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丛明智 杨丹 史佳楠 吴岩 张忠伟 (吉林省松原市宁江区畜牧站)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产业的发展,经营者为了扩大生产规模,逐渐从国外引进种猪,导致仔猪、肥育猪及其产品流通频率越来越高,再加上运输渠道种类繁多,长途远距离的贩运给传染病的发生、传播和流行提供了有利条件,直接和间接导致了养猪生产中传染病的发生。而且疫病新病多、种类多、混合感染多,疫情十分复杂,防疫工作迎来了极大挑战,也给养殖场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营养代谢病增多,猪机体综合抗病能力下降。随着各规模猪场对国内外高生产性能猪种引进以及改良进程的加快,猪群对各种营养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技术水平或应用的饲料原料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就是说洋种没有使用洋方法,导致猪群生产能力不但没有提高反而下降,甚至发生营养性、代谢性疾病,继发传染性疫病,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近年来,母猪群蹄裂病频繁出现,就充分说明了这一问题。所以,使用正规厂家、技术领先、信誉优良、质量可靠的饲料原料日益重要。
2.环境因素造成猪体对疫病的易感性增强,新病不断出现。虽然我国养猪行业发展迅速,但集约化养猪生产还不成熟,现在养猪技术水平还不能与高规模、高密度的生产相适应。经营者管理不善、养殖过程中卫生防疫不标准、猪场选址不合理、猪舍通风换气不佳外加应激和其他等不良因素使得猪体自身抵抗力降低,导致群体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变高。
近年来,国内养殖场对外引种增多,猪只流动频繁等情况出现,使生猪的易感性增高,但检疫、诊断与监测手段还较落后,这就导致一些新发疫病在国内出现,例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仔猪断奶后多系统衰弱综合征等。
3.病原出现新的变异,疫病非典型化。在动物疫病流行的过程中,受外界环境、猪体免疫力等因素的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会发生变异,常常会有新的变异株、血清型、基因型的出现。另外,生猪群体存在免疫水平低或高低不等的情况,也导致了某些猪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从典型向非典型(温和型)转变,某些旧的疾病有了新的特征。例如,猪瘟弱毒株的出现导致“温和型”猪瘟发生,口蹄疫的大流行周期越来越短,给疫病诊断、免疫和防治工作带来极大困难。
4.繁殖障碍性疫病增多,种猪生产性能下降。过去,猪繁殖障碍性疫病很少,布鲁氏菌病等几种疫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近年来,这类病在某些地方又开始流行起来。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猪场发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等猪繁殖障碍性疫病,有的时候甚至两种或多种病在一个场同时存在。导致猪场中母猪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种猪生产性能大大下降。
5.混合感染性疫病突出。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频繁引种,外加监管工作不到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疫病混合感染病例增多,猪群易感性逐年增强,临床上多表现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普通病同时存在,使得病情复杂、诊断困难。
6.免疫抑制性疾病不断涌现,损伤猪的元气。近年来,由于病毒、细菌性感染以及滥用抗生素等因素,使猪群发生免疫抑制,损伤猪的元气,导致疫苗免疫失败,猪只自身非特异性免疫水平下降,进而失去对猪只的保护。这也是目前猪病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重要原因。
7.急性死亡病例频发,增加疫病防控的难度。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规模猪场群体中突然死亡病例增加,特别是在大育肥猪群中给猪场造成的损失加大。主要原因有各种应激因素,疫病因素如水肿病、急性肺疫、丹毒等和管理因素等。
1.开展保健工作。接种疫苗预防接种是预防各类动物传染病的最有效措施。当前养猪行业防控大于治疗,一个科学的免疫程序是养好猪的关键。在制定免疫计划时,要根据当地猪病的流行情况以及自己猪场猪群的特征。特别要注意疫苗的选购,应选择正规厂家且有批准文号的疫苗,正确的运输和保存,确保疫苗有效;技术人员操作时应做到消毒、操作规范。当传染病流行时,可采用紧急接种注射高免血清或高免疫球蛋白,快速使猪只产生免疫力。接种时应特别注意猪只的健康情况、疫苗质量和正确操作等,免疫接种前猪只禁止使用药物,接种后要详细记录免疫信息,有条件的猪场可跟踪监测免疫效果,抗体水平不达标者可进行加强补免。
