以17个发展目标(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的模式为遗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施方法策略。同一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可持续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可持续视角[10]。2018《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从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提出更加具体的方案(表1),成为遗产可持续保护的指导性工具书[11]。在2021《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中,联合国进一步以可持续城市发展、全球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等为背景,总结保护实践经验,形成对于现有SDGs的补充与扩展。

图1 可持续理念发展过程Fig.1 Sustainable concept development process

表1 可持续发展理念文件与内容Tab.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cept document and content

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完善与发展,遗产可持续发展理念在社会、经济、环境、技术、管理与教育等多个层面为遗产保护与活化理念注入活力。而江南园林遗产作为世界遗产的一部分,也应主动探索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点状”保护、抢救性保护的理念,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形成一套活态、动态、发展态的理论体系,为江南园林遗产的高质量、高效率、高层次保护与活化寻找道路。

3 国内外遗产可持续发展实践研究

基于上述可持续理论框架,研究进一步对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和伦敦邱园、皇家植物园为代表的伦敦城市遗产实践方案进行对比与总结,从“小范围个体遗产—城市整体性遗产”两个互为补充的不同视角展开,深入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角度探寻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

3.1 江南园林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以拙政园等苏州园林遗产为例

3.1.1 经济层面

一直以来,以拙政园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以可持续性低的门票经济为主,历年的数据占比都在90%以上(2022年经济总收入6 250.69万元,门票收入5 720.68万元),结构整体依赖性较强。此种情况之下,拙政园管理处在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园林品牌、拓展消费内容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尝试,如“卷轴盖章”体验活动与“私享拙政园”定制活动,创造了年轻趣味化的新消费模式。在品牌打造上则开创了以“拙政问雅”主品牌IP,开发了见山楼数字藏品、花窗书签等文创产品与精品民宿等旅游产品,丰富园林周边产品的种类。园林与经济产业的合作趋于丰富但仍大有探索空间,需要进一步将产品与深层园林文化、体验活动接轨,扩大遗产与不同创意产业的接触面。

3.1.2 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的遗产保护上,主要以不同社会主体参与的园林实践活动为主。其中,政府扮演的多为出台政策性文件与推动管理的角色,如苏州市政府最新修订的《苏州园林分类管理办法》,为遗产的分级管理与保护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相比之下,社区公众的参与方式以活动观赏为主,包括荷花节、“寻山归园”赏石活动、“夜绘拙政,问雅吴门”艺术活动等,总体活动种类较为丰富但均侧重展示性,缺乏社区与公众直接参与决策、同遗产互动交流的机会;匠人的参与上,拙政园设立了两个盆景、一个花卉技能工作室,积极组织插花年度专项技能培训[12],积极促进匠人与园林工作的交流沟通,夯实了文化遗产保护和人才储备的基础,但涉及造园要素较为单一,对于其他要素技艺的传承性考虑不足。

3.1.3 文化层面

拙政园在文化的保护与活化工作主要体现在教育、宣传与展示三个方面。宣传工作多以央视、看苏州App等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与纪录片的形式展开。教育项目的打造则更加注重参与性,无论是拙政园的“拙政问雅·夜苏博”教育项目(图2),还是网师园建筑研学社、耦园微景观制作研学活动,都向着深度挖掘园林与文化可持续性传承的方向发展,逐渐将园林文化教育的创造性与专业性放在主体地位上。此外,苏州园林在多元化展示方面也做出了显著成就,如拙政园开发的VR体验项目与“拙政问雅”夜游项目,利用无缝拼接技术和画面校对技术实现新媒体对于园林体验的创造性革新。

3.1.4 环境层面

园林本体保护一直是江南园林环境保护中的重中之重,保护与修缮方面,2022年初,拙政园闭园期开展驳岸、铺地、云墙专项修复,并对芙蓉榭、倒影楼等园林建筑修缮保养项目进行招标(图3);工作成果显著,但在管理方面却对于区域城市尺度的考虑相对较少,其工作集中于对于街巷环境与社区环境的微调,其中网师园周边9个老小区改造与苏州市拙政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2035年)主要代表,但总体尺度与辐射范围仍较小,在城市整体尺度的可持续性不足。

图3 拙政园专项修缮:苏州市拙政园管理处Fig.3 Special repair of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Suzhou Humble Administrator's Garden Management Office

苏州园林遗产的实践内容最终可以总结为表2的内容,包含4个涉及层面与产业结构、参与主体、教育宣传、区域发展等10个具体策略内容,对于后续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与参考意义。

表2 园林遗产可持续策略总结Tab.2 Summary of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landscape heritage

