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学宏,1938 年8 月22 日出生,天津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62 年从兰州大学化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包头稀土研究院工作。1983 年前,主要从事白云鄂博矿中稀土与铌的冶金提取分离研究。1983 年起,历任包头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原情报研究室)主任、中国稀土学会会刊《稀土》杂志编辑部主任、国务院稀土办机关刊物《稀土信息》杂志主编、全国稀土信息网办公室主任等职。1996年退休后,担任包头稀土研究院信息中心和全国稀土信息网顾问、中国稀土学会和中国稀土行业协会专家组成员,并参与《中国稀土发展纪实》《中国稀土学会年鉴》等多项重要文献编写工作。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稀土信息事业的开拓者、著名的稀土信息情报专家,包头稀土研究院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窦学宏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 年12 月30 日在包头逝世,享年85 岁。
窦先生的逝世是中国稀土界的重大损失,包头稀土研究院全体干部职工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窦学宏先生!
在稀土圈子里,他以专业精、笔力深、作品丰而闻名,被誉为“国内稀土界内不多的专家文人”,他最喜欢大家称他是稀土界的“义工”、“志愿者”和“老黄牛”。
1957 年,窦学宏从北京考入兰州大学化学系,1962 年毕业时,他没有要求回北京,而是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揣“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坚持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地处祖国西北边疆的内蒙古。当时,在聂荣臻副总理的建议和主持下,包头冶金研究所(包头稀土研究院前身)正在筹备组建,为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中国的第一代稀土人满怀为国家建设作贡献的伟大志向,众多科技人才从祖国各地汇聚到包头,窦学宏先生便是其中之一。
自工作以来,面对当时恶劣的自然条件、落后的经济状况、稀土研究的挑战,窦先生始终饱含工作热情,积极参与实验室设备设计和湿法前处理稀土精矿工艺的研究,致力于从白云鄂博矿石中提取稀土、铌。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窦先生紧紧抓住业内关注的热点话题以笔代言,一手好文章让理工科出身的同事赞不绝口。
正是由于文笔新颖、见解独到,应工作需求,1983 年,窦先生离开了埋头钻研二十载的实验室,被任命为包头冶金研究所情报室主任,投身稀土情报信息研究的新领域,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支专门从事稀土信息研究工作队伍的领头羊,肩负起稀土情报的收集分析与科技服务的双重使命。
在此后40 多年的岁月里,他在我国稀土事业发展的风雨征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为稀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科技及信息支撑。
20 世纪80 年代,当时包头稀土研究院隶属于冶金工业部,每年开设一百多项科研课题,迫切需要海量的稀土相关信息来为科研课题服务。
初到情报室,窦先生很快便进入了工作角色。当时的情报室业务比较单一,人们查阅资料基本依赖图书馆。窦先生来了之后,开始大刀阔斧地整合机构人员,成立情报组,建立数据库,把擅长外文等不同领域的人才组合起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很快,情报室就成为能为各类稀土科研人员提供国内外信息咨询服务的权威部门。
伴随着我国稀土产业的繁荣发展,我国从世界稀土资源第一大国一跃成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在国际稀土市场上占据了重要地位。窦先生深刻认识到情报室在稀土信息搜集、交流和服务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筹办正规的刊物势在必行。
在1983 年召开的稀土信息工作会议上,与会单位呼吁创办一份用于全国稀土信息收集、交流、服务的刊物,窦先生接受了这个任务。1984 年1 月,《稀土信息》面世,窦先生写了创刊词并题写了刊名,在创刊词中明确提出,本刊的主要任务是:及时传递国内外稀土科研、生产和应用信息,介绍稀土生产与应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及新成果,反映国际稀土市场及科研生产动态。并强调《稀土信息》要力争办得内容丰富、形式活跃、信息准确、反应迅速、文笔精练。由于条件所限,早期的《稀土信息》采用铅印、16 开本,只有薄薄的8 页纸。但确定要坚持按时出版,每月一期。作为内部交流刊物,每期出版后及时寄送给有关部门和各网员单位。《稀土信息》的创办在行业内反响强烈,受到各方人士的普遍欢迎。
在窦先生的不懈努力下,《稀土信息》的影响力不断提升,《稀土信息》成为冶金部稀土情报网和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联办刊物。于是窦先生邀请时任全国稀土推广应用领导小组组长徐驰题写刊名。徐驰饱满遒劲的题字至今是《稀土信息》40 年不变的名片。
窦先生所创办的《稀土信息》杂志得到了我国著名稀土科学家徐光宪教授的高度评价,徐光宪教授建议《稀土信息》出版英文版。为了促进我国稀土行业的对外交流合作,窦先生向全国稀土办递交创立《稀土信息》英文版的申请报告。1985 年,《中国稀土信息》(英文版)正式创刊。
