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体会与思考

2024-03-18 11:37谢熙瑶
传播力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采访报道电视记者新闻线索

◎谢熙瑶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 杭州 310000)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受众可以在移动端第一时间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新闻资讯。事情都有两面性,这也导致媒体界往往把时效性放在了绝对首位,而对于时效性的“内卷”,让新闻变得越来越“快餐化”。然而,这种快餐式的新闻内容只是浮于表面,有时候看完一则新闻,连该事件的背景都无法了解清楚。我们要想挖掘新闻背后的故事,反映民生民情,从而推动社会发展,蹲点采访是重要的报道形式。记者只有真正沉下身子深入基层,通过蹲点采访的形式进行新闻报道,才能真正了解基层情况,了解百姓需求,创作出有深度、有温度的优质新闻作品。走基层是记者的必修课,但如何真正沉到现场,挖掘到鲜活的新闻素材,记录下真情实感,需要记者有丰富的采访工作经验,有耐心、有韧劲、有方法。

一、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意义

(一)回归新闻本质,践行为民发声

身为一名记者,要做到脚下有泥、心中有光。通过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有机会沉下身子深入一线,才能写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才能带领受众去触摸时代的脉搏,感知新闻事件的锐度和深度。

一篇优秀的新闻报道,必然是贴近民生,能够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和群众呼声的。而记者要做的工作,就是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以专业性和敏感性来还原新闻事件的本质,挖掘事件背后所隐含的问题和矛盾[1]。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贴近百姓的心,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新闻真相,用丰富鲜活的新闻素材给报道添加血肉和灵魂。蹲点采访的形式能够实现记者与人民群众心灵的交汇,用百姓的语言讲述百姓最关切的问题,表达最真实的诉求。

(二)拓展新闻来源,丰富报道形式

当前网络的飞速发展给电视记者的新闻撰稿工作提供了很多便利,但也同时造成了新闻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的问题。所有的媒体都能够通过网络新闻线索进行内容生产,同源性造成了新闻异质性的消解。而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所获取的新闻内容,能够有效拓展新闻来源,制作出独一无二的新闻报道,借助差异化的方式增加新闻节目的看点。

记者通过网络、条线部门获取的新闻线索,通常只是一段文字、一张图片或者一小段视频,内容有限,因此在报道形式上很难有所突破。而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形式各异、信息充足的新闻素材,在采访和调查过程中也能够不断拓宽新闻思路,探索出创新的新闻报道形式,以更加生动贴合的方式进行内容呈现,从而给受众耳目一新的独特体验。

二、电视记者蹲点采访报道要注意的事项

电视记者在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时,一定要注意采访的方式,绝大多数的线索和细节都是通过采访获取的。正确的蹲点采访方式不仅能帮助记者更加圆满地完成任务,而且还能够获取更多的新闻信息,实现新闻质量的稳步提高。

(一)以敏锐的嗅觉观察发现细节

首先,电视记者必须拥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具备敏锐的嗅觉。在传媒生态不断变化的当下,新闻记者面对着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受众对于新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记者必须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采写经验,迅速地判断新闻线索的挖掘价值,合理规划蹲点采访的工作安排。

其次,在很多情况下,记者在走基层的过程中所获取的新闻线索往往都是一些民生小事,甚至不乏一些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纠纷和摩擦。但有时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背后却蕴藏着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只有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和良好的判断能力,才能迅速地把握新闻背后的价值,做出精彩的报道[2]。

此外,记者在蹲点采访的时候,还有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情况,只有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迅捷的应变能力,才能在处理突发事件时做到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才能在混乱中迅速找到事件的核心,获取珍贵的一手信息。

(二)营造和谐的采访环境

为了提升采访工作的效果,记者应当注意营造一个和谐的采访环境。首先是外部环境的稳定,在走基层过程中,记者经常会碰到相对混乱、嘈杂的采访环境,而外部环境对受访者的思路和表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导致采访过程不顺畅。因此,记者要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安静、稳定的采访环境,让受访者能够思路清晰地进行表达,不会被其他因素所干扰,从而保证采访内容的真实性。

