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李晶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北京 100097)
农业科研单位的实验室是进行农业科研、科技创新的基地,同时也是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基地[1]。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是科研人员进行科研工作的平台,对科研单位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高效管理实验室和保障实验室安全,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是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由于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的特殊性,在管理上需要“专人专管”,而部分科研单位都是年轻的科研人员兼职管理或者聘用临时工担任此项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导致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一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和维护得不到有效保障。近年来,随着科研项目的增多,在经费的支持下,很多实验室配置了高端、精密的仪器设备,其中部分设备需要配备专人操作使用并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但在实验室人员培训和管理方面却没能及时做出调整,导致一些先进的设备购置回来后长时间闲置,而使用时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重新熟悉仪器设备,摸索实验条件。这既造成了浪费,也影响了科研的进度[2]。
实验室长期有科研人员和学生开展科研实验,而人的因素也是造成实验室事故原因之一。实验室工作人员随着工作时间的推移,容易出现安全意识淡薄、警惕心下降、存在侥幸心理等问题。新进入实验室的人员由于缺乏实验室安全相关知识,对实验仪器设备不熟悉,操作上容易出现失误,进而引发事故。
农业科研单位仪器设备购置经费的来源大多是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还有部分依靠政府无偿性拨款,由于项目申报、执行的时间有限,导致在购置前无法开展充分的调研,出现盲目或者重复购置的现象。部分仪器是为了满足某个项目研究工作的需要而专门购置,具有专用性和时限性,在项目结题后,购置的仪器设备可能因在功能方面无法满足后续的研究需要而闲置下来[3-4]。很多科研单位是以研究室为单位开展仪器设备购置工作,这样的购置方式缺乏统筹规划,小型仪器设备会出现重复购置的现象;而大型贵重的仪器分散在各个研究室,承担的检测任务也主要是本研究室的试验样品,没有实现仪器设备共享,导致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低,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也是实验室管理的一部分工作。一些农业科研单位没有配套的维修经费,致使一些仪器“带病”运行,导致仪器的小问题发展为大问题,严重影响了仪器设备的安全性,从而大幅缩短了仪器的使用寿命。大型仪器设备需要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这部分费用昂贵且缺乏固定经费支持,在管理上容易出现为了节省经费而不保养的情况,轻则会影响设备测试结果的准确性,重则会影响到仪器设备的功能,导致仪器设备无法正常运行。
实验室安全是科研单位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科研单位实验室安全,除了消防安全,还有很多与一般社会场所不同的地方[5]。在农业科研实验室中,实验室人员经常会接触到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的危险化学药品,实验室还会存放易燃、易爆的气瓶等危险品[6]。不同的化学药品具有不同的理化性质,危害方式和危险程度也不同,有的化学药品属于易燃易爆,有的属于强腐蚀性,还有的是毒性较强。不同的化学药品存放方式也不同,目前很多实验室存在化学药品随意摆放和存储的问题,气瓶也没有放置在气瓶柜内,这些化学药品和气瓶在存放和使用方面存在着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对人体和环境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许多农业科研单位还会开展畜牧兽医等方面的实验,生物安全问题也是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环节。开展畜牧兽医实验过程会产生有毒、有害的废弃物,以及实验动物尸体等[7]。这些废弃物需要进行分类、收集,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目前一些实验室存在废液、废弃物处理不规范,缺少记录等多方面的问题[8-9]。
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保障实验室正常、安全运行的重要机制,在实验室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0]。目前,农业科研单位基本有一套实验室管理条例和规定,但是仍存在为了应付考核而“照搬照抄”的现象,没有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因而影响了制度的可实施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员和设备的更迭,导致原有的管理制度的实用性和适用性降低[11],而部分科研单位未能根据现有情况及时更新实验室制度,而且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多为惩戒条例,在实际执行中操作性不强,难以落地。
由于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起步较晚,与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等出台也较晚,一些实验室缺乏相应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生物安全应急预案等,实验技术人员缺乏定期培训,导致实验室研究人员和学生的生物安全意识不足,没有按照要求粘贴生物危害标识等警示标识,或没有按照规定程序对实验室污染物和危险废弃物进行处理。以上因素均会导致实验室中安全隐患增多。
构建稳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团队。通过对当前科研单位实验室管理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实验室管理人才的缺失和对管理人员的不重视是共性的问题[12]。农业科研单位应建立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体系,引进高等人才,做好人才储备工作[13]。通过构建完备的管理人员梯队,来保障实验室运行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建立奖励机制,激励实验室管理人员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并提高研发能力,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为实验室留住有能力的人才。
建立管理人员人才梯队培养机制,提高管理人员科研素质。科研单位实验室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实验室建设提升速度不匹配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14]。通过培训、会议、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实验室队伍综合知识水平,使实验室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培养综合型、技术型人才,提高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建立健全实验室管理人员考核、评价制度,为实验室管理人员提供上升空间,促进人才的健康成长。
