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豪 张利娟 陈珂
2023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考察。这是11月28日下午,习近平在浦东新区张江科学城参观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启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1980年1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指出:“说到最后,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这一重要思想到1992年“南方谈话”时被他归纳为“发展才是硬道理”。
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当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的科学论断,为我国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与“发展是硬道理”一脉相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重要规律性认识,充分体现了总揽全局、把握大势、前瞻未来的战略清醒和战略远见。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深刻体现了党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
“高質量发展是党对经济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回顾40多年改革开放历史、总结历史经验,并且立足于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经济发展条件的变化,在统筹兼顾的背景下所提出来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原部长赵晋平表示。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黄卫挺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对“发展是硬道理”的传承和超越。
黄卫挺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指出,从传承看,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个基本判断没有变。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126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94万元,与发达经济体存在较大差距,也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存在较大差距。为此,必须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保持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夯实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超越看,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决定了我们不仅要发展,更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发展成果不断转化为生活品质,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所在,“这是一个战略性、方向性的判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也表示,“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突出了发展的时代特征。
他表示,“发展是硬道理”是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所反复证明的一个最重要真理。改革开放后,我国依靠市场调节快速矫正经济结构失衡,普遍的供不应求,迎来了一个以数量扩张为主的经济高增长阶段。这一阶段结束后,在供给持续增长的支持下各方面不再短缺,市场开始从供不应求转到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市场竞争变得比较普遍、充分。市场竞争是优胜劣汰的过程,对商品的要求必然会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购买者的选择性必然明显提高。此背景下,企业必须把产品做得越来越好,把质量和效益做得越来越好。在这一新发展阶段,必然要强调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梁昊光进一步阐释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体现了党在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和发展路径的明确指引。而对这一规律的把握形成了“新的五大认识”:
一是认识到经济发展已转向高质量阶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表明党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把握。随着我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增大等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因此,高质量发展的提出是对新时代背景下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客观要求,而非权宜之计。
2023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河北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这是11日上午,习近平在沧州市黄骅市旧城镇仙庄片区旱碱地麦田考察时,同种植户、农技专家亲切交流。
二是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会议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反映了党对经济发展质量与国家治理全局的认识。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经济增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因此,将高质量发展作为硬道理,彰显了党对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的整体把握。
三是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会议提出,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是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简单数量扩张已无出路。党深刻理解只有依靠质量取胜、不断创新,才能支撑长期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基于对经济规律的理解,指出了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趋势。
四是认识到发展需要与创新、绿色、共享紧密相连。会议强调了发展与创新、绿色、共享的紧密关联。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绿色是发展的底色,共享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这体现了党对于经济发展的全面认识,将高质量发展与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共享发展等方面紧密结合,形成了系统性的发展思路。
五是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战略基点。会议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开放促改革、改革促发展。这表明党对于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战略认知。在应对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市场,深化改革开放,是适应时代潮流、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经济思想将高质量发展确立为核心议题和鲜明主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梁昊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这一理论逻辑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须体现在更好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上。因此,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扎根于党的理论指导,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坚定遵循。
“党的初衷和使命就是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而这离不开发展经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道路,‘发展这根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必须要始终牢牢抓好。”张立群说。
2023年9月20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这是20日上午,习近平在金华市义乌市后宅街道李祖村考察。
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与第一个“硬道理”相比,第二个“硬道理”有何内涵和新的理念?
