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是外乡人眼中的风景,也是故乡人心中的乡愁。
广东潮州古城,如同一位千年风华的古老仙子,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绽放着她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魅力。
2020 年10 月12 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潮州古城考察,走广济桥、登广济楼、看牌坊街,指出“包括广济桥、广济楼在内的潮州古城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实属难得,弥足珍贵”,强调“潮州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并殷殷嘱托“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本期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潮州古城。
潮州之名,始于隋朝开皇十一年(591 年),是“潮文化”的发祥地。这座古城素有“岭东首邑”“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为有着1600 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潮州拥有文物景点1300 余处,广济桥、广济楼、牌坊街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潮州古城位于韩江西岸,江水的流向是自北向南,东面就是闽粤边界。在没有桥梁的年代,韩江是潮州两带的交通瓶颈。
早在南宋乾道七年(1171 年),潮州知州曾汪在任期间,潮州时常洪水泛滥,给两岸百姓的通行带来不便。曾汪决定在韩江上修建一座石桥。然而,韩江水流湍急,暗涌不断,江底泥沙淤积严重,并不利于桥墩选址。经过无数次尝试,曾汪最终决定先在韩江上建一座浮桥。
于是,由1 墩86 只巨船连接而成的康济桥(广济桥前称)建成,随即投入使用,结束了韩江两岸东西相隔的历史。也就是从曾汪开始,拉开了一代又一代潮州历任知府、知州接力修桥的序幕。从南宋1171 年始建到清嘉庆九年(1530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历时359 年,令人惊叹。
如今的广济桥,整座桥梁为浮梁结合结构,东西两岸为石桥墩,中间是十八只梭船,白天连接供行人通行,晚上打开供船只通航,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这一独特的景致,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堪称世界建桥史上的奇迹。
广济楼是座穿斗式古城楼,已然历经了百年风雨,成为广东现存的最完善、最有考古价值的古城楼。
广济楼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历代均有不同程度维修,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门城楼是一座宫殿式三层歇山顶阁楼,外城门原有“东为万春”门额。这里就来说说这块门楼牌匾的故事——
相传在清朝末年,广济楼的牌匾被台风吹掉了。潮州府决定重新立一块牌匾挂在城楼上。这次牌匾要撰写得不拘一格,因此潮州府向民间广泛应征牌匾,无论是秀才举人还是百姓白丁,都可以参与牌匾书法竞争。
牌匾征集的消息一出,就从民间又收集了几百幅匾额书法作品。其中的一幅作品在几番评比后被大家公推为第一。大家都认为这幅匾额的字体“布白自元,富贵丰华,堪为万春”,光荣成为牌匾的候选书法作品。
于是大家就开始寻找这幅牌匾的原书作者,哪里想到找来找去,这幅出色的书法作品竟然出自广济楼底下东门街市上一个卖油炸品的小伙子。不过,出身不抵才气,潮州知府还是接纳了这幅牌匾书法作品。从此,广济楼上就高高悬起这幅油炸郎的墨刻精品——“东为万春”。
牌坊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一种标志。“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每一个牌坊都能揭示一段尘封的历史,都是后人浏览钩沉的佐证。
潮州牌坊街可以追溯到唐朝,但最著名的牌坊街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根据历史记载,潮州曾经拥有近百座牌坊。目前已经修复了23 座牌坊,主要位于太平路上,构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牌坊街。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潮州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潮州牌坊街不仅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还是潮州市对外展示的一个窗口,每座牌坊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观。
要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存,延续城市文脉,潮州这座拥有文物古迹700多处、9 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名城,正等着我们推窗洞见历史,呼吸感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