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心术与古代情报工作新模式的探讨*
——基于《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的研究

2024-03-17 23:40:15熊剑平
情报杂志 2024年2期
关键词:情报人员鬼谷子心理

方 捷 熊剑平

(国防科技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南京 210039)

战争决策要求对敌情、我情有深入准确的掌握。《孙子兵法》提出了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四知”的要求,并将“知彼”视为工作重心。就“知彼”而言,了解对方的实力、探究对方的意图[1]始终理应成为最主要的工作。在这其中,又以知悉敌人将帅内心的意图更显困难。千百年来,如何获得对手心中的真实想法始终困扰着情报工作者。对于探究人的内心,兵书《太白阴经》曾给出解决方法。

唐代李筌十年磨一剑,写成《太白阴经》。书中《将有智谋篇》《术有阴谋篇》《数有探心篇》《庙胜篇》《沉谋篇》《行人篇》《鉴才篇》等篇,详细论述了古代军事情报思想和实践的诸多内容,可谓包罗万象。作者在《数有探心篇》创造的“探心之术”更是极具特色,该篇探索和总结的各种获知他人内心想法的手段,积极开拓情报工作的新模式并且已经找到初步思路。更为重要的是,针对当代情报工作者探究他人内心想法的现实需要,一千多年前的《数有探心篇》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1 学术史回顾

《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之前,《鬼谷子》一书对探究人心的方法做过全面的研究,其《捭阖》《反应》《揣篇》《摩篇》《抵巇》《飞箝》等篇都有极深入的论述,《数有探心篇》属对《鬼谷子》的沿袭和发展,两者在探究人心上的思考颇深。两书均认为攻击他人内心的薄弱环节,可以达到洞察人心、掌控人心的效果。不同之处在于,《鬼谷子》将探心之法用于策士游说天下,追名逐利。自古以来这种手段为道义所不耻,唐代大家柳宗元更是评价《鬼谷子》“使人狙狂失守,而易于陷坠”(《柳河东全集·辩鬼谷子》);反观《数有探心篇》,李笙将探心术应用于指导战争实践,这“无疑是取胜的智慧”[2],同时探心术也基本摆脱了道义的束缚,因此后世普遍对《数有探心篇》给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任继愈先生在《李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軍事辯証法思想》[3]中就提出军事斗争中对待敌人不能太老实,要主动发现敌人意图,他还指出探心术在军事谋略和用间等领域应用的可能。但在现今情报理论界,对于《太白阴经》的研究力度还显不足。其中,储道立、熊剑平较早关注到《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他们在《中国古代情报史论稿》[4]中曾指出《太白阴经》的特色是对于人性的分析;张文才在《论<太白阴经>的军事思想及其主要特色》[5]中对如何进行军事侦察有所论及,作者认为隐蔽自己和窥探敌人是掌握战场主动权紧密相连的两个方面;彭知辉在《鬼谷子情报思想发微》[6]提出从“知心”的角度“知人”,他认为《数有探心篇》是对《鬼谷子》“知心论”的阐发,并在此基础上强调将“知心”与“制人”相结合。

从上述不多的文献中也不难发现《数有探心篇》的研究价值,但这些论文终究仅在部分语句、段落提及《数有探心篇》,并不够具体深入,专论《数有探心篇》的文章则少之又少。笔者在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研究重点放在心理学作用下的情报实践方面,尝试提取《数有探心篇》中有益于推动现代情报理论发展创新的因子。

2 情报活动中对敌方心理活动规律的认识

在李笙看来,情报人员在与敌人进行言谈交流之时,对方一定会尽可能隐藏、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故情报人员需要学习探心之术,其使用的前提得益于作者对探心过程中敌人普遍心理的准确总结。