3.2 西方城市遗产可持续发展实践——以伦敦城市遗产为例

3.2.1 经济层面

放眼整个英国,城市遗产与创意经济的结合十分紧密,从产业模式与消费模式来看,无论是柴郡采石场与电影产业的结合、埃克塞特大教堂与AR产业的结合,还是巨石阵与音乐产业的结合都极大地拓宽了遗产的产业模式[13],以此为基础开发的伦敦塔制作的逃生互动游戏、“罗马之钥”(Keys of Rome exhibition)虚拟修复遗产展览等沉浸体验消费模式(图4)也邀请公众更深度地与遗产对话,激发了遗产经济的活力,促进其向着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14]。此外,由伦敦政府出台的伦敦计划(The London Plan)2021中提出了夜间经济的思想(图5),在充分保护与利用遗产空间,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发展和就业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15]。而众筹经济也随着城市空间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被知名度低、受损程度较高的遗产所采用,使用众筹不仅能够筹集大量资金,还保证了可持续性管理的多元参与模式。

图4 虚拟遗产修复展览Fig.4 Virtual heritage restoration exhibition

图5 夜间经济模式Fig.5 Night economy mode: developing a night time strategy

3.2.2 社会层面

作为伦敦遗产的指导性政策,《伦敦计划》中强调对遗产价值、遗产区域的建设、潜在持续性影响等进行评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对每一个遗产单独制定管理计划。就社会政策与群体两个方面来说,在城市遗产施工可持续政策角度,强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避免内部过热引起的热岛效应,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与周边资源等,确保了施工过程与材料的可持续性。其《补充规划指引》则提供了对遗产及其缓冲区的进一步指引,包括规范新建建筑材料、体量、规模和布局与强调遗产周边社区的促进作用,对城市遗产整体视觉廊道的保护[16]等等。在参与主体方面,《伦敦计划》强调了由政府、遗产专家、当地社区、福利协会共同参与、共同制作遗产认知文件,每个伦敦的遗产还设有遗产指导小组或咨询委员会,协调管理计划的制定与执行,确保了社区、企业等利益团体的密切参与[15]。

3.2.3 文化层面

在文化层面的工作中,主要集中文化保护、展示与传承三方面,并强调与专业机构合作,以邱园为例,其科学合作伙伴关系包括植物学研究所、植物园、博物馆和植物标本馆等,大约60%的邱园员工是专业植物科学家以及植物园艺师,园内还专门设立科学学院、科研机构与研究设施等,遗产实践在输出专业知识、参与联合国公约协定等方面都起到了推动作用。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邱园打造了展示和苗圃温室专家证书培训项目,允许参与者在邱园温室内全职工作,接受病虫害、植物保护的专业性培训,并提供相应的薪水(图6),这成为社区与公众参与的创新模式[17]。另一方面,针对科普传播性的文化教育更强调体验模式的构建,引导更主动的参与而非被动参观,克利夫顿悬索桥推出的声音漫游(Sound Walk)项目(图7)、城市寻宝项目都通过引入数字叙事的概念,改变传统遗产参与模式,进一步加深公众对文化遗产的理解[18]。

图6 邱园专业性培训项目Fig.6 Kew professional training project

图7 伦敦城市遗产声音漫游地图Fig.7 London city heritage sound roaming map

3.2.4 环境层面

大伦敦历史环境记录(GLHER)是对于伦敦历史遗产环境的综合动态整合,其内容有超过196 000个条目,包括遗产地情况记录、遗产的评估与保护计划等[15],伦敦政府还为邱园、皇家植物园、海事格林尼治几个重点遗产保护地设立了缓冲区域(图8),在更大的城市空间层面优化遗产周边路线组织,交通状况,改善到访体验、优化视线通廊、加强遗产夜间管理与季节管理,在区域环境的层面上为遗址提供了额外的保护(图9)。本体保护上,充分利用管理与监测技术,如米兰大教堂监测利用红外温度、湿度传感器与热线风速计(空气速度)等,用于指导改善遗产保护环境与游客体验[19-20]。在气候环境保护上推行气候环境友好施工模式,为遗产区域选用低碳能源,强化遗产对于极端气候的应对。

图8 海事格林尼治缓冲区范围Fig.8 Maritime Greenwich buffer zone range

图9 伦敦城市遗产规划与建筑限高图Fig.9 London city heritage planning and building height limit map

综上所述,伦敦城市遗产的主要实践策略内容可被大致归纳为表3的4个涉及层面与16个具体策略内容,为后续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具体的实践案例支撑。

表3 伦敦城市遗产可持续策略总结Tab.3 Summary of sustainable strategies for urban heritage in London

4 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

4.1 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模式框架

通常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集中于社会、环境、经济三个主要领域,然而随着物质与非物质双遗产纳入可持续发展中,文化作为第4个领域被列入可持续遗产发展体系之中[21]。通过对于遗产可持续发展概念与特点的总结,研究将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目标体系归纳为“四点、两环、两线”的结构(图10)。“四点”即环境、经济、文化与社会4大领域,是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要目标层与底层构架。“两环”为4大核心领域的内圈结构环和其衍生领域延伸形成的发展环,其中社会层面结合社会学理论被划分成为社会制度、社会群体与社会活动三个模块;经济层面由经济活动中的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两部分组成;文化层面由文化保护、文化展示与文化传承三方面组成。而环境依据构成分为区域环境、本体环境与气候环境。在两环之外,可持续发展理念策略在目标体系的框架下进一步延展。在可持续理念的指导之下,整个体系处于一种活态的、不断变革发展状态,最终形成内外两个无限趋近于环形的结构圈层。“两线”串联起了整个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空间与时间两个方向的过程,从传统的资源单要素整合性保护,逐渐向发展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过渡,在传统的古典园林遗产本体保护的基础上进一步纳入活态的、非物质的要素,以更宏观的城市与区域视角优化遗产工作模式与方案并展开评估,推动江南园林遗产与城市更新、多技术方法和多学科保护多方面合作共促,赋予遗产可持续的生命力。

