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 炫 张文彪 严 鸿 杨通水 雷一文
1.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蜀南气矿 四川泸州 646000
2.天府永兴实验室 四川成都 610213
四川盆地安岳气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气藏储层物性较差,砂体横向不连续,局部裂缝发育,气藏整体连通性差,气井稳产能力较弱[1-3]。在生产过程中,气井普遍产地层水,凝析油不断析出并在近井地带聚集,造成储层渗透率下降,凝析油采收率降低[4]。由于气井地层能量供给不足,单井控制储量普遍较小,同时受产水不规律、复杂井身结构、地面油气水混输等因素制约,气藏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强排水工艺的地质条件。因此,基于气藏储层物性、流体及产液动态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工艺措施稳产。
安岳气田位于四川盆地川中—川南过渡带华蓥山西侧的单斜构造上,构造形态为一自南西向北东下倾的平缓斜坡,区内发育多个圈闭面积小、闭合度低的小规模潜高。工业产气层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沉积厚度80~200 m,中部平均埋深2 200 m。储层岩性以岩屑长石砂岩及长石岩屑砂岩为主,孔隙度介于6%~10%,平均孔隙度为7.45%;渗透率介于0.01~1.00 mD,平均渗透率为0.31 mD。储集空间类型以粒间孔、粒内溶孔为主,裂缝局部较发育,储层类型为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储层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18 m,单层厚度主要分布在2~7 m,平均厚度5.39 m;纵向上多层,钻遇层数主要分布在1~4层,平均钻遇2~3层,横向连续性差,呈透镜状展布。产出流体以天然气为主,伴生凝析油,普遍产少量地层水。
1961年发现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截至2022年底共获工业气井128口,井均动态储量小于0.45×108m3,产气18×104m3/d,产油15 t/d,产水123 m3/d,气藏累积产气33.04×108m3,累积产油41.9×104t,累积产水91.6×104m3,综合油气比1.27 t/104m3,综合水气比2.77 m3/104m3。
早期受技术条件限制,钻井获气成功率不到30%,气藏获气井少,产量较低。从2004年开始,随着四川盆地须家河组低孔、低渗砂岩钻、试、采工艺技术不断提高,通过部署三维地震勘探,须家河组勘探获得重大突破,气藏从2006年开始投入规模勘探开发,勘探成功率稳步提升,至2013年新钻井获气成功率已提高到96%。2012年开展车载压缩机氮气气举排液,拉开了气藏工艺措施挖潜的帷幕。目前已开展完成电潜泵、车载式气举、柱塞气举、注气吞吐等49口井稳产措施作业。
1.2.1 地质条件
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储层纵横向分布变化大,非均质性强,横向连续性差,呈透镜状展布。砂体物性变化导致生产井油气水产量差异大,油气水关系复杂,除西南部威东区块外,气藏整体连通性差。气井储层物性条件差,地层能量供给不足,单井控制储量普遍较小,井筒存在积液,水体能量较强,气藏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强排水工艺的地质条件。
1.2.2 气井携液自喷能力下降
气井生产初期压力高、产量大,但递减较快,储层存在反凝析现象,油气比与近井区气相渗透率降低明显。Y101-X12井生产10 mon,油气比由0.8 t/104m3降至0.5 t/104m3;Y101井投产1 a,远井区气相渗透率0.35 mD,近井区降至0.25 mD。目前产气量低于2×104m3/d的气井占比高于90%,产水量低于20 m3/d的气井占比也达到90%以上。
1.2.3 井型多样、井下管柱复杂
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85%的气井为斜井与水平井,其余为直井,井下生产管柱复杂,套管尺寸有Ø139.7 mm、Ø177.8 mm加Ø127.0 mm尾管等,大部分管柱带有封隔器和节流器,制约了后期工艺增产措施的选择和实施。