2.1 谈论他人最感兴趣的事情:以“澄其心,静其志”为中心的探心话题设置

著名人际关系学大师戴尔·卡内基(Dale Carnegie)认为与人沟通的秘诀就是谈论他人最感兴趣的事情[7]。在这一点上,《数有探心篇》亦有云:“夫用探心之数者,先以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诗书、经传、子史、计谋、成败,混而杂说,包而罗之,澄其心,静其志……此虚言而往,彼实心而来。”大意是说使用探心术的人,在以上诸多话题选择一个话题或几方面话题混杂在一起与交流对象进行对话,使对方内心中产生共鸣,接纳你,从而使得被探心者内心放下警惕,此时,对方就会说出真心话。李筌这番论述的核心关键是如何在交流中解除人的戒备心理。陌生人之间的沟通,会不自觉地对对方有所防备、隐藏,情报人员要想获得实情,“澄其心,静其志”正是很好的办法,通过顺应对方的心理,投其所好地谈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让对方引我为知己,他就会对我无话不谈。

如何解释“澄其心,静其志”的原理呢?从心理学角度来看,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兴趣的产生源于人的自主行为,不受外界环境刺激的制约,如果我们对他人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见解或表示赞誉,实质上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赞同。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认为,人的行为必然受到这种强化(赞同)作用的影响,即行为者得到正强化,行为者就倾向于持续甚至加强该行为[8]。如此操作,情报人员获得两方面好处:一是成功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逐步解除了人的戒备心理;二是在“澄其心,静其志”运用得当的情况下,情报人员会进一步赢得对方信任,对方一些隐藏在内心中的想法自然会主动地与值得信任的人谈起。

另外,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情报人员在“澄其心,静其志”时要注意“虚言而往”。这里的“虚言而往”有两层意思。一是通过“虚言”来达到“澄其心,静其志”的效果,谈话中情报人员谈及的话题仅仅是为了投被探心者所好,并不是真的要以心相交,不能暴露自身真正的兴趣、品质而授人以柄;二是“虚言”的“段位”要高于对方的认知水平,形成一种错位的吸引,即利用对方认同的错位优势,让对方听到自己不懂、不能掌握、不具有的东西,这是一个先把对方吸引过来,而后又拉开水平差距,建立己方优势的过程。

2.2 制造对方的情绪变化:以“伺人之情”为策略的探心时机选择

《数有探心篇》认为要“伺人之情,爱恶去就,从欲而攻之”。考察《鬼谷子·揣篇》,相关表述更为详细:“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以上两段话意思接近,大意为在双方沟通交流时,若对方极其高兴,我方就继续引导发展他喜悦的状态,对方就会吐露自己的欲望;在对方感到极其害怕、厌恶之时,我方持续加深他的这种情绪,对方就会倾吐自己真正惧怕之事。在上述论述中,作者认为人在情绪发生极端变化时,出现的言谈举止变化正是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反映。

这里有人会产生疑问,人在情绪变化时,相应的行为变化会不会“说谎”?答案是否定的。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认为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在他看来,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9]。而生理学家沃尔特·坎农(Walter Bradford Cannon)则认为情绪是大脑皮层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激活的结果,也就是说,情绪体验和生理反应是同时发生的[10]。两种学说在心理学界都颇具影响,暂且抛开情绪与行为产生的先后,这两种学说至少表明了人在情绪变化时的行为变化的客观性。基于以上认识,情报人员要想获得真实的情报,要做的就是给予对方情绪刺激,想办法让对方产生情绪变化并加以引导、加深及利用,即“伺人之情”。

如此看来,通过“伺人之情”获得的情报真实性是有保障的,但在对对方情绪进行刺激并利用情绪变化后,情报人员所获的具体内容上有值得探讨之处。其一,情报的获取是间接的,人在情感剧变时流露出的信息,一般会通过外在形貌表现出来,即“夫情变于内者,形变于外”,所以仍需要情报人员观察对方外在举止的变化去反复琢磨,分析他内在隐藏的信息;其二,对方处于极度喜悦或极度恐惧的状态时,不自觉流露出的多是好恶、性格、品质等方面的信息,意图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其三,情报人员得到对方好恶、性格、品质等方面的信息并非对获取意图没有帮助,这些信息对其它心理规律的运用有支撑性作用,这一方面内容,下文还将继续讨论。

