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江源于苏州,横穿苏沪,是古时长江最后一道支流,是“太湖三江”行洪主干、长三角相融互通的航运枢纽和黄金水道,在苏州市境内全长56.8 公里,流域面积约1300 平方公里。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迅速崛起,流域内的大量集中排污、河滨生态空间侵占、水资源高强度开发利用等,导致吴淞江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干流水质恶化为劣Ⅴ类,支流支浜黑臭水体频现,生态水量难以保障,“江南名鱼”松江鲈几近消失。
◎吴淞江
◎吴淞江生态廊道治理前
◎吴淞江生态廊道治理后
一是创新引领,健全长效管理机制。苏州由市委书记担任市级河长,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五办合一”破解“九龙治水”难题。先后编制印发《吴淞江一河一策行动计划》《苏州市生态河湖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吴淞江流域水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创新推行基层河长履职模式,结合“城市大脑”“智水苏州”加密建设“电子巡河”水质监测网,建立“二级响应、三级联动”执法机制,有效守护了吴淞江安澜。
二是疏堵结合,推动绿色转型发展。通过淘汰“散乱污”和低效产能企业、压缩化工园区、劝退沿江项目,腾退2.2 万亩空间用于产业迭代升级,解决流域资源环境过载难题。设立15 亿元技改基金用于企业废水减排技改综合奖补,创新实施环保执法“五个一律”、工业生态“数字管理”、企业环保信用“五色榜”,精准实施信贷、电水价差别化政策。2021 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4%,万元GDP 工业废水排放量较2011 年下降90%。
三是减排扩容,强化水陆统筹治理。为1000 条支流支浜的排污口建立“一口一档”,完成雨污管网普查和综合管线管理“一张图”,投入24.5 亿元实施商户企业雨污分流改造、雨污混接点和缺陷管网修复、管网疏浚养护,投入30 亿元完成污水处理厂互联互通和扩容改造。完成近500 家企业源头节水和中水回用改造,沿岸建成雨水调蓄池和尾水人工湿地用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补水。
四是生态优先,促进岸线自然恢复。市里成立吴淞江沿线整治行动领导小组,拆除清理侵占河湖蓝线违法建筑和垦种面积超122 万平方米,取缔非法码头166 家,完成码头视频监控系统全覆盖。实施“见缝插绿”生态复绿行动,将腾退土地、闲置地块恢复为湿地,构建“天空地”三位一体湿地监管体系,建成市级以上湿地公园21 个、沿江生态公园568 公顷、生态廊道194.6 公里,真正还绿于江,还江于民。
五是流域联动,推动水岸共治共享。苏沪交界区县成立“攻坚克难”联合行动支部,共同解决非法采砂、岸线占用、流窜排污等跨界难题。协同实施吴淞江整治重大工程,建设“环太湖科创圈”“吴淞江科创带”,形成跨界河湖治理“空间重构、资源重组、品质重塑”的多赢格局。
与2008 年相比,2021 年吴淞江赵屯出境断面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Ⅲ类,且已连续3年达到优良,氨氮、化学需氧量指标浓度分别下降88.7%、50.8%。赵屯站水位达到生态水位目标要求,自然岸线率提升至40%。水芹、茨菰等土著“水八仙”种群数量明显增加,水葫芦、凤眼莲等入侵物种得到有效控制。国家二级保护鸟类领角鸮,省级保护鸟类白鹭、池鹭、白头鹎,文人墨客“莼鲈之思”的松江鲈再现吴淞江。2021 年,苏州市吴淞江流域以全市8.8%的面积贡献了全市36.9%的地区生产总值和41%的工业总产值,真正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蝶变升级。
吴淞江以“生态廊道”赋能“黄金水道”,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生态环境支撑。吴淞江的治水实践,诠释了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转化的可行路径,映照了长三角生态环境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共保、共治、共享”的未来图景,为平原水网地区跨界河道治理和流域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