在低渗凝析气藏开发过程中,凝析油会在近井区析出、堆积,降低气相渗透率,导致气井产量降低甚至停产,一般采用注气吞吐来解除近井区的凝析油污染。其作用机理主要依靠注气将凝析油挤往深部地层,扩大气相渗流通道,以及注入气与地下湿气混合,增加地层的气体干度,从而达到凝析油超临界抽提与多级接触近混相驱替,降低近井区凝析油饱和度,使得反凝析现象减弱甚至消失[5-6]。
1)试井解释、取样分析等资料证实近井区存在较严重反凝析污染,产能明显降低;
2)与邻井不连通,产水量低于20 m3/d;
3)剩余动态储量大于1 000×104m3,生产具有经济效益;
4)地面工程及井筒状况经小幅改动能满足注气需要,生产历史清楚,能准确计量。
2.2.1 第1次注气吞吐实施情况
①2012年10月11日至25日为注气阶段。从油管向井底注气,注气前关井,油压11.89 MPa,26日注气完成,关井压力升至13.16 MPa;②10月26日至11月20日进行焖井;③11月21日开井复产,定产为 1×104m3/d;④截至12月9日,共返排气20×104m3,生产套压由13.46 MPa降至11.60 MPa,生产油压由 11.77 MPa降至9.5 MPa;⑤12月9日关井进行压恢试井(表1)。
表1 Y101井第1次注气吞吐实施主要参数表
Y101井第1次注气前进行了24 d关井复压,压力恢复试井解释近井区25 m范围内渗透率仅为0.034 mD,焖井结束生产17 d后再次进行压力恢复试井,试井曲线显示近井区曲线整体下移,表现出近井区物性变好的特征,近井区渗透率提高到0.357 mD,相较注气前相同产量,油套压比注气前提高5 MPa(表2)。
表2 Y101井第1次注气前后试井解释参数对照表
2.2.2 第2次注气吞吐实施情况
2013年10月实施第2次注气吞吐,相较注气前,日产气由0.5×104m3升至1.0×104m3,生产油套压由注气前4.1 MPa提高到了注气后7.0 MPa。由注气前后2次压力恢复试井解释来看,近井区渗流能力得到较为明显改善(表3)。两次注气吞吐作业净增产天然气527×104m3,净增产凝析油150 t。
表3 Y101井第2次注气前后压力恢复解释结果对照表
2.2.3 效果评价
气藏从2012年至2019年进行了 6井次注气吞吐,其中有5井次实现增产。其近井区的渗透率明显得到恢复,增加天然气产量约1 200×104m3,增加凝析油产量约1 300 t。单井注气吞吐施工作业成本较低,增产效果明显。
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早期在威东区块的Y101-X10井和Y101-14-X1井采取整体强排水,其他区块采取单井治水的对策。但通过工艺试验和对气藏深化认识后,认为气藏整体横向连通性差,底水能量充足,应分析井间连通关系,优选剩余储量较大的气井,实施“边控边采、控水和采气并重”的气藏排水采气对策[7-10]。
威东区块出水时间较早,日产水和累产水量大,气井生产处于中后期,地层能量较低,底水沿裂缝水侵至产层,井底存在不同程度的积液。Y101-X12井须二段测井解释为气层,试油测试产气94.49×104m3/d,未见地层水,2010年9月投产,10月产气30×104m3/d,产水30 m3/d。由于裂缝水侵,水产量日趋增大,到2011年3月产水量达到100 m3/d,产气量下降到10×104m3以下。Y101-14-X1井须二段测井解释为气水同层,试油测试产气25.2×104m3/d,产水235.2 m3/d,由于水体能量较大,在生产过程中出现水淹停产。
Y101-14-X1井于2012年4月8日开始投产,投产当月生产套压15.76 MPa,生产油压8.97 MPa,产气9.62×104m3/d,产水91.7 m3/d,产油6.4 t/d。生产至2014年4月水淹停产,生产套压降至11.70 MPa,生产油压降至3.46 MPa,产气量0.15×104m3/d。2014年6月实施电潜泵机组入井施工,泵挂垂深1 838 m(斜深2 070 m,井斜角43°)。运行初期,受气体供给波动大的干扰,电潜泵出现频繁欠载停机,改变电潜泵运行模式,由频率控制模式转变为“电流限制+降频躲气”模式,降低了因“气锁”引起的停机次数,实现排水50~60 m3/d,产气9 000 m3/d。2015年2月,产水80~90 m3/d,产气约2 400 m3/d,水处理和用电成本高,没有经济效益而关井。
工艺效果评价:电潜泵排水采气工艺能有效排出井底积液,恢复气井产能。但由于投资大,运行故障多,耗电量大,不利于水体能量较大的底水气藏控水采气,容易造成气井严重水淹停产,在此类气藏应用效果较差。