2.3 抓住对方短暂的行为破绽:以“反而求之”为原则的探心细节把控

“言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太白阴经·数有谈心篇》)《鬼谷子·反应》亦云:“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已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如果说对方不接我们的话茬,情报人员需要再找办法试探他,通过多次反复地改变话题,打动他,使对方应和,真实情况就一定会反映出来。这种探心法从表面上看是“澄其心,静其志”的延伸,但细思之下,其核心思想是情报人员要抓住被探心者无意识之中做出的种种反应[11]。

所谓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10]。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提出的“冰山理论”指出,如果把人的心理比作一座冰山,那么人的意识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顶端,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的思维过程是无意识的。弗洛伊德认为思维活动“只有达到知觉系统才能成为意识的”[12]。以审讯犯人的过程为例,公安人员通过不断试探、提问、反问的方式捕捉犯罪嫌疑人的微表情变化寻找破绽,其原理是微表情的产生来自外界刺激引起的基本生理反应,是自然发生的,是无意识的,不能被人控制和隐瞒,因而无法伪造,也最能反映人最真实的心理状态[13]。同理,情报人员也可以抓住被探心者无意识之下做出的行为,获得我们想要的信息。

当然,通过这种方法情报人员获得的虽然是真实的信息,但称不上可用的情报。“反而求之”获得的可能只是对方表情、言语、口气等一个个细小的变化,这就需要情报人员将所获取信息加以分析、辨别、归类、整理,从而真正把握对方的心理、意图。对此,《数有探心篇》表述为“常以所见而观其所隐”,《鬼谷子·摩篇》更是以整篇强调获得信息后的“摩意”过程。

综上所述,《数有探心篇》对探心过程中人心理活动规律的论述立足于对人性弱点的把握,李筌提出在沟通交流中被探心者会在卸下心中防备、情绪极剧变化、思想被反复试探时自觉或不自觉的透露心中真实想法,不同于如骄傲自大、贪便图快、侥幸、因循守旧等这些仅是呈现在部分人身上的过于明显的人性弱点,《太白阴经》总结的人性弱点既很隐蔽,又很普遍,将三种心理规律结合创造出的探心之术更是具有极宽的适用范围。不得不说,作为一部兵书,唐代的《太白阴经》对人性弱点有如此深的揣摩,这一点上似有超越前人之处。

3 因事而裁的个体差异心理探索

考察《数有探心篇》,在探究人性弱点,寻找沟通交流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同时,作者也认识到不同特征人群的心理存在差异,指出如何利用人心理的个别差异达到探人之心的目的。

3.1 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心理差异,处以不同的交往方式

李筌根据谈话对象不同的智力、能力、地位、性格、品质等,提出了应如何与“智者、博者、贵者、富者、贫者、贱者、勇者、愚者”等8类人接触交谈,称:“夫与智者言,依乎博。智有涯而博无涯,则智不可以测博。与博者言,依乎辨。博师古而辨应今,则古不可以应今。与贵者言,依乎势。贵位高而势制高,则位不可以禁势。与富者言,依乎物。富积财而物可宝,则财不足以易宝。与贫者言,依乎利。贫匮乏而利丰赡。与贱者言,依乎谦。降下则贱不可以语谦。与勇者言,依乎敢。勇不惧而敢刚毅,则勇不可以慑刚。与愚者言,依乎锐。愚质朴而锐聪明,则朴不可以察聪。”意思是说与有智慧的人交谈,需要依靠渊博的知识,因为智慧有限而渊博的知识无涯,智者无法测究知识渊博的人,自当敬重;跟知识渊博的人接触,要具有思辨的能力,因为渊博的知识是静态的,而思辨则能够适应形势,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相比之下知识渊博的人也能感受到自身的不足;与身份尊贵的人交往,要彰显权势,因为身份尊贵的人虽然受人尊敬,但也会受权势的制约,因此对有权势的人持有敬畏;与富有的人交往,要依靠珍奇的物品,珍奇之物虽有,但也千金难求;与贫穷的人交往,要依靠物质利益,因为钱财能使穷人富裕,但穷人不能救助富人,所以会自感无以为报;与身份低下的人交往,要谦逊礼让,自降身份的谦让使得身份低下的人无法以同样的方式谦让,因此只能心存敬重;与勇猛的人交往,要展现果敢,因为勇猛无畏的人敬佩果敢的人之刚强坚毅;与愚钝的人交往,要运用聪明睿智,因为愚钝质朴的人无法看透聪明的人,只会羡慕他。

