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探究
——以淮安技师学院为例

2024-03-18 09:58郗烨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淮安弘扬工匠

郗烨

(江苏省淮安技师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职业院校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 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

1 职业院校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包含意识形态领域、上层建筑领域、儒法墨等诸子百家的优秀文化,在今天,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方面,文化是思想与精神动力之源,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美德与修为、智慧与信仰等正能量的挖掘和弘扬, 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实干精神,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发展,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2]。 正如 2022 年 4 月 27 日,习近平总书记致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的贺信中提到:“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 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3]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智慧, 今天人类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可以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处世观念对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 文化自信, 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美德与修为,增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有重要价值[4]。

1.1 增强职业学院学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

早在先秦时代, 古代哲人提出了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包括思维方式、德业担当、传承创新等。工匠身上不仅蕴藏着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 还有细致、专注、负责、严谨的工作态度,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作理念,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工匠精神产生于中华传统文化,在古代传统匠人们留下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出, 他们对每个物件都精心雕琢。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 它不仅是技术的传承, 也是一种“物以载道”的精神诉求和理想追求[5]。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包含三个方面内涵:追求技艺上的精雕细琢,追求品质的精益求精, 追求自己所热爱的职业由此延伸出的传承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力弘扬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职业精神,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6]。2019 年8 月, 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考察山丹培黎学校时的讲话中提到:“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2020 年 12 月 10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提到:“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气质与职业院校人才培育方案方面有很多相关性。 职业院校追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发掘学生在科学技术上的探索、 发现和改进方面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 这与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专注持恒、唯精唯一的精神气质是一致的[7]。 在今天,我国进入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征程中,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都离不开技能人才,也离不开工匠精神。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职业院校学生对工匠精神内涵的理解。 只有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把产品做得更精美、更好用、更优质,才能充分展示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小到每个工作环节;高质、高效创造,大到一个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创新[8]。

1.2 提升职业学院学生的美德与修为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有益于下一代的优秀道德遗产,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 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它以中国文化典籍为思想基础,是中华文化的思想精华,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且是人们的行动指南[9]。 今天在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格修养,提升他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自觉运用中华传统美德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抵制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对他们养成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 勤俭节约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以克勤克俭这种美德为例,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勤劳,二是节俭。 《左传》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 ”在职业院校弘扬勤奋、劳动的美德,使学生形成勤奋劳动、为理想而奋斗的态度。在物质财富相对丰富的今天,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来宣扬有节制的、朴素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深知衣食日用的艰辛,从而内化成戒奢从简的道德修养。学生只有具备这一美德,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才能不为物欲所羁绊。 除了习得勤俭节约这种传统美德外, 每个职业院校学生在迈向社会、走上人生的旅途中,都希望自己通过加强修养,成为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进而受人尊重。 《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后人将其归纳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即文质彬彬。在古代,它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君子品德的重要标志。 一个文质彬彬的人说话文雅、和气、热情、谦逊,给人以善良、坦诚、美好之感。 文质彬彬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和谐统一,它是一个人思想意识、道德修养、知识水平、身体素质的综合表现。 职业院校学生通过学习文质彬彬优秀传统美德, 在日常实践中培养自己文质彬彬的气质和风度,表里兼修,一言一行都讲究礼仪,有助于克服粗野、冷漠、骄横的俗气[10]。 通过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职业院校学生既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又有举止文雅、态度谦和的文明礼仪。在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将自己塑造成为道德修养与礼仪表现相统一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2 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由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内在需要, 职业院校也致力于寻找技能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点,在课程设置上,尤其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开发中,越来越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被发掘, 并被融入了公共课、选修课中。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本身知识储备欠缺,特别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知半解,缺乏系统性认识, 职业院校开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课程和选择的教材, 普遍有一定难度和深度,脱离职业院校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单纯依靠课堂讲解,缺乏活动体验,难以调动学生兴趣。 针对以上问题,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了职业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路径。

2.1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职业院校德育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密切相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同时在教材体系上,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以淮安为例,教育部门编辑出版的《文化淮安》一书展示了淮安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传播了淮安文化, 增强了学生对淮安的认同感和本土文化的信心。

2.2 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应用, 职业院校学生越来越关注虚拟的社交平台,他们往往通过短视频、抖音、微信公众号掌握最新信息,教师要根据新时代要求和学生特点,积极学习新媒体技术,利用微课、慕课、讨论组等多种不同的媒体平台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从而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2.3 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讲座