申请购置仪器设备的研究室,需对仪器设备的功能、使用方向、技术水平等进行调研,进行多方比较,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计划。在批量购置设备时,农业科研单位需对各研究室申请购置仪器设备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和讨论,审核通过后再安排采购。小型设备的购置要结合单位已有的设备进行更新或者补充,避免重复购置;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要从学科的整体发展和需求出发,并聘请专家对申请购置的大型仪器设备的可行性、必要性等方面进行论证。为解决各研究室小型仪器设备重复购置的情况,可建立所级公共实验室。由于公共实验室使用人数较多,仪器设备使用频率高,因此需要建立预约制度,既可以避免各研究室使用仪器时间发生冲突,又便于管理,保障了公共实验室的顺利运行。
农业科研单位应设立仪器设备维护、维修专用经费,用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维修,以解决仪器设备运行经费的问题。还应建立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运行模式,实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本单位内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益,同时可以避免或减少重复购置。农业科研单位还可以设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专项支持经费,用于支持共享设备的维护费、维修费。
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机构[15],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专业的安全管理队伍,负责督促各项制度的落实和监督各项安全工作的执行情况。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定期组织消防等安全部门对实验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增强实验室防火安全意识;定期检查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操作程序和实验记录等情况,及时纠正违规行为;定期安全检查与不定期安全巡查相结合,及时发现安全问题,减少安全隐患,以期有效避免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
化学药品进行分类存放,易制毒、易制爆的化学药品需存放在化学品安全柜内,气瓶放置在气瓶柜内,降低易燃易爆品风险。加强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要存放到指定的容器内,有毒有害废弃物需经无害化处理。所有危险废弃物集中存放于指定地点,交由有资质的危废处理公司统一运输和处理。
构建实验室安全准入体系。实验室常年有研究人员和学生开展科研实验,为维护实验室的正常、安全运行,需要建立实验室准入体系。对所有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实验室常规操作和生物安全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明确实验室存在的消防、生物安全风险。培训后应对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可以包括口试、笔试、实操等方面,通过考核的人员方可进入实验室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制度管理是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根本,实验制度的制定要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验室管理制度越完善,实验室安全越有保障。要实现实验室管理的规范化,需要结合农业科研单位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如:《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实验室危险废弃物管理办法》《废弃物处理事故应急预案》《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计划》等,使得实验室的管理有章可循,有标准可参照。当国家有关部门实施新的实验室安全法律法规或修订已有的制度时,应根据相关制度对实验室制度进行修改、更新和完善。此外,一些重要的管理制度,要做到“制度上墙、责任到人”, 在客观上起到警示的作用,让实验室人员了解实验室的注意事项[16]。
对大型仪器设备制定相应的《仪器操作指南》《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制度》《使用登记制度》等,明确仪器设备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和共享权,确保实验室仪器设备在现有条件下的安全高效运行,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保障科研任务的顺利实施[17-18]。
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一些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后,由于种种原因,执行效果未能达到预期。因此,在制定了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后,还需要各科研单位细化落地操作,狠抓落实情况,同时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强化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提高各项制度的执行能力,将制度落到实处。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奖惩制度,对安全工作做出重要贡献的部门或个人进行奖励,提高实验室人员对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对因个人疏忽或失职等造成安全事故的责任人进行惩处,增强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实验室安全。
实验室是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基地,是支撑农业科研单位开展科研工作的硬件条件,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安全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把实验室管理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执行,科学规划购置实验室仪器设备,构建科学的实验室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和监督体系,严格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提升实验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专业素质。通过对实验室科学、高效管理,提升科研效率,提高实验室安全保障,确保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科研创新、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