明末清初军事理论家揭暄在《兵经百篇》中也有类似表述,《结》篇云:“结必协其好:智者展之,勇者任之,有欲者遂之,不屈者植之;泄其愤惋,复其仇仇。”《驭》篇云:“勇者必狠,武者必杀,智者必诈,谋者必忍。”从原理上看,上述论述仍是对“澄其心,静其志”的运用,即被探心者在产生共鸣时内心防备会松动,此时容易说出真心话。在此基础上,《太白阴经》和《兵经百篇》都分析到了不同特征人群在交谈中谈及何种话题时会产生认同感,实质上是针对不同人群心理弱点展开的差异化研究,作者提出有针对性地展现己方特长,以赢得对方的敬重、仰慕或是形成不对等的密切关系。有意思的是,作者选择展现己方特长的领域,不仅是对方感兴趣的,更是对方可能最自信领域,或许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所说:“人性的弱点非常之多……越是深入地观察人类生活,就越会坚定地认为,一个人的主要不足之处,通常就是一个人看上去最强大的东西。”[14]

由此看来,《太白阴经》中因人而异的交流话题似能尽数获得不同特征人群的内心想法,但细细考量,此法应用的条件还需要准确界定。其一,8类人是否将所有特征人群囊括。李笙所列“智、博、贵、富、贫、贱、勇、愚”不能称为枚举,作者提取的是被探心者的最突出的特征,对于这些有突出特征的人群自然可以按照李笙所描述地寻找对方的心理弱点,但对于特征不明显的人群则不适用,比如我们可以找到“富者”“贫者”的心理弱点,那“非富非贫者”的话题该如何选择,我们可以找到“智者”“愚者”的薄弱环节,那么,谈不上智慧也不那么愚蠢的人似也不适用对付“智者”或“愚者”的办法了;其二,被探心者的心理特征需提前通过情报搜集获知。也可以说,准确的情报搜集工作是情报人员抛出合适谈话话题的前提,若不能提前掌握被探心者的内心,抛出的话题对方不感兴趣,就不能用“澄其心,静其志”的方法,而只能尝试在谈话中反复试探,转入“言不合者,反而求之”的路子了;其三,探心者是否具备形成错位吸引优势的能力。《鬼谷子》认为策士应具备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方面的知识,以及结合实际进行利弊分析的才能。李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认为情报人员不仅需有比上述方面更渊博的知识储备,还要能够将其熟练驾驭、融会贯通地运用于与目标对象的交流之中,要旁征博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目标对象“澄其心,静其志”,让被探心者接受己方的观点,认同己方的思维逻辑。显然,这种要求情报人员是不好达到的,何况所论的话题还极有可能是对方很擅长的方面。

3.2 针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心理差异,匹配不同的情感体验以影响情绪

随着情报人员与被探心者话题地展开,如果被探心者没有产生情绪的变化,是否说明依赖于对方感情极剧变化进而获得人内心真实想法的套路就没有用武之地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数有探心篇》吸收借鉴了《鬼谷子》的《捭阖》《揣篇》思想精华,认为在对方高兴的时候迎合、满足和放大其欲望,在其恐惧时讨论他厌恶之事,让他难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此时是走进被探心者内心的最好时机。在此基础上,《数有探心篇》着重论述如何针对不同特征人群,使其产生感情变化:要运用长生、安乐、富贵、尊荣、声色、喜悦等这些令人高兴的喜庆话,以及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刑戮、诛杀等这些使人厌恶的晦气话,将这些喜庆(晦气)话匹配到不同特征人群身上,进而施加情绪影响,会使得原来心平气和的人产生情绪变化。

