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明颖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理念从物质脱贫转向精神脱贫,重视资助与育人的双向结合,提出了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理念从保障型资助育人到发展型资助育人转变是符合时代要求的。近几年,我国高校就“资助+发展”的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学生资助的形式更加多样,困难学生物质上得到了资助,情感上得到了慰藉,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全民需求呈现多样化层次化,家庭困难学生对于个人未来发展的需求也日趋强烈。依据相关数据反馈发现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不够完善,特别是在个体发展方面的育人效果不明确、不理想。因此,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完善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学生评价方法,以此来促进学生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而档案袋评价法以其发展性的特质可以作为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机制中的尝试。目前还没有发现档案袋评价运用于高校贫困学生教育的相关研究。因此,希望通过此次研究为高校学生评价体系的完善和学生的全面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档案袋最早是国外的艺术家收集和展示自己一段时间内的优势作品的记录袋。在国内称作“成长记录袋”或者“学习历程袋”。档案袋评价(portfolio assessment)的定义是依据“档案袋”的概念、内涵而生发出来的。西方学者一般认为,档案袋评价是系统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收集相关证明材料或者作品的容器,并对其中的材料进行的评价和解释。这种评价区别于传统的量性评价。作为一种新兴的质性评价档案袋评价兴起于二十世纪80 年代的评定改革运动,它是欧美国家中小学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主要策略。档案袋评价引入国内是在我国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后,学校倡导建立评价内容全面、主体多元、方式多样、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体系,而档案袋评价正好弥补了传统学生评价的不足。它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发展,是一种动态的发展性的质的评价模式,是学生成长进步的记录仪[1]。档案袋当中放置了学生的“目标作品”,作品可以是评语、学业成绩、技能证书、图片、VCD 等各类可以证明进步的佐证材料,它是一个与学生、家长、老师、教育管理者交流学生进步的有效方法。而档案袋评价的过程是客观、真实、主动的,促使学生自我反省,然后加以改进,从而获得有效提升的能力。
做好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近几年,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高校资助工作从粗放转向精细,从保障转向发展,资助形式更加多样,但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基于高校发展型资助的存在问题,笔者通过向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师范大学家庭困难建档学生发布《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发展问题调查问卷》采集有效样本400 人次,涉及理科、文科不同的专业类别,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困难类型。经过问卷调查,44.31%的学生反映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问题在于资助理念有待更新,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明高校虽然提出了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概念,但是对于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够深入。发展型资助是建立在保障型资助基础上的,在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学生希望学校关注其未来的可持续发展。40.12%的学生认为高校的资助方式单一,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希望高校资助的方式能够多元化,个性化。35.33%的学生认为学校资助工作还是以物质帮助为主、心理关怀不够。目前,多数高校都存在这类问题,主要原因是资助育人的理念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资助育人师资队伍没有完全建立,学生个人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回应。同时还有17.37%的学生认为资助育人的内容和学生需求不匹配。这也从某些方面对高校资助工作提出了更加精准化和细致化的要求。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需要更新理念、创新方法,同时要着眼于精准,落地于学生需求。从比例上也可以反映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物质资助力度大于精神资助力度,显示出资助育人机制不完善,没有着眼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成才,后续的教育和引导没有可持续性。不少高校在促进贫困学生的发展方面并没有比较有效的评价方法,学生接受国家、学校、社会等各个方面的物质资助后,精神是否脱贫,是否在学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却极少有人去关注和考评,这也是资助育人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纵观学生评价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代评价理论,而第四代评价侧重评价的多元化并引进了定性研究,为学生评价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档案袋评价在西方被广泛应用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核心理念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关注个人的成长过程。