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金康 通讯员 金雨荔
创新激流,涌动在南太湖畔的绿水青山间。2023 年以来,湖州在科技创新上下“怎么都不为过”的功夫,深入推进创新深化和“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努力在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上走在前列——成功获批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系长三角中心区27 个城市中唯一;主导制定全国首个小城镇可持续发展国家标准;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落户……坐落在G60 科创走廊、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和环太湖科技创新圈四条科创带的战略交汇之处,一座科创新城正冉冉升起。
2023 年10 月18 日,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在西塞科学谷举行入驻仪式,标志湖州首个“国字号”科创平台实现历史性突破。实验室聚焦国家工业软件重大需求和“卡脖子”问题,将开展“从0 到1”的原始创新,已有180 余名科研人员入驻实验室办公。预计5 年内,该平台将组建超500 人科研团队,带动纵横向项目100 项、形成科技成果100 项以上,实现信息安全与功能安全一体化、全生命周期安全防御等技术世界领跑。“平台在西塞科学谷的落地运营,将为湖州构建全新的科技驱动力,也将为实验室的发展带来更强力量。”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优贤表示。
系统布局实验室、高校院所、产业平台,增强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以全国重点实验室为支点,带动浙大湖州研究院、电子科大长三院(湖州)两个高能级新型研发机构,湖州师院、湖州学院、湖州职院三家本地高校院所,形成“一重两院三校”的科技创新格局。“地球磁场模拟与检测系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一批高能级平台纷纷落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加速演进。
截至2023 年12 月,“创谷”累计引进各类科创项目97 个,高层次人才和团队112 个。创新不断加速的背后,是湖州依托良好生态资源禀赋,在“好风景”里布局“新经济”,大力发展“创谷”经济,打造“生态+科技+产业”的创谷集群。
此外,“创谷”还催生了“基地+基金”“股东+房东”等新型投资模式,发起设立并参与管理的各类产业基金有35 支,总规模达598 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项目135 个,8 个投资项目成功实现IPO,持续推动湖州从“市域风景地”向“全域创新地”蝶变。
眼下,位于康山万亩大平台的南太湖新区半导体产业园项目现场,呈现出一片忙碌建设景象,汉天下射频芯片、聚能创芯、吉姆西半导体等一批半导体相关产业项目均已动工建设。据悉,产业园包含装备产业园、材料产业园、封测产业园等3 个子产业园及多个半导体项目,南浔区更是集聚了莱宝高科百亿级项目。
“科技部门作为产业链牵头单位,会把创新侧和产业侧的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加快成果落地转化,将前沿技术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市科技局副局长孔亮表示。
2023 年以来,湖州开启深化“太湖之芯”计划,编制《“太湖之芯”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 年)》、出台《加快“太湖之芯”计划的若干政策》等。多措并举,加快建立以科技招商、基金招商、FA 招商为主的全链条招商机制,实现由“0 到1”的创新蜕变。
如今,南太湖新区辖区内已集聚半导体及光电重点企业25 家,涉及芯片设计及生产、专用材料研发生产、传感器生产等多个板块,其中已落地项目15 个,总投资达150 亿元。同时,高能级项目不断集聚:新能源产业集聚吉利商用车、蜂巢能源等重点骨干企业项目;生命健康产业集聚特瑞思药业、协和华东干细胞等企业40 多家……构建起以新能源、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生命健康等为主的八大新兴产业体系。
2023 年以来,全市共新增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9 家、总数达102 家,每千亿GDP 拥有“小巨人”企业达26.23 家,位列全国第一。其中,浙江日创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自动上下料数控高速立式滚齿机等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浙江三一装备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全球最大4500 吨履带起重机,填补国内行业空白;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牵头承担“面向大数据的高端轴承状态监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提升我国重大装备的智能运维水平。一系列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为打造高新产业集群按下“快进键”。
“我们最近与省外一家制造业企业签订了300 多万元的订单,产品正在批量生产,很快就能交付。”近日,在电子科大长三院(湖州)卫星导航及遥感研究中心,项目成果转化负责人杨圆圆告诉记者。
2023 年2 月,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自主研发了《流浪地球2》“同款”第三代月面伴随机器人原理样机,在载人月球探测任务中可充当航天员的助手与航天员协同开展出舱活动,有利于减轻航天员的工作负荷,提高任务效率。
目前,全市已建成53 家新型研发机构(其中省级9 家),依托新型研发机构,建成省重点实验室2 家(全市累计7 家)。
创新要素积聚的背后,是体制机制改革下的科创生态优化。2023 年以来,为保障“科技创新、投资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引领”四轮驱动,湖州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完善全链条服务机制,强化制度政策供给,制定出台“众创十条”“创新七条”“人才新政4.0 版”“湖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意见。
如今,全市探索“飞地”高层次人才引育及互认机制改革,打造海外工程师计划升级版,全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提升至第29 位……一系列创新突破,成为创新生态加快优化的缩影。
不仅如此,湖州还重磅出台“1+2+N”系列政策,形成“财政支持+金融支持+税收减免”科技金融增值服务模式;组建全省首个科技集团,创新构建完善财政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国有资本与金融资本为补充的多元投入体系;推进科技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知识产权质押模式和金融产品……也为产城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俯瞰湖州的绿水青山,科创与生态完美融合,创新动能不断迸发。下一步,湖州将继续沿着全省创新深化、“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绘就的宏伟蓝图,努力建设好长三角科创枢纽城市,为打造美丽中国的集成之地、浓缩之地、经典之地植入科创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