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脉相融教研相传

2024-03-14 07:19:32彭晔瑜
人民音乐 2024年1期
关键词:上海音乐学院为题民歌

彭晔瑜

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2021年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建设·新时代中国音乐文化传承与创新团队承办的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7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之“中國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与民歌教学实践传承研讨会暨江南传统民歌“非遗”展演”,于2023年11月2日至3日举办。本次会议以江南传统民歌非遗展演与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会、中国传统民歌理论研究主题发言、中国传统民歌理论研究学术论坛与青年论坛三大板块组成,围绕民歌研究、民歌教学、民歌专业化转型等多项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不仅包括近三十位高校教师,还邀请了“非遗”传承人、“非遗”保护工作专家、江南民歌孵化基地负责人等,多维度、宽视野、高质量地构建起本次“非遗”展演、学术研讨的丰富景象。会议既是致敬先贤,更是凸显了70年来由民间到学院、由教研到教材的双向学科路径以及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布局与发展的重大现实与历史意义。

一、江南民歌的活态呈现

自2014年至2020年上海音乐学院连续举办“非遗”进校园的系列展演活动,呈现了一场场由感性出发并归于理性的学术共鸣,成为专业音乐学院中重要的知识体系构成部分。在11月2日举行的开幕式中,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冯磊、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江明惇以及黄白教授先后致辞。冯磊肯定了上海音乐学院传统音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的传承建设以及与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非遗”保护的提倡与重视相契合。江明惇结合自身传统音乐理论研究经历,强调传统音乐研究应深入民间,重视抢救性保护与传承,而他的《汉族民歌概论》《中国民间音乐概论》等著作,都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重要理论参照与教材,这些从民间音乐基因库中生发而出的理论成果影响深远。黄白以视频致辞的方式,回顾了贺绿汀老院长对于民间音乐进校园的推动与贡献,并以真切动人的歌声演唱了三首不同体裁形式的上海民歌,展现了“上音”传统音乐研究中强调由感性体验到理论转化的融汇过程。

本次会议中的“非遗”展演聚焦以上海为中心的江南民歌。来自上海杨浦、崇明、金山、青浦、浦东、松江以及浙江嘉善、江苏苏州和芦墟等地的三十余位非遗传承人与民间歌手演唱了12首江南民歌。展演的曲目呈现出江南民歌体裁形式多样纷呈的特点,包括上海港码头工人号子、崇明小山歌、金山田歌、青浦田歌、浦东山歌、松江童谣、嘉善田歌、芦墟山歌等。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上海码头工人号子,由廖建平、冯志敏、王福林以苏北和上海两种方言演唱了歌曲,呈现出两地特色唱腔。年逾八十的“非遗”传承人奚保国自青年时代起便致力于浦东山歌的演唱与传承,本次演唱的是其参加上海市文艺交流演出的代表作《问答山歌》。展演呈现了江南民歌丰富的演唱形式与独特的地方风韵,而将民间艺人最为鲜活的表演实践请入学院,也正是贺绿汀所提出的“向民间音乐学习”而形成的重要学术传统。

由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主持的江南传统民歌“非遗”保护传承交流会,邀请到了该院声歌系主任方琼、嘉善县田歌传习所负责人韩金梅、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侯小声、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江南民歌孵化基地负责人宋频平、上海市浦东区“非遗”传承人谈敬德。五位发言者立足于民间、学院等不同场域,贯穿民歌保护、传承、表演、编创、研究的不同环节,畅谈对当下江南民歌的展望。方琼结合民歌教学、创作、研究的历史进程,对专业化民歌传承结合自身演唱与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宋频平以上海市民文化节·江南民歌大赛为例探讨当代民歌的传承与转化;韩金梅、侯小声与谈敬德结合各自的不同经历,对江南民歌在新时代中的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