这里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张“情二端论”的,即情绪基本形式有好和恶两大端。中国古代思想家持这一观点的也不在少数,如,“喜生于好,怒生于恶……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韩非子·八经》),“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礼记·礼运》)。在肯定了人有好恶两种最基本的情绪这一观点后,李筌针对不同特征人群,提出用长生、安乐、富贵、尊荣、声色、喜悦等话语激起人之好;用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刑戮、诛杀等话语引起人之恶。由此,“伺人之情”规律的适用群体拓展到各色人群,适用时机也摆脱了被探心者必须已经产生情绪变化才能使用的限制。

《数有探心篇》完美解决了“伺人之情”规律运用时机及适用人群差异化的问题,但是笔者认为其相关论述似仍有需要补充说明之处。首先是关于“伺人之情”的作用。《数有探心篇》有云:“夫人好说道德者,必以仁义折之;好言儒墨者,必以纵横遇之;好谈法律者,必以权术挫之……徐以庆吊之言,忧喜其心,使得神不得为心之主……将其心,迎其意,或庆或吊,以感其志。”可以看出,“夫人好说道德者,必以仁义折之;好言儒墨者,必以纵横遇之;好谈法律者,必以权术挫之”仍是对“澄其心,静其志”规律的运用,“庆吊之言,忧喜其心”是在讲“伺人之情”,“徐以”可解释为“然后再加上”。这样看来“伺人之情”就成了“澄其心,静其志”的辅助了,加之作者又将“伺人之情”的作用解释为“使得神不得为心之主”,意思是说“伺人之情”的作用结果是使被探心者心神不定导致六神无主。这种表达没有体现出“伺人之情”同样也具有获得人内心真实想法的作用。更进一步讲,通过“伺人之情”获得的人的好恶、品质类的情报,某种程度上对“澄其心,静其志”的开展具有一定支撑作用;其二,喜庆(晦气)话与不同特征人群精确匹配问题。《数有探心篇》所言“与贵者谈,言吊则怒”“与贱者谈,言庆则悦”并不能完全反映匹配情况。打个比方,与地位低下的人交谈,情报人员的策略是说喜庆话让他高兴,但“庆言”细分之下有很多,“你会转运”“你会做官”等“富贵”“尊荣”之言可能最有效果,而诸如“你会长寿”等“长生”之言则大概率不会使地位低下的人产生喜悦之情,因此情报人员在面对不同特征人群时,使用的“庆言”或“吊言”具体种类还需细分,因人而异;第三,使用“庆言”“吊言”仍需基础情报。没有人的性格、品质、好恶等基础情报作为支撑,情报人员难以判断使用具体哪一种“庆言”“吊言”能起到让被探心者产生情绪波动的作用,这样不得已又会转入“反而求之”的方法,相较之下费时费力。

此外,《太白阴经》还根据不同人的性格特点,提出与不同的情报对象交谈中的禁忌。对于仁义之人“勿以财”,不能用钱财收买;对于勇敢的人“勿以惧”,不能用威胁恐吓的办法;对于有智慧善谋略的人“勿以欺”,不能用诡诈欺骗的办法;对于愚朴的人“勿以明”,不要用讲明真相的办法;对恶人“勿以常”,不要用对待普通人的办法;对于贪财的人“勿以廉”,不要用清正廉洁的办法等,因为这些方法根本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与认同。

总的看来,《太阴真经》中针对不同特征人群心理的差异化的研究是对《鬼谷子》“因事为制”的思想的具体运用,体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闪烁着辩证思想和哲学智慧。

4 运用探心之术洞悉人心

《数有探心篇》在对人性普遍弱点的进行探索和对不同特征人群弱点展开差异化分析后,作者又将这些规律引入实践层面,创造出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探心术。我们如果将探心的终点定在获取敌人内心真实的意图,那么探心术的使用方法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4.1 方法之一:寻隙

寻隙指寻找缝隙、漏洞。《鬼谷子·抵巇》篇道:“自天地之合离,始终必有巇隙,不可不察也……时有可抵,则为之谋。”说的是自从天地生成以来,任何人与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缝隙,我们必须留心观察,一旦有缝隙可利用,就用此法进行谋划。