其理论源于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类理性理论、发现学习理论等[2]。所关注的核心内容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尊重人和理解人为基本出发点,并以人作为评价的事实和基础,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维护人的尊严,彰显人之为人的价值[3]。而这种理论基础与发展型资助的核心理念基本上是一致的。近年来,社会对个人整体素质能力要求不断提高,高校资助理念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资助育人工作与时俱进,将“扶贫”和“扶志”相结合,国家资助理念从保障型到发展型的转变,也说明了个人更高层次的需求就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即人的高质量发展[4]。档案袋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社会、家庭、学校、个人都可以参与评价。这种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评价主体。通过评价可以呈现学生学习轨迹,非智力因素的参与程度。更加人性化、更加立体和丰满。
档案袋评价法应用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体中能够完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机制,体现“以人为本”“重视差异”“人文关怀”“科学发展”等育人理念。这也正是高校资助工作扎实推进、有效开展的重要途径。其实践应用的过程是主客体相互交互,共同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中整理分析有效的评价信息,不断发现和发掘学生主体潜在价值,在动态化的育人过程中,关注学生问题,激发自我察觉,适时调整资助育人策略,具有显性的育人价值。
教育评价是研究人的实践活动,纵观学生评价发展历程,目前已经从重视测量、描述、价值判断发展到了建构式评价。在国家关于学生评价改革的主要精神的引领下,家庭困难学生发展型档案的建立有了方向和理论的依据。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发展型档案袋设计可以从保障型需求、知识型需求和生理、心理性需求、能力提升型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 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发展中的主要障碍是经济困难、学习困难、性格问题,其需求方面能看出对于自身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期待(图1)。
图1 家庭困难大学生发展中的主要障碍问题
(1)家庭困难学生发展型档案袋的应用过程。首先,发展型档案袋评价的组织和实施需要有明晰的制度保障。明确发展型资助档案评价实施的对象、评价的目的和内容。在高校的学工体系中应当明确发展型档案袋的对象,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自觉地发展,其内容的设计根据国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学生个体需求两个方面进行考量[5]。
其次,明确发展型档案袋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根据当前国家要求的大学生核心素质培养以及发展型资助育人机制的内涵要求,结合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现状特点制定了评价标准,主要的评价项目可以设定三个维度十一个观测点[6]。三个维度即:道德、能力、身心发展。道德是人的思想基础,这一部分设置了基础分25 分,奖惩分5 分。一般学生在这个维度的得分相对较高,主要涉及学生在校政治意识与思想品德、遵纪守法、劳动观念与卫生情况、仪表和言谈举止、诚信感恩意识。这里面设置6 个观测点。维度设置分值较大的是能力提升部分,这部分的观测点也是根据学生自身需求进行设定。可以分成4 个观测点即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就业能力和创新创业素质、社会实践能力,奖惩分10 分。包括各类技能比赛获奖、政治表现、科研能力、公益活动等方面。第三个维度是身心健康,主要是身体和心理素质方面的考察。基础分为12 分,奖惩分是8 分。主要包括体育运动和人际沟通方面。以上三个维度十一个观测点主要是以量化的形式进行评价,评价的结果不是用分数排名,而是以等级制体现。
(2)发展型档案袋的收集存放。发展型档案袋内容的收集需要立足于三维目标和十一个观测项目同时还要突出“多元”。家庭困难学生的发展型档案袋既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也可以作为表现型评价,每个学生收集的项目内容可能侧重不同。经过个别访谈和问卷分析发现在档案袋中学生最想放置的是自己的学业成绩、实践成果、表示个体进步的照片等。因此收集内容应当以学业和实践能力为显现。收集材料和存放应当方便学生和老师,并由师生共同维护和保管。老师作为档案袋评价的评价人之一,应当高度重视并对档案袋内容作出细致的评价。学生可以随时增加和替换自己档案袋中的材料,双方共同合作完成整个档案袋评价的流程。
档案袋评价的使用过程就像是一个自画像,而且经常会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指导和反馈中受益[7]。档案袋评价使用效果的反馈和评估也是非常必要的,它是检验档案袋评价方法科学性的实证结论。学生档案的评估可以学期展示一次,也可以年度展示一次。展示频次可根据学生和学院的实际情况开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档案袋使用初期展示面向的群体主要以家庭困难学生群体为主,逐渐扩大到班级全体。班主任在整个实施的过程中承担着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在参与评价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并采取措施给予帮扶,有助于老师发掘学生优点给予及时的肯定。档案袋评价的使用需要一定的适应时间,学生进步情况需要进行长期的监测。发展型档案袋的内容材料应当是动态输入的,按照学生材料内容种类辅助大数据统计。对于评估结果学生最终看到的只是等级,也不对外公示。因此,学生通过档案袋评价可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调整,从而始终保持积极主动的发展态势,有助于实现人的全面高质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