通过开展技能大师进校园讲座,分享工匠精神、技能成才、工作经验、世赛选手培养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和体悟到工匠精神的真谛。聆听逐梦故事,感悟工匠之心。 工匠大师追求卓越、爱岗敬业的崇高品格和敬业精神, 使同学们深受教育和鼓舞。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在淮安技师学院,技能大师们从自己最初当学徒工讲起,分享了如何“逆袭”为行业大师的成长之路,告诉学生们成功没有捷径,只有“诚心正意、术业专攻”,一步一个脚印地勤奋努力、开拓探索,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只要能在工作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 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样可以取得不平凡的成绩。 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劳动模范、工匠大师为榜样,学习他们始终如一的坚守,追求卓越的匠心,决心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认真钻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4 开展社团及校园公益性活动

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激发学生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活动培养仁爱之心,将孔子以及儒家提出的人生智慧“爱人者,人恒爱之”落实到行动中,从日常的事情上一点一滴地去做、去养成、去积累。首先,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团,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的业余生活更加充实。在浓浓氛围的熏陶下, 激发学生自觉参加弘扬传统文化的活动。 以淮安技师学院为例, 学校烹饪系面点(船点)老师为面塑社团的学生讲授了面塑历史与起源,提到面塑现存最早的古代面人,是出土于新疆吐蕃阿斯塔那地区的唐代永徽四年(653 年)的面制女俑头、男俑半身像和面猪。 到了唐末,捏面人已经成为民间节令很流行的习俗。 我国古代很多地方在民间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 “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这些面食一般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 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理解了这种传统制作工艺的起源, 然后动手制作面塑,经过和面、手捏,最后制作出小巧精致的作品,在这种既有创造性,又有个性化的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传递与传承。同时,学校也开设了话剧社团,将古代文学作品搬上舞台,学生在展示与表演的过程中, 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浓浓氛围的熏陶下,学生自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产生了兴趣。 其次,随着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未来社会需要人们承担更多公益性劳动。 除了社团活动,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生参加公益性活动,如交通岗宣传站岗的义工活动、 图书馆专门管理书籍的志愿者等,这些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助人为乐服务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文明礼貌、关爱他人的美德也有积极作用。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要求, 也是一切其他道德规范的根本。爱人,就是仁,是中华传统道德的精髓。这一传统美德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人打交道时,要常怀爱人之心、与人为善,发自肺腑、真心实意地去爱人。目前我国社会正逐渐走向老龄化,老年人成为大家关心的群体,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去敬老院、孤儿院进行公益性活动,通过活动培养仁爱之心,将孔子及儒家提出的人生智慧“爱人者,人恒爱之”落实到行动中,从日常的事情上一点一滴地去做、去养成、去积累。

2.5 活用历史遗存遗迹

历史遗存和遗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国源远流长的发展轨迹,彰显着众多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 同时也承载着教育的重要使命。通过带领学生去参观遗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 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优秀文化。通过这些真实的历史文物,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活力量。以淮安为例,淮安的历史遗迹主要有古人类遗迹、古城遗址。古人类遗迹以青莲岗文化遗址为代表。 青莲岗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遗物, 对于研究新石器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价值。 古城遗址以东阳城遗址和泗州城遗址为代表。 东阳城兴起于秦汉, 南北朝时期因战乱荒废。 古城遗址保存完好,发现大量秦汉遗物,城周围还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墓葬。泗州城始建于北周,因其水路交通枢纽地位而繁荣一时, 同时它也是佛教圣地之一。 到清康熙年间黄河南下夺淮, 泗州城被淹没,埋没于洪泽湖底。其遗址完整地保存了300 多年前古城的原貌,因而有“东方庞贝”之称,遗物众多,十分具有开发价值。 这些文化遗存遗迹展示了淮安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淮安技师学院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学中会组织学生参观当地这些文化遗存和遗迹, 增强学生对会淮安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对本土文化的信心。

2.6 发挥新媒体优势

新媒体是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媒体形式,如手机媒体、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微信、QQ、微博、贴吧等,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形式丰富、覆盖率高、精准触达、推广方便等优势。 作为职业院校,积极利用这些平台进行宣传,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里得到进一步传承。例如,建立校园网络社交平台,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交流。此外,短视频在学生群体中很受欢迎,其形式新颖、体验感强。 通过制作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短视频, 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水平和效率。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青年学生的精神面貌。文化是思想与精神动力之源,在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社会,对优秀传统文化中工匠精神、美德与修为、智慧与信仰等正能量的挖掘和弘扬,有利于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实干精神,带动技能人才队伍整体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开展职业院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研究, 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智慧, 今天我们人类所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之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和处世观念有助于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对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美德与修为,增进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淮安弘扬工匠
弘扬爱国精神
“天下第一笋”——淮安“天妃宫”蒲菜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梨园寻梦淮安缘
凝眸古城淮安
喜看淮安“空中走廊”
工匠神形
工匠赞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