2.定期清洁消毒。消毒作为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方式,是猪场预防疾病最简单有效的方式,猪场应制定消毒制度。每天对猪场内道路及其环境进行消毒,每周对猪场周围道路消毒2~3次。对收集、转运、处理病死猪的工具及时进行清洗、消毒。消毒前应做好清洁工作,清除污物以免影响消毒效果。温度低时,可通过延长消毒时间、增加消毒浓度和频率、使用低温消毒剂等措施,保证消毒效果。
3.切实加强防寒保暖。秋冬季防寒保暖对猪场非常重要,科学实施防寒保暖措施可使猪舍的温度适宜,达到基本维持恒定。入冬前,电路检修一定要做好,另外猪场的水管、门窗这些也要检查好。生猪饲养防寒保暖重点是母猪的产房和仔猪保育舍,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提高猪舍的保温性能。在寒冷情况下,通过生煤炉、吊远红外线灯等方式为刚出生的乳猪和刚断奶的仔猪提供额外热源。使用煤炉的猪舍要定期检修烟道,避免发生一氧化碳中毒。
4.重视通风换气。通风是猪舍环境调控的重要方式之一,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猪舍的湿度,避免病原微生物滋生,使猪舍空气新鲜,有利于猪只健康。高温季节,通风能让舍内温度不高于舍外温度,起到降温效果,能够有效避免猪群中暑。而冬季通风则可以降低氨气浓度,排出猪舍的有害气体。但要注意的是,如果通风过大,会导致圈舍温度过低,猪群热量流失,从而受凉引发疾病。因此,在给猪场通风的时候,我们还需要注意风速,要选择合适的时间,尽量不要在特殊天气,例如刮风、下雨、下雪天气通风。通风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每天温度较高的时间段进行,如果是在寒冷的冬季,每天通风2个小时左右就可以了。
有窗户的猪舍通风时不可同时打开两边的窗户,避免形成对流,晚上的时候要关闭窗户。用风机进行通风的猪舍,水帘的上部进风口不宜打开过大。
5.强化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生猪养殖中的关键环节,猪场的经济效益在于生产质量,而生产质量关键取决于饲养管理水平。母猪养殖过程中要科学添加微量元素,使母猪在生产年限有较高的生产水平。对待哺乳仔猪,要让仔猪吃好初乳,出生三天后要及时补充铁元素,断奶前要提早补料,提早引导使用料槽饲喂。尤其注意,断奶后不宜突然更换饲料,增加日粮中纤维素含量,要限制饲喂高蛋白、高碳水化合物饲料。
每个阶段生猪对饲养管理的要求不同,尤其在喂养方面,要注意不同阶段的生猪,所需的营养物质和饲喂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在养殖生产中,要结合猪群实际,优化不同阶段的饲养管理方法,保证科学养殖,促进生猪健康生长,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6.定期做免疫监测。抗体检测,是针对养殖场流行病学分析及疫病防控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免疫接种后采集猪群血清进行实验室检测,明确疫苗注射后动物体内产生的免疫抗体水平,以达到评价免疫效果的目的,为猪场进行疫苗补免和开展其他防控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通过定期对猪场开展免疫监测,同时能够评价猪群的健康状态,做到及早地发现问题,科学合理地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猪场要加强与当地动物疫控中心的合作,定期对猪群采样,送到动物实验室进行检测,送样时填好送样登记表,根据猪场检测的目的确定检测项目。
当前国内猪病形势日益复杂,养猪行业面临巨大挑战。规模化猪场的疫病防控需要全面考虑,涉及畜牧兽医、环境卫生、建筑等多个方面。尽管在猪病防治的实际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存在不足,并不断发生新的疫病。在猪病防控方面,每个猪场都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规范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包括种猪引种、日常饲养管理、防疫及监测等方面。
笔者总结了猪病新的流行特点,在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中要注重提高猪群福利,因为猪群健康是猪场经济利益的基础。为此,需要为猪群提供良好的生存和活动环境,提高猪的体质,强化猪的免疫力,最终目的是增强猪群的抗病能力。要真正减少场内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唯有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措施,方能保障猪场的经济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