梁昊光告诉《中国报道》记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高质量发展”确定为“硬道理”表明了党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和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坚定信念和战略决心。这一观点源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经济发展规律和新时代挑战的全面分析。从实现现代化强国、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方面来看,高质量发展是必须坚持的核心路径和战略选择。
“第一个‘硬道理指的是‘发展是硬道理,而第二个‘硬道理则强调‘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不仅要求经济增长,更重要的是要求质量、效益和可持续性。这体现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新理念,要求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到科技创新和要素配置效率提升等方面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梁昊光说。
赵晋平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高质量发展是硬道理”涵盖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内涵。高质量发展强调的也是发展,这是我国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为全球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的必然选择。而高质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要有质量的提升,也即通过把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发展的硬道理,同时推动经济逐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这方面来讲,高质量发展是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目前的發展阶段,从适应全球经济环境变化、适应目前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实现‘三新发展目标这几个角度出发,所提出的一种发展战略构想。”赵晋平说。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张永军指出,从经济学意义上来讲,高质量发展反映出的是发展动力的变化。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实现发展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而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方式下,主要是靠投入智力,通过实现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进步对经济的贡献更大了。当前发展阶段和发展条件都发生了变化,这其中最重要的是,随着发展水平的提高,人口总量和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不能再依靠劳动力规模的增加去实现发展,必须依靠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去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经济的贡献更大。”张永军表示,在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要素投入,比如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两者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可能达到70%甚至更多,而要素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可能在30%或者以下。高质量发展情况下,要素效率提高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要达到70%或者更高。
梁昊光表示,高质量发展之所以成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任务、解决新时代社会矛盾的必然选择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需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对实现现代化强国和解决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推进更加平衡更加充分的发展,即高质量发展,成为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必选之策。
同时,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经之途。梁昊光告诉记者,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对新时代新征程的战略性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只有通过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我国经济才能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不断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实现经济发展的自主可控。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013年至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59.3万亿元增长到126万亿元,年均增长6%以上。经济增速位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
高质量发展是在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党的十九大以来,历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高质量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局中的地位上升到新的历史高度,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推进经济工作的根本遵循。
新时代的“硬道理”有怎样的发展方向与要求?黄卫挺分析说,高质量发展是速度与质量目标的协同推进和有效实现。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验看,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演进规律,只有物质积累到足够规模,才能有效孕育出更高质量的增长,比如创新动力更加充沛、收入分配更加合理、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等。
从我国发展的要素条件变化看,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关键是稳定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劳动力、资本等要素投入增长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目前,我国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均已迎来拐点,全社会也更加重视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而非单一的经济价值,单纯靠增加要素投入既不能有效提高潜在增长率,也无法持续改善发展质量。
“只有从全要素生产率入手,才能同时实现速度与质量目标,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和对经济的贡献均有所下降,近年来虽略有回升,但离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未来要从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资源配置效率等方面着手稳定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黄卫挺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高质量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内在驱动力。随着世界范围内科技的飞速发展,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中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特别是要注重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从而培育新质生产力。”梁昊光说。
黄卫挺也强调科技创新的作用。他表示,既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以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形成更多非对称竞争优势;也要重点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
张永军进一步向《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产业升级,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首先跟上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步伐,同时把目前还处于落后的领域通过自主创新取得重大的技术突破,尽快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并跑,同时在一些新的领域还要实现领跑。
赵晋平向《中国报道》记者分析,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要从五方面发力:
——要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这些理念不仅仅适应中国经济当前的发展阶段,还能创造新的发展动能。比如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同时上升到了应对气候变化这一全球共识的层面,绿色发展思路既有助于我国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链,带动产业振兴,也有助于应对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要不断培育新动能,使高质量发展为经济增长赋能。以数字经济为例,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世界经济,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未来都是为经济发展赋能的重要领域。要通过数据要素安全有序的跨境流动,推动我国在数字经济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占据新的优势,培育新动能。
——要立足于国内发展本身,畅通国内经济的高效循环。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的问题,地区分割、部门分割仍然影响着經济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更多强调的就是如何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从这个角度看,这也是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坚持的方向。
——要为促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夯实产业体系的安全韧性创造必要条件。由于地缘政治因素等的影响,市场作用下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打破原有布局加速重构,为参与各方的经济发展带来变数。应对高质量发展增强产业体系的安全并增强韧性进一步加强认识,避免受到不确定性因素的冲击。同时,以产业合作、跨境贸易和投资的方式破解“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要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和竞争力。培育国际竞争新的优势应从当前的短板入手。我国是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在商品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但服务贸易对国内市场需求增长的贡献相对有限,且在运输、旅行、金融保险、知识产权使用费等国际收支领域长期呈现逆差,提升空间巨大。从服务出口看,当前我国服务贸易在很多领域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为缩小服务贸易逆差、提升服务贸易竞争力带来新的机遇。