显然,《太白阴经》继承了这一观点。寻隙发生在探心前的准备阶段,情报人员在开始正式探心前,先寻找对方细微的弱点,以便能在探心时加以利用。具体地说,针对如何刺探人内心的真实想法这件事,李筌找到的缝隙就是人在沟通交流中,必然存在固有的人性弱点,即人会在卸下心中防备、情绪极剧变化、思想被反复试探时透露出心中真实想法。可以说这是李筌探心术能有效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之后一切方法都是基于人性弱点的把握。

4.2 方法之二:制人

制人指控制他人。《数有探心篇》有云:“夫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说的是在情报人员在与情报对象交流中要善于使用掌握主动权的对话方法,以期更快更准的获取人的真情实意。具体的制人之法,应是“澄其心,静其志”、“伺人之情”、“反而求之”三种方法的单独或配合使用。

单独使用,三种方法都可以达到制人的效果。“澄其心,静其志”是一种扬长避短的手段。讲究针对不同对象,投其所好地谈对方感兴趣且己方认知水平能压倒对方的话题,形成“吸引—崇拜—共鸣”的良好局面,从而消除对方戒备心理;“伺人之情”强调攻人之短。主张利用对方的极端情绪打开其心扉;“反而求之”重点也在于攻人之短。情报人员通过反复提问、追问、试探寻找对方言谈举止中的蛛丝马迹。

配合使用,三种方法没有明显的使用顺序。例如,情报人员可以同时使用“澄其心,静其志”和“伺人之情”的方法,一边赢得对方认同,一边抓住对方把柄;也可以先通过“伺人之情”了解到对方的爱好,再根据对方的爱好有针对性的“澄其心,静其志”,这时如果对方不回应我们,则可以使用“反而求之”的方法让对方开口;亦可以先使用“反而求之”的方法反复试探对方感兴趣的话题,找到对方感兴趣话题后再去“澄其心,静其志”……

总之,“澄其心,静其志”、“伺人之情”、“反而求之”三种具体方法讲究的都是掌握沟通对话的主动权,故均可归于制人之法,至于单独使用还是配合使用,则要考察实际情况,这也同样符合“因事而制”的思想。

4.3 方法之三:揣摩

揣摩之法指的是发现并挖掘人隐藏在外在表征下的真实想法的方法。在为数不少的情况下,情报人员使用制人之法不能直接获得人内心的真情实意,人的真实想法往往隐藏在其外在表征中,即所谓“情变于内者,形变于外”。要达到“常以所见而观其所隐”的目的,在沟通交流中运用揣摩法,核心要义在于观察,《数有探心篇》有云:“因其心,察其容,听其声,考其词。”说的正是对被探心者言谈举止的观察。

观察法是通过直接观察人的外部客观表现去了解其心理的方法[15]。由于人在沟通对话中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心理的调节和支配下实现的,因而通过人的外部表现,如人的外貌、声音和言谈变化去了解人的心理是完全可行的。值得注意的是,完整的观察法包括前后两步,一是发现,即善于在复杂的现象中选择要观察的事实,找到人外在表征的变化,《鬼谷子·权篇》中提到“参调而应”,说的是观察发现需要情报人员的口、眼、耳的高度协调配合;二是理解,善于理解各现象、变化之间的联系,通过对人外在表征的分析、归纳、类比等思维活动得到人内心真实想法。由此看来,情报人员要熟练使用观察法,事先不经过刻苦的训练和长时间的积累怕是难以做到的。

综上所述,《太白阴经·数有探心篇》总结的在情报活动中对敌方心理活动普遍规律的认识和对个体差异心理探索,使得探心术有了理论依据。由理论到实践自然产生了寻隙、制人、揣摩三个主要方法以及方法之下具体的细节技巧。至此,李筌的情报工作新模式得以初步构建。