1986 年,窦学宏为《稀土信息》办理了期刊注册登记,这是《稀土信息》一次重要的蜕变,从此成为中国稀土行业唯一公开发行的资讯期刊。1988年,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成立,《稀土信息》成为国务院稀土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稀土信息网联办刊物。1993 年第一期率先刊登发表邓小平同志“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的重要指示,引发了全社会对稀土作为战略资源的深刻思考。
除了《稀土信息》和英文版《中国稀土信息》,情报室还承担了中国稀土学会会刊《稀土》的编辑工作。为办好这些刊物,窦先生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办刊初期,他爱才如命,鼓励年轻人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继续学习和深造。
作为创刊人,窦先生在职时,组稿审稿,一丝不苟,《稀土信息》形成了严谨、客观的学术风格。退休后,他仍协助搞好改版升级,并以“雪红”为笔名,持续为《稀土信息》写稿投稿,笔耕不辍。从发起创刊到扶持成长,窦学宏为《稀土信息》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作为老主编,窦先生会仔细阅读每一期《稀土信息》,他曾说:“如今的《稀土信息》无论从内容还是版面上都更具时代气息,从创刊之初薄薄的8 页纸到现在的48 个版面,栏目更加丰富多彩,除了‘行情’类的老栏目,新设的‘观点’‘评说’‘专题’等栏目追踪着稀土行业的热点新闻,形成了对内解读政策,传递市场信息;对外解疑释惑,宣传行业成就的舆论阵地。”
2014 年1 月《稀土信息》创刊30 周年。作为《稀土信息》的创刊人,窦先生在回忆创刊经历时深情地写道:“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稀土信息》的编辑们多年来默默耕耘,肩负着为稀土行业搞好信息服务的神圣使命,既平凡又光荣。因为我们的工作与推动我国稀土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生机勃勃的中国稀土事业中,也包含着我们贡献的成果。”此番言语是对《稀土信息》编辑们辛勤工作的深情解读,更是一位在稀土信息领域默默奉献的老专家的真情告白。
1996 年退休后,窦先生被聘为包头稀土研究院首席专家和顾问。他这个顾问实际上是天天上班的“职工”,无论天气如何变化,终年骑自行车来上班。当被问及是什么促使他这么多年能一直坚持下来时,他表示“每当完成一项任务,都感到是一种享受。”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本色,一位稀土老专家的情怀。
由于多年从事稀土信息工作,窦先生在退休后更多地介入了稀土科普宣传活动。20 世纪90 年代,在国家稀土办的支持下,窦先生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制作了45 集科普系列电视片《稀土》,任该系列片撰稿和编导。带领着中央电视台“稀土”摄制组,采访、拍摄了稀土在电光源领域的新成果,专程到上海跃龙化工厂、上海电子管二厂、上海亚明灯泡厂、海龙光电、广东雪特莱等企业采访、拍摄。从稀土三基色荧光粉、稀土金属卤化物灯到新型的T5 稀土三基色荧光灯“火箭炮”“球型灯”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稀土节能新光源登场亮相,大大拓展了稀土应用市场的空间,增强了新一代稀土人对未来的憧憬。在社会实践和舆论导向过程中,窦先生不断增进与各协作网、协会和学会的交流,同时也极大提高了包头稀土研究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2000 年,国家发改委开展《我国稀土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国稀土发展纪实》两项软课题,负责人找到了窦先生,于是年逾花甲的他重新“应召入伍”,进入到了忙碌紧张的工作状态。2002 年,窦先生参与完成了《中国稀土发展纪实》(2008 年出版,约100 万字),该书全面系统地记录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史实。
2001 年,窦先生作为编辑部副主任和专家组成员,开始主持编写《中国稀土学会年鉴》。窦先生主持编印了11 册,合计超过500 万字,为中国稀土产业与科技发展状况提供了详实的资料。
2007 年,为迎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 周年,包头稀土研究院决定重建新的稀土展览——《神奇的稀土》,这项艰巨的任务又落到了窦先生身上,由他担任总设计,用时一年,完成展馆全部工作。
2008 年,全国稀土信息网编印了《窦学宏稀土文选》。该书为普及稀土科学知识和传承稀土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和影响。
2009 年,为纪念中国稀土学会成立30 周年,窦先生协助学会完成了《流金岁月 光辉历程》纪念册的编辑工作,总结中国稀土学会30 年的发展历程。
2013 年,窦先生协助包头稀土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使命·岁月·历程》回忆录,该书浓缩了老一辈“稀土人”对稀土家园浓厚的感情。
2023 年8 月,包头稀土研究院迎来了建院60周年,年逾古稀的窦先生因身体原因没能来参加庆典,但他依然打来电话表达了对包头稀土研究院的深深祝福!
斯人已逝、风骨长存。作为稀土界的“义工”、“志愿者”和“老黄牛”,窦学宏先生的一生都在为我国稀土产业发展而奋斗,他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中国稀土信息事业,他的著作、文集享誉稀土界,为我国稀土产业赢得了国际声誉,他的贡献将永载稀土产业发展史,他的精神将激励、指引着我们前行。我们要传承窦学宏先生无私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砥砺奋进,续写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