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
热闹的年节过去了,寒冬的冷意也在慢慢消退。春意萌发的时刻,也是美食“上新”的时刻。 “尝鲜无不道春笋”,在春日尝鲜的餐桌上,可以不吃别的,但一定要尝一尝伴随着第一声春雷破土而出的春笋,这样,新一年的春天才不算虚度。
竹笋自古以来就被当作菜中珍品、鲜味第一,备受文人墨客追捧,诗词歌赋中也不乏对其的描述。唐朝诗人白居易写有多首咏笋诗,其《食笋》一诗也是唐代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食笋主题诗:剥开紫色的竹皮,里面有新玉一样的竹笋,每日吃竹笋,很久都不想吃肉。从山林到餐桌,竹笋要经过运输、损耗,其产量又受季节的限制,在京城的白居易常常吃不痛快。吃笋一定要抓住时节尽情地吃,不然待到南风一起,竹笋就会长成竹子啦!
“C位”美食
竹笋是从竹子根茎上发出的幼嫩发育芽,可作为蔬菜食用,冬天藏在泥土中的为冬笋,立春之后,破土而出的称为春笋。春笋的生长速度极快,一场春雨滋润后,春笋便以惊人的生长速度钻出地面。得益于立春后适宜的气候、土壤、水分环境等,春笋脆嫩鲜甜,有“食过春笋,才知春之味”的说法。
我国的食笋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诗经·大雅·韩奕》中记载,周宣王时期笋是韩侯祭祖所用的食材之一,并描绘了韩侯祭祖的华丽场面,以彰显韩侯身份的尊贵;《尚书·禹贡》中记载产于荆州的竹笋与美竹是该地进贡的名产;鲜美的味道加上贡品的身份使得笋的经济价值不断上升,《笋谱》直陈“笋利利人,厥富可侪等王侯也”,笋的经济效益可见一斑,富可比王侯,这进一步证明了笋在当时的珍贵程度。
相较于先秦两汉时期的“高高在上”,魏晋南北朝之后的笋开始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了立春后的“C位”美食。不仅如此,笋还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题材,西晋潘岳《闲居赋》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都记载了笋的烹调方法,笋荣登大众百科食谱,吃法也丰富了起来,蒸、煮、炒、炖皆宜。
身兼多职
春来百味鲜。笋能在众多的食蔬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根源在于其味道鲜美。据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介绍,清代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在江南尤爱食笋,他曾在八天时间里吃过春笋爆炒鸡、腌菜炒燕笋、青笋酱汁肉、青笋葱椒丸子,等等。
食筍还是文人雅趣的一种体现。竹自古是我国文人雅士的精神象征,文人墨客写竹、画竹、种竹、刻竹蔚然成风,竹笋作为竹子的幼芽,也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在文人墨客的笔下,竹和笋成了人禀赋的写照,经文辞雕琢,春笋在食客心中变得神圣:食之,既美味,又风雅,既惊艳了舌尖,又涤荡了灵魂。饮食文化意义的突出也使得笋成为饮食诗中的常客,人们通过食笋时的味觉体验来表达思想情感,赋予了笋众多优良品质,进一步丰富了笋的精神内涵。
除此之外,笋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笋的食养与疗疾功能作了归纳总结:“诸竹笋,气味甘,微寒,无毒。主治消渴,利水道,益气,可久食。”
轰隆隆—轰隆隆—你听到春雷声了吗?这是春笋即将登场的信号,还等什么呢?快准备大吃一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