车载压缩机气举是该气藏最早采用的排水采气工艺。
Y110井于2011年4月30日投产,投产初期生产套压26.5 MPa,油压6.8 MPa,产气10.0×104m3/d,产凝析油5~15 t/d,产水2 m3/d。连续自喷生产至2012年2月,产水上升至40~70 m3/d,产气降至2.8×104m3/d,降至0.5×104m3/d后水淹关井;关井复压后于9月10日开井,间歇生产至11月21日再次水淹关井。2012年11月27日,利用车载压缩机配合制氮车对该井实施氮气气举排液,12月4日恢复正常生产,产气4.5×104m3/d,产水100 m3/d。
Y101-76-H1井于2012年12月13日投产,2013年9月7日油压降至5.1 MPa,和输压持平,水淹停产。2013年9月30日测得地层压力16.2 MPa,液面井深1 705.5 m,液注高度632.5 m;于同年11月12日在油管2 240 m处射孔,连通油套管;18日通过2台氮气车与1台压缩机氮气气举复活,初期产气7×104m3/d,产油7 t/d,产水30 m3/d。
2021年至2022年,总共对该气藏29口井实施了车载压缩机气举排水作业,共计增加气产量约1 535×104m3,增加油产量约1 786 t。
工艺效果评价:车载压缩机气举能够有效清除井底积液,在实际生产应用中效果好,是目前该气藏的主要排水采气措施。但受到压缩机数量和储层低渗特征的制约,气田开发生产中无法连续气举,主要适用于停产井的复产作业。
柱塞气举工艺作为一种经济、环保、操作维护简单方便的排水采气工艺,在该气藏有较长应用历史,老井稳产方面具有良好应用前景[11-14]。
Y101-45-H1井于2012年12月28日正式投产,初期产气20×104m3/d,产凝析油5~8 t/d,产水2~3 m3/d;2014年8月底,气井因携液困难关井。此后采用每月开井2次的生产制度,每次产气约0.1×104m3。
2015年6月对Y101-45-H1井完成了通井、座放卡定器缓冲弹簧总成、安装井口柱塞流程等工艺施工,成功运用模拟通井规进行通井作业,确保卡定器缓冲弹簧成功坐放;柱塞气举措施后增产天然气1 048.5×104m3、油138 t,成为川渝地区中含凝析油气藏第1口实施柱塞气举工艺的水平井。
全气藏通过柱塞气举工作制度优化[15](主要采用流速优化模式、时间优化模式和压力优化模式进行柱塞运行调试),成功实施了5口柱塞气举工艺井。
工艺效果评价:柱塞气举工艺在该取得了较好排水采气效果,截至2022年底,累计增产气量约2 064×104m3,累计增产油量1 053 t。
针对低产低压、边远无人值守气井,采用间歇气井自动化开关井技术可以解决人工开关井工作强度大、管理不方便等突出问题[16]。为进一步挖掘安岳气田须家河组气藏间歇井生产潜力,优化站外无人值守井管理模式[17],提高气井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采用结合气动薄膜阀与自动化控制器的方式,对Y101-72-X2等井实施自动化开关井工艺[18-20]。
Y101-72-X2井实施自动化开关井工艺前产气2 000~3 000 m3/d,不产水。2016年5月采取人工间开方式生产1 h后,油压降至2.8 MPa,与输压持平,关井12 h,油压恢复到9~10 MPa。将开井制度改为油压10 MPa,关井改为油压3 MPa,该井产气量相比工艺前略有提升,产水量在3~7 m3,并伴有少量凝析油产出。目前工艺制度在节省人工方面效果明显。
1)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为中含凝析油有水砂岩气藏,储层物性较差,单井控制储量普遍较小,底水能量大,气藏不具备开展大规模强排液工艺地质条件。通过工艺试验和对该气藏深化认识后,认为气藏整体横向连通性差,应根据区块内井间连通关系,优选剩余储量较大的气井,实施“边控边采、控水和采气并重”的气藏排水采气对策。
2)针对气井反凝析污染特征,通过单井注气吞吐技术现场应用,表明注气吞吐具有明显增产效果;车载压缩机气举排水采气具有机动灵活的优势,能够有效清除井底积液,在实际生产中应用效果好,是目前该气藏的主要排水采气措施;通过柱塞气举排液工艺现场试验,优化了油、气、水三相介质条件下柱塞气举工作制度,并在产水凝析气井中得到较好推广应用;针对间歇生产井采用智能化间歇开关井工艺,提高了气井稳产效率,节省了人工成本。
3)通过对安岳气田须二段气藏稳产技术的应用和评价,为类似高含水致密凝析气藏的稳产提供了借鉴和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