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译介研究
——以曹文轩《青铜葵花》英译本为例

2024-03-18 09:58高慧敏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期
关键词:葵花大麦青铜

高慧敏

(安徽三联学院 文学部,安徽合肥 230601)

中国儿童文学产生于清末民初, 正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期, 与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相当程度的同源性和同一性[1]。 儿童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2]。 近年来,中国图书也开始走向国际图书市场,版权输出的多样性有所增加,但“走出去”大军更多集中在成年人文学领域,儿童文学作品屈指可数[3]。与国际儿童文学翻译出版研究相比,我国的同类研究不仅起步晚,而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相对滞后[4]。曹文轩作为知名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获得过中国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而《青铜葵花》这部作品的译者汪海岚,是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家,她把握住了这部小说的内在情感,并成功传达给了外国的小读者。翻译需求问题, 在某种程度上是决定翻译和传播活动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5]。曹文轩的作品带有鲜明的乡土特色,在翻译其作品的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留其特色,做到对原文的忠实,同时又充分关注到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需求与期待, 是一个值得译者们探究的问题。

1 变译理论与儿童文学

儿童是儿童文学的读者, 儿童文学必然要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和接受程度[6]。以儿童为中心的方法已成为儿童文学的公理[7]。译者应该减少不必要的叙述细节和小标题, 以适应儿童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

本文选择了黄忠廉的变译理论, 探究其对于儿童文学翻译指导的可行性。 变译这一概念是相对于全译而言的, 需要译者对翻译原文进行一定的改造和取舍,使译文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接受。 例如:孙毓修编译《大拇指》这本书时,综合运用了所有变译手段,产生了不同寻常的阅读效果[8]。 变译的核心在于“变通”,是为了满足特定条件下特殊读者的特殊需求而对原作灵活变动的行为[9]。变通是一种艺术,一种本领,关键在于审时度势,灵活掌握。 变译主要有7种手段:增、减、编、述、缩、并、改。 无论使用哪一种翻译手段,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目的语读者。

本文主要以前5 个变译手段为主,分析《青铜葵花》的译文翻译。

2 《青铜葵花》的译介策略

2.1 增

增是对原文的内容与信息的增加与扩充,有释、评、写三种主要方法[10]。

例1:那年的春天,一群白鹭受了惊动,从安静了无数个世纪的芦苇丛中呼啦啦飞起, 然后在芦荡的上空盘旋,直盘旋到大麦地的上空,嘎嘎鸣叫,仿佛在告诉大麦地人什么。

译文:That spring a group of egrets, startled from their nests,had taken flight with a great commotion.They had circled above the reeds,then flown over to Damaidi,croaking noisily as though keen to share the news of their misfortune. They didn't come back; their old home in the reed marsh was now full of people.

这一段白鹭飞离芦苇荡的描写, 为干校的人来到大麦地做了铺垫。 这些城里人在这片芦苇荡开荒种地,挖塘养鱼,让原本生活在这里的白鹭被迫离开它们的巢。 此处译者将“仿佛在告诉大麦地人什么”中的“什么”增为“keen to share the news of their misfortune”,生动具象地表达出了白鹭群受到惊扰后被迫迁徙的不满,大麦地是干校人新的开始,却是白鹭群无法重归的栖息地。 同时增译“their old home”,点明大麦地是白鹭群的栖息地,帮助小读者更好地理解白鹭群在芦苇荡的上空盘旋鸣叫的原因。

例2:她在城里吃过由芦苇叶裹的粽子,她记得这种清香。但那清香只是淡淡的,哪里比得上她现在所闻到的。

译文:She recognized the smell from the zongzi,the parcels of sticky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 that she had eaten in the city.

此处描写的是初夏时节的大麦地, 此时的芦苇荡里,芦苇都长出了鲜绿的叶子,密密麻麻汇成了绿色的海洋。 葵花闻到了芦苇的清香,想起了在城里吃过的粽子。这里,译者将“粽子”直接英译为“zongzi”,并增译“the parcels of sticky rice wrapped in reed leaves”,一方面通过归化保留了“粽子”的发音特色,又让目的语读者可以理解“粽子”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传统食物的做法, 丰富外国小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

例3:奶奶陪着他,看水渠里的青蛙, 看河边芦叶上的“纺纱娘”……

译文:They would go to look at the frogs in the ditches, at the “weaver girls” —the grasshoppers in the reeds by the river.