5 《数有探心篇》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数有探心篇》的初衷是为情报人员找到一种实用的情报工作模式和方法,此即所谓的探心术。作者在讨论具体的探心方法之前,对涉及的理论不惜浓墨重彩加以铺垫。李荃将朴素的心理学原理引入到情报工作中,充分利用人性的弱点,找到获取情报的新途径,这是在《鬼谷子》揣摩之术的基础上又继续朝前迈进一大步。《数有探心篇》所总结的探心之术,注意将心理学和具体观察方法充分结合,这些在当代情报实践中仍然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以下从其内容、谋略和方法三个层面作以阐释:

a.就内容而言,注重对人的内心真实想法的探查本身便是高明之举。了解对方的实力、探究对方的意图是情报工作的两大主题。依据现代情报理论与实践,了解对方的实力主要是情报搜集的任务,探究对方的意图很大程度上需要分析和预测,这是情报分析的工作。情报搜集与情报分析的任务有较为明显的界限,而《太白阴经》的论述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一界限。虽然意图存在于人的脑海之中,突出的特点是它还没有变成现实,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但《太白阴经》却认为,意图不过是存在于人脑中客观的事实,客观事实的本质总会以现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所谓“情变于内”仍会“形变于外”。情报人员在沟通交流中准确运用探心术,同样可以得到隐于人心深处的意图。如果认同《太阴真经》的观点,那么情报搜集的外延可以得到拓宽,情报搜集不止局限于搜集对方实力,通过合适的方法,意图同样可以直接搜集得到。

b.就情报谋略而言,攻击人性弱点的理念很有借鉴价值。美国著名情报分析专家小理查兹·J·霍耶尔(Richards J.Heuer.Jr)从认知心理学视角系统讨论了人的思维机制,他指出:“人类思维并没有足够能力去有效应对内在(围绕复杂不定的情报问题的自然迷雾)和人为(因对手的拒止与欺骗行动形成的人为迷雾)的不确定性。”[16]换句话说,人的思维存在固有的局限。而在《太白阴经》中,李筌提出的在沟通交流中,被探心者会在卸下心中防备、情绪极剧变化、思想被反复试探时透露出心中真实想法的观点,实质上针对的就是被探心者思维过程中人性方面暴露出的固有弱点,这是其难以完全避免和克服的。霍耶尔和李筌观点的区别在于,霍耶尔提出人存在固有思维误区,目的是使情报分析人员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并尝试通过一定训练加以改善;李筌则是试图找到并利用他人人性的固有的弱点,以达成获取人内心想法的目的。这样看来,思维局限的确会对我方情报人员会产生不利影响,但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情报人员能够合理利用对方思维的局限和弱点,是不是会对情报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呢?

c.就探心方法本身而言,李筌也有新颖总结。宏观上由寻隙到制人再到揣摩这套一般流程完整且具有普遍性,操作层面上的各类措施手段也值得现代情报工作借鉴。以反谍工作为例,军事斗争中反间谍工作同样涉及间谍的使用问题。探心术适用于招募情报员、中介情报员、辅助力量等各类服务谍报活动的人员。情报人员一开始招募谍员,重在发现目标的兴趣点和需求,此时“伺人之情”的方法就派上用场。获知对方兴趣后的后续交流中,我们应分析、研究对象表现出来的需求,依据不同人群的特点,采用“澄其心,静其志”的方法以得到对方的认可与信赖,从而谋求建立长久稳定的合作关系。建立合作关系后关键要弄清楚对方是否说实话,这时可以采用“反而求之”的方法反复试探。当然,要想从外在到内部深入了解谍员,也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观察,招募整个过程也大量贯穿着观察的方法。

猜你喜欢
情报人员鬼谷子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翰墨乾坤
学习与研究(2022年9期)2022-10-09 05:35:20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新形势下图书情报人员的知识能力培养有效方法
丝路视野(2019年7期)2019-05-21 10:07:45
大数据时代下企业情报人员培养现状及其思考
创新科技(2018年12期)2018-02-20 14:35:08
基于个体优势的情报人员胜任特征评析
试探《鬼谷子》军事思想
孙子研究(2016年4期)2016-10-20 02:38:10
如何培养图书情报人员的个人素质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