其次是受访者情绪的平和。对于部分受访者,尤其是事件当事人而言,当处于较为激动的情绪中时,他们所叙述的内容很有可能会在情绪的支配下出现不理性的表达,导致信息的失真失实。因此,记者要给受访者足够的时间来平复心情、整理思路。记者可以忠实地记录受访者的情绪,但需要注意分寸的拿捏,避免过度的情绪宣泄影响新闻的客观性。

最后是双方对话的流畅。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和回应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受访者的心理造成波动,如果记者在采访环节适当地给予受访者一些回应,表示自己正在认真地聆听,那么受访者的配合程度会明显提高。

(三) 提问要有清晰的逻辑

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时,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了采访的效果。记者的提问需要注意两个层面。一是语言。一般来说,普通受众在接受采访时往往会比较紧张,且有相当一部分受众的文化程度、表达能力都有限。因此,记者在进行采访提问时,要注意提问的方式,尽可能地采用简洁精炼、平实亲和的语言,保证问题明确精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词语,确保受访者能够准确地理解问题,提升采访工作的效率[3]。二是逻辑。记者在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逻辑性,根据问题的层次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尤其是针对首次接触的受访者,要逐步打开受访者的心扉,引导他们更加清晰、具体地回答问题。

(四)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

电视记者要贴近群众,始终站在群众的立场和角度,争取与群众心连心。在采访过程中也同样如此,必须要做到人性化采访,给予受访者足够的尊重,这样才能营造平等的沟通氛围。良好的沟通氛围能够尽可能地提升受访者的信赖程度,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

记者首先要明确自己的定位。在走基层过程中,记者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第四权力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记者在进行采访时,不能随意地对新闻事件、对受访者进行道德和逻辑评判,而是要与受访者平等地沟通交流,对信息客观准确地进行记录。

其次,记者要尊重受访者,避免采访中打断说话、走神等不礼貌行为。记者的素质不仅关系到采访工作能否顺利进行,而且也关系到受访者对记者专业度的评价,是否愿意配合记者进行调查。

三、电视记者走基层蹲点采访报道的所思所想

(一)重视蹲点采访,发扬吃苦精神

当前有一部分记者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走基层蹲点采访的重要性,而是仅仅将其作为一项普通的工作任务来对待。对于新闻记者而言,深入基层、与群众对话是新闻采访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只有实地进行调查和采访,才能够深切体会到新闻的内核和本质,否则只会让新闻报道流于表面。

首先,记者在蹲点采访时,要牢固树立群众思维,不要将基层采访当作是工作和任务,而是将其作为一项生活体验,真正地融入生活、感受生活,用自己的真实感受来与受访者进行交流,拉近心与心的距离,从而创作出更加令人信服的新闻报道。其次,新闻记者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蹲点采访不同于其他类型的采访,不仅耗时更长,很多时候采访环境也比较恶劣。这时就需要记者敢于吃苦,愿意付出,不能因为外界因素干扰而影响了自己的判断,一定要静下心来感悟和体验[5]。当采访中遇到各种问题时,也要做到灵活变通、随机应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采访的质量。最后,记者要有责任意识,将坚持新闻原则当作使命,不能在采访中遇到敏感性问题就一味地回避,应当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准确地反映群众的心声。

(二)加强情感融入,注重细节刻画

要做好基层新闻报道,记者就必须真正地融入基层百姓之中。只有在采访过程中受到百姓的信任和喜爱,才能让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加具有真实感。电视记者要首先做好角色的转换工作,使自己的立场和视角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

通过网络获取新闻线索与实地采访获取新闻线索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情感的投入。通过网络获取速度很快,但往往不是一手资料,记者并没有全情投入去调查、分析、走访,因此很难在报道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所写出来的新闻也自然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记者在走基层蹲点采访的过程中,获取的所有新闻资料都来自于自身的真切体会,而受访者也是直白地吐露了心声。经过这些流程所生成的新闻作品充分融入了记者的情感体会,真实地反映了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具有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引发受众的共鸣。