此处描写的是青铜的奶奶陪着青铜在大麦地闲逛的场景。作为小说主角之一的青铜,在幼年时因为一场高烧而变成了哑巴,他的世界就此改变,到了上学的年纪,他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同岁的孩子上学。这句话中提到的“纺纱娘”,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曹文轩家乡——江苏一带的一种绿色或黄褐色的昆虫,叫声像纺车声而得名“纺纱娘”。 译者将其翻译为“weaver girls”,保留了原文名字中的生动的比喻义,同时增译“the grasshoppers”来做补充阐述。 “the grasshoppers”的意思是“蚱蜢”,这种昆虫跟“纺纱娘”外形相似,可以发出“轧轧”的声音,它的分布地区更加广泛,也更常见。儿童文学是以“成长”为关键词的童年文学表现形式[11]。 这样翻译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或联想到童年观察或捕捉昆虫的经历, 减少儿童读者阅读的陌生感,易于和主人公产生共鸣。

2.2 减

减是译者根据读者需求对于原文的内容进行删改取舍,力求达到以小见大、以少胜多的目的。

例4:草是潮湿的,花是潮湿的,风车是潮湿的,房屋是潮湿的,牛是潮湿的,鸟是潮湿的……世界万物都还是潮湿的。 葵花穿过潮湿的空气,不一会儿,从头到脚都潮湿了。 她的头发本来就不浓密, 潮湿后,薄薄地粘在头皮上,人显得更清瘦。

译文:Everything was wet: the grass, the flowers,the windmills,the buildings,the buffaloes,the birds,the air. Soon Sunflower was drenched too. Her hair clung to her scalp, making her look thinner than usual.

此处描写了雨季结束后的水乡的景象, 原文中“潮湿”一词出现了11 次,汉语中通过重复的手法来增强效果,凸显主题,但英文要求简明扼要。 无论是对译文进行改写还是删减, 以达到翻译的目的和功能,都是翻译“变通”的体现[12]。 此处译者采用了减的手法,将第一句描写各种物“潮湿”状态的分句,合并为“Everything was wet”符合英文的行文逻辑。 同时,将第二句的“葵花穿过潮湿的空气……都潮湿了”减译为“Sunflower was drenched too”,通过“drenched”一词可以清晰地表达出被潮湿的空气浸湿的一种状态,也避免了“wet”一词重复使用,符合英文语言的表达要求。

例5:就像青铜曾是奶奶的尾巴一样,葵花成了青铜的尾巴。 青铜走到哪,她就跟到哪。

译文:She would follow Bronze wherever he went,just as Bronze had once followed Nainai.

此处描写了青铜一家人收养葵花以后, 葵花成为青铜的妹妹,两个孩子整天形影不离。原文中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尾巴”来形容“紧跟某人的样子”,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说法。 但是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的形象含义,如果直译出“tail”,目的语读者无法直接理解其中的比喻义,还要花费笔墨来解释,所以译者选择了减译,用“follow”直接说明青铜和葵花形影不离的样子,让译文更加简洁明了,满足了小读者的阅读需求。

2.3 编

编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行为,译者根据文章的主旨,对原文的内容进行调整优化,使其更加条理化。

例 6:(1)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雨季已经结束。

译文:Sunflower was on her way to the river.

(2)葵花还小,她不会去想象未来会有什么命运在等待着她、她与对岸的大麦地又会发生什么联系。

译文:She was only seven,and the only child there.They had arrived in the early summer and at first Sunflower had found everything new and exciting.

“七岁女孩葵花走向大河边时, 雨季已经结束”是整部小说的第一句话, 但是译者并未遵循原文的顺序,而是在第二小节才说明葵花的年纪。原文最开始从葵花的视角切入,引出大麦地这个地方,葵花本身并不是第一小节的描述重点。一直到第二小节,原文才将视角转回到葵花的身上。“这是一个长得干干净净的女孩……”, 译者根据原文描述侧重点的差异,采用了编译的手法,将葵花的年纪后移到第二小节中与“葵花还小”合并翻译为“She was only seven”,这样既在开头留下悬念,吸引读者继续阅读,又在集中描写葵花的段落中表明年纪, 与原文的描写重点形成了一种呼应。

例7:(1)他以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坐在面积极其有限的水泥桩顶端,目光呆呆地望着河水。

(2)不一会,就聚来不少围观的人……

(3)这是大麦地初秋时节的一道风景……

(4)河水晃动着,青铜投在水面上的影子,梦幻一般,一会大一会小。

译文:He sat completely still,perched precariously on the top of the cement pile,his expression frozen,staring out over the river.Although Bronze didn't move,his shadow rippled on the water, stretching and shrinking like an illusion.