2023年10月10日至1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西考察。这是10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国石化九江分公司考察时,同企业员工亲切交流。
2023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浙江考察结束返京途中,来到山东省枣庄市考察。这是习近平在位于峄城区的冠世榴园石榴种植园了解石榴产业发展情况。
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同时,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
张立群对《中国报道》记者表示,外部形势错综复杂,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恰恰必须依靠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三分之一左右,而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缺少新的增长源泉,因此利益分配开始从增量博弈转向存量博弈,在这个大背景下,谁能提供更多的发展的能量,提供更多的蛋糕的增量部分,谁就会为经济全球化作出更大贡献。各个国家为了争取增量利益,就会加强经济合作,在互利共赢方面形成新的共识。所以中国要想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开新局,把握新的机遇,就必须全力谋划好高质量发展。
赵晋平直言,当前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大大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例如在全球化中,中国作为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为满足世界各国对工业用品和基本生活消费品等的需求提供了强有力供给,是几十年来全球通胀率相对稳定和温和的重要原因之一。“立足于经济全球化给大多数国家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我们有理由认为全球化时代还会持续,全球化仍将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有些国家基于地缘政治因素需要,认为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全球影响力正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而不断提升,对其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所谓主导权带来威胁。”赵晋平说,尤其近几年来,美国有意拉动盟友针对中国构筑“小院高墙”,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外部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严峻的重要影响因素。
“从这个角度来讲,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转变成确定性,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带来重要支撑,在于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创造更加有利的高质量发展条件。越是在当前背景下,对外开放的大方向越不能动摇,这是当前最需要做到的。近两年严峻的外部环境和新挑战背景下,我国坚持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并提升到推进制度型开放的高度,彰显了持续扩大开放的坚强决心和信心。”赵晋平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梁昊光也强调“要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内生动力”。他表示,通过解决各类制约发展的障碍,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更好相互促进,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确定性”。要坚持改革开放,解决制约发展的各类障碍。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同样,从国内发展环境来看,进一步推进高质量发展也是必由之路。
赵晋平指出,近年来,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升,传统劳动力竞争优势有所减弱,部分领域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尚未完全消除,资源和要素利用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从短期来看,房地产和资本市场震荡下行压力,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还在拖累经济复苏进程,更加凸显了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实行积极扩大内需政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与此同时,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首先要在加快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协同性等方面加大力度。
张立群表示,当前各方面工作千头万绪,最主要的是把高质量发展谋划好,抓高质量发展,一定要选好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的“启动键”,并尽快把它发动起来。高质量发展在国内首先面临的困难是需求收缩,解决需求收缩的关键抓手是扩大内需,这其中又面临抓消费还是抓投资、靠市场还是靠政府等一些基本问题。必须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和放大效果,必须加强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有效扭转市场引导的需求收缩困难。
“应对有效需求不足挑战,提升经济的质和保持合理的量。凡是能推动质有效提升的工作都做。”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党委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王晋斌对记者表示,改革释放动能的空间巨大,目的主要是促进民间投资,目前居民消费基本已经是全国大市场。低物价的化债周期中首要工作是避免出现债务—通缩风险。需要抓住美联储降息时间窗口降息,并提供合理充裕流动性,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吸引外资进入应该是两项关键性的措施,减缓或停止财富效应收缩,同时打开收入效应。
黄卫挺认为,解决国内发展问题,要按照“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原则,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确定性。针对当前国内外发展环境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当务之急是建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体系,以目标管理引导全社会形成一致预期,进一步凝聚国内外对我国发展的信心。短期方面,要统筹考虑可能和需要设定合理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并据此安排政策,切实为市场提供定心丸。
“从中长期方面看,可以以研究编制‘十五五规划为契机,对我国经济中长期发展趋势和特征开展系统研究,重点明确2035年的主要预期性指标。同时,要围绕实现预期目标切实采取相应的支持政策,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形成合力。有为政府是我国的重要体制优势,要发挥好重大规划、重大战略和重大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快破除制约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重点放大政府投资的带动效应。”黄卫挺说。
梁昊光强调,充分认识当前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采取“先立后破”的政策方针。这意味着要在稳扎稳打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稳定和发展要统筹兼顾,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稳扎稳打,把握好发展的时、度、效,避免过度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和稳定性。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没有经济的现代化,其他各方面的现代化也难以得到有力保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就无法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如何把推动高质量发展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
2023年10月25日,浙江金华新能源汽车小镇零跑汽车智能工厂车间里,智能化生产线繁忙有序运转。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贾晋京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年之际,中央政治局首次集体学习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引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体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且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贾晋京告诉《中国报道》记者,以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要重视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并且处理好开放式创新和科技自立自强的关系。同时,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的发展动能。
梁昊光表示,推動高质量发展需要在各个领域贯彻执行相关政策,需要在产业升级、开放合作、人才培养、环境保护、社会保障、改革创新、法治建设以及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全面努力,全面提升我国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赵晋平建议,要建立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标准体系,甚至考核体系,对照体系找差距、补短板,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真正落实到经济建设过程中,朝着目标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价体系方面,黄卫挺也建议,要分类优化高质量发展的考核体系,为地方政府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案例和指引,引导地方政府平衡好经济与社会、生态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高质量发展多元目标的实现。“同时要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要大力弘扬新时代优秀企业家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发挥好企业家、科学家在打造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