图10 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目标体系Fig.1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 system for garden heritage

4.2 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

通过对于可持续发展实践情况的梳理,研究发现,中外实践的着力点集中于参与主体、管理、教育、科技等层面,对应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气候管理、数字化技术与遗产体验等方面。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另一个方面的支撑力量,将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可持续发展策略最终塑造成为“目标体系—具体策略—支撑体系”的模式(图11),从两个方面不断扩展与完善可持续性保护与活化策略、在实践项目中不断优化整体理论结构,从而达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指导性作用。

图11 园林遗产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Fig.11 Strategy system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arden heritage

4.2.1 管理:以点及面

公约操作指南中指出,要支持对更大范围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管理,包括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混合遗产,以及其缓冲区及更广泛的周边区域[22]。因此,对于江南园林遗产的保护应从传统的本体遗产保护层面进一步扩大,将遗产保护纳入城市发展,在保护管理过程中,推动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和经费保障[23-24],采取整体性、综合性的规划管理方式指导园林遗产向着长期、预防性的方向发展[25],并对发展质量进行评估,对园林衍生产业进行合理化管理,打造依托园林遗产的循环经济与创造经济体系。

4.2.2 参与主体:多元共促

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管理好“人”,江南园林的可持续性发展应不仅局限于政府与官方机构组织的参与,而更需要呈现出多元化、共参与的动态格局[26]。丰富的主体参与保证了园林遗产周边社区翻新、园林内部活动举办,遗产外部环境建设、内部保护修复工作等保护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与落地性,有利于园林遗产空间本身与城市发展的更好对接,保护改善遗产所在社区环境[27]。同时,建立“遗产—社群”利益共同体、成立园林周边社区组织、社区园林文化研讨会、社区工坊[28]等促进造园艺术的交流,提升社区深度参与可持续性决策能力。

4.2.3 技术:合作革新

技术层面的江南园林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策略涉及保护技术、活化技术与主体参与技术等方面。在实现园林遗产保护体系与管理体系搭建的同时,在传统的保护方法中引入新技术,辅助园林信息资料库的建立、园林信息采集与宣传展示等工作,对园林历代修复信息、现状信息、三维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保存。江南古典园林遗产活化层面,结合遗产所处环境、各构成要素以及结构功能,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媒体传播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新兴技术模式实现园林空间功能的深度挖掘与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在社区参与遗产可持续的保护过程中,积极利用在线社区技术、社区协同数字化技术等为可持续发展多主体参与提供支撑[29]。

4.2.4 教育:传承发展

教育应更侧重于多领域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将非遗传承技艺、遗产管理技术、数字化遗产协同技术等纳入教育体系[30],保证遗产管理优质人才输出。与园林联合开办遗产非遗教育、高质量研学活动,举办遗产学术交流会,推进遗产的传播与传承性教育,助力增强遗产的文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内生动力,培养社会公众园林遗产保护责任意识与专业能力,推动可持续性遗产保护社会性能力的提升。

5 结语

对于江南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活化质量的提升,应从传统的单体、短期的工作模式中摆脱出来,以更加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眼光站在城市发展、产业优化与气候保护层面上,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4大领域出发[21],借用科技手段与管理手段,丰富工作参与主体、推动普遍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实现遗产的长久传承与持续创新[30],为遗产的发展增加动能与活力。当然,江南园林遗产保护与活化可持续发展策略体系也应是一个动态发展的体系,随着保护工作的推进对整体的策略体系进行合理的调整与优化,从而达到对于园林遗产保护的实质性指导与建议作用,这也正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注:图2源自https://rmh.pdnews.cn/Pc/ArtInfoApi/article?id=37960016;图3源自https://ylj.suzhou.gov.cn/szsylj/gzdt3/202204/e7dfd09ff120491cb1e146520a716016.shtml与https://czju.suzhou.gov.cn/zfcg/html/project/fdf0 e71cfb7d4e6c839a0f329dff8c28.shtml;图4源自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728211713962588&set=pb.100068794841914.-2207520000;图5源自https://www.lakemacprint.com.au/design_reports.html;图6源自https://www.kew.org/science/training-and-education/placementsfor-phd-students/;图7源自https://www.ellenreidsoundwalk.com/;图8 源自https://www.greenwichworldheritage.org/maritime-greenwich/map/zh,其余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遗产江南活化
无Sn-Pd活化法制备PANI/Cu导电织物
生姜对亚硝胺合成及体内代谢活化的抑制作用
遗产怎么分
小学生活化写作教学思考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千万遗产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