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注意细节的刻画。很多记者过于关注宏大叙事,却忽略了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新闻细节,导致新闻报道缺乏立体感和灵气[6]。很多细节中包含了极为珍贵的价值,只有深入蹲点、细致采访,运用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去挖掘,才能让新闻报道更加有血有肉、打动人心。

(三)强化思考能力,开发新闻价值

通常走基层蹲点采访所获取的新闻内容有较强的独家性,在媒介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在报道过程中不需要融入自己的思想。好的新闻作品不仅需要真实的记录,更需要有深邃的价值,能够让受众在观看结束后仍然愿意去咀嚼和品味。当前有相当一部分记者在“记录”这个层面做得完整、翔实,但新闻报道的“价值”却存在明显的缺失。究其根源在于记者缺乏综合素养,很难将独立的新闻事件放在宏观的大局中进行思考,难以将新闻背后的价值充分挖掘出来[7]。

在记者的“四力”中,有一项是脑力,脑力代表的就是记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记者在进行蹲点采访时,要着眼于新闻的内涵,用自身完整的逻辑思维、政治素养和新闻能力来探究新闻背后深层次的根源,在报道时能够突出重点和主题,将新闻价值精准地传递给受众。同时,记者在进行报道时,需要充分保持思维的理性和客观,尤其是面对存在一定争议的社会热点话题,在报道时切忌预设立场,应当将自己的观点与社会主流观点有机地融合,让新闻事件正确反映时代的脉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帮助受众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思维逻辑。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当前受众对于快餐式、碎片化的新闻内容接受度更高,但过于简短的新闻形式很难完整呈现出其背后的价值寓意,因此记者在报道时,不能一味地迎合受众的需求,要尽可能帮助受众提升思辨能力和深度阅读能力。

(四)实现科技赋能,创新报道形式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传统媒体也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逐渐朝着全媒体运营模式转型。电视记者在进行蹲点采访报道时,也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技术的辅助,实现新闻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

通常记者在蹲点采访时,由于工作的自由度高,能够获取到十分丰富的新闻素材,如果只用于制作电视新闻节目,那么将有很多素材被白白浪费,新闻报道的覆盖面也仅仅局限在了电视端的受众。因此,记者应当积极运用新媒体理念,将蹲点采访时所获取的素材制作成为多样化的新闻内容进行网络传播[8]。例如,记者在进行乡村振兴这一主题的蹲点采访时,除了进行常规的电视新闻报道以外,还可以拍摄纪录片式的短视频新闻,在手机上进行简单的剪辑和后期制作,上传至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传播,还可以利用VR 技术拍摄制作沉浸式新闻,让受众多角度地观看到乡村振兴后的新面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记者不需要借助过多的专业拍摄设备,只需要用手机就能够完成拍摄、录制、编辑和后期等诸多工作,还能够随时与新媒体平台进行对接,将新闻内容快速地传播开来,提升新闻的时效性。

电视记者走基层的采访形式是接地气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新闻生产的形式也要传统保守,应当加强技术应用,创新新闻形式,争取让优秀的新闻报道影响更广泛的人群,提高新闻媒体的传播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电视记者蹲点采访报道是当前新闻行业的切实要求,也是创作出优秀新闻作品的必然路径。新闻的本质并不只是记录和讲述,也需要发现和调查。记者只有真正深入基层,深入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才能从中发现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只有通过调查和采访,才能挖掘出新闻事件背后的根源和价值。因此,记者要充分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努力承担媒体责任,才能做出好的新闻报道。

猜你喜欢
采访报道电视记者新闻线索
电视记者编辑的职业素养
提高新闻宣传采访报道质量对策措施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新闻线索
电视记者采访中的点面结合策略探析
论突发性事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技巧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信息意识在新闻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电视记者采访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保障新闻工作者依法采访报道——设立中国新闻工作者援助项目的背景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