青铜一家见到葵花就十分喜欢, 但因为拮据的家境,还是放弃了收养葵花。 青铜只是一个孩子,他无法最终做决定,可青铜非常坚决,他跑到河中央的水泥桩上坐着,静默地向父母表示抗议。原文是意合语言,原文的段落较多,逻辑结构松散,不符合英文对于逻辑严密性的要求,此处译者将(1)和(4)整合到一起翻译,(1)段结尾处说青铜“望着河水”,第(4)段开头是“河水晃动”,通过“河水”将两段整编为一段,重点描写青铜在河上无声抗议的状态,为接下来父母态度的转变埋下伏笔。 儿童读者注意力时长是有限的,紧凑严密的译文可以培养小读者的专注力,使他们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

2.4 述

述需要译者以原作内容为基础, 用叙述语言传达其内容,舍其形,留其意。

例8:她不生爸爸的气,就那样骨碌着眼睛,安静地枕在爸爸的胳膊上, 闻着他身上的汗味, 等着瞌睡虫向她飞来。

译文:She would just look around her,quietly resting her head on his arm, taking in the smell of him,waiting for sleep to come.

此处描写了葵花在爸爸工作结束后, 倚着他睡觉的温馨场景。原文中提到的“瞌睡虫”,是中国神话中一种能使人昏睡入眠的小虫;飞进人耳朵里后,人就会睡着。译者在此处略去了“虫”的形象,将其转述为“waiting for sleep to come”,让儿童读者可以更快理解原文。 译者应当协调翻译的功能与原作的传播目的[13]。 在西方童话中,“sandman”是睡眠精灵的意思,每晚都会到孩子床前,将神沙撒到他们双眼里,使儿童进入梦乡,与“瞌睡虫”有着相似的含义。 此处也可以将“瞌睡虫”转述“sandman”,在忠实于原文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文的文化指向,选择目的语读者更为熟悉的角色,保留儿童文学的童趣。

例9:很想领养一个孩子的人家,看过葵花,就走到人群背后叹息:“没有这个福分呢! ”

译文:Some families who would have been happy to take in a little girl took one look at Sunflower and withdrew to the back of the crowd. "She's too good for us," they sighed.

在葵花的父亲意外落水后, 干校的人希望大麦地的村民可以收养年幼的葵花, 但是村民见过葵花以后,反而打消了收养葵花的念头,很惋惜地觉得自己家“没有福分”。 “福分”这里是一种中式委婉的说法, 其实是大麦地的村民觉得葵花这样乖巧聪明的孩子,自己家的条件实在是委屈她了。译者在翻译时,就需要转译为“she's too good for us”,点明一直没有家庭愿意领养葵花的真实原因, 减少英文小读者的阅读障碍, 尽可能地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2.5 缩

缩是译者对于原文内容进行大幅度的压缩删改,以期得到量少质高的译文。

例10: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14]……

译文:The rice cakes smell sweet,

Their scent fills the kitchen.

The leaves smell so sweet,

Their scent fills the house...

童谣的特点之一是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 判断儿童故事翻译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吸引了儿童的兴趣[15]。《青铜葵花》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很多首儿歌,此处是大麦地的女孩们剥芦苇叶时唱的歌。正值端午时节,女孩们一边唱歌一边忙碌, 既是童谣, 又像劳动号子。 儿歌应当短小精巧,朗朗上口,符合儿童读者的阅读需求。原文儿歌比较长,全部译出会增加小读者的阅读压力,译者采取缩译的手段,只翻译了前半部分“粽子香……香满堂”,将“香”译为“sweet”,句式整齐,做到押韵,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3 结束语

本文主要选取变译理论中的5 个手段分析 《青铜葵花》英译本中的一些翻译实例,来探究变译理论对于儿童文学译介的指导。 研究发现增、减、编、述、缩这5 个翻译方法都可以引导译者做到以目的语儿童读者为本位, 帮助外国小读者缩小文化差异带来的阅读障碍,呈现出更好的译文,帮助中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向世界读者推广。

猜你喜欢
葵花大麦青铜
我的大麦哥哥
大麦虫对聚苯乙烯塑料的生物降解和矿化作用
葵花王冠
Global interest in Chinese baijiu
青铜之光
崛起·一场青铜资源掠夺战
葵花之门
葵花 外一首
葵花点穴手
大麦若叶青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