二、学科构建与理论钩沉

在1953年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之前,贺绿汀就已将民歌纳入学院教学中的“规定性”课程,从跟随民间艺术家学唱到记谱分析与学习,再到融会贯通于表演、创作、理论的核心环节,并最终沉淀于《中国民歌集》《汉族民歌概论》《民间曲调研究》《中国民歌与风土》等大量理论著作与教材中。本次会议中,多位学者的发言也均围绕江南民歌地域性特征、民歌形态研究、同宗民歌、民歌传播及演变、民歌改编创作等研究议题,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呈现当代以民歌为切入的立体研究维度。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中的形态分析研究,不仅是学科的核心技术手段,更是认知民间音乐规律性、普遍性特征与民间音乐陈述、发展方式的底层逻辑,因此民歌中的形态研究也成为本次会议中的重要话题。中央音乐学院周青青教授以《五句子山歌的音乐结构类型》为题,对这一形态结构的特征进行详细分类论述,更提出对于“民间歌曲集成”等历史学术资源的选择与再利用以及对演唱中即兴的重要性与理论关注;上海音乐学院刘红以《民歌音乐形态分析中的几个问题探讨》为题,对民歌概念与民歌音乐形态、民间与学界的差异性认知、民歌音乐形态分析对象及研究目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民歌地域性问题也是本次会议关注的热点,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主任孙凡以《荆楚音乐研究回顾与思考》为题,通过对近年来相关文献的梳理与定量分析,直观展现这一地域民歌研究关注热点与重心的变迁;中央音乐学院王宇琪以《由民歌到曲艺———天津时调【靠山调】的来源及其演变》为题,通过对两个曲调家族间的亲缘关系的梳理,探讨民间曲调的跨体裁流变与借鉴的现象;天津音乐学院贾怡围绕《从“过番”到“落番”———新加坡华族歌谣研究》介绍中国民歌的海外传承与流变;山东艺术学院王东涛的发言《山东地区时调【孟姜女】分析研究》,聚焦一个省份内民歌地域性特征与流变;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单林的发言《江南地区民歌的叙事性特征及其功能》,由形态分析入手详细阐述了该地域内特定民歌体裁的叙事性特征;武汉音乐学院向清泉以《长江中下游平原清唱田歌的共性特征及其成因探究》为题,概括了清唱田歌的共性特征并延伸至传播现象与共生现象的思考。上海音乐学院两位博士研究生张诗琪与石乙婷依托自身实地考察与民歌学唱经历,对江南地区民歌的传承现状、形态特征等方面进行提炼与分享。

在民间、学院以及大众认知的不同场域之中,“民歌”的概念变迁与扩展也成为学者关注的重点。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在题为《民歌与整理改编“民歌”之思》的发言中,对于“传统民歌”“新民歌”“民歌整理改编曲”等多个概念结合歌曲实例,探讨了当代多元化的民歌发展中所存在的认知差异与概念更新;山东师范大学张斌以《当代改编版民歌在高师民歌课中的教学实践》为题,分享了教学过程中对于改编民歌教唱中不同润腔风格的差异化讲解;浙江音乐学院杨阳以《倚声·传情·达境:古诗词歌曲创作路径探析》为题,对古诗词歌曲名称概念表述、古诗词歌曲转型、古诗词歌曲的内涵与外延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三、教学分享与学脉承续

在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之初,就确定了理论研究与教研教学交叉并行的学科路径。自1956年定型的民族音乐理论体裁研究“四大件”———民歌、民族器乐、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同时经由大量的田野采风、记谱整理、教材编写等形成的民间音乐教材、教学师资及教学方式方法,都呈现出由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路径以及转向专业化的学科布局。本次活动策划人郭树荟以《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室成立70周年感怀》为题,在民族音乐研究室为起点的历史脉络中,叙述了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承续不断的学脉传承,并以民间向学院理论、表演、创作的专业化转型路径,呈现中国传统音乐学科成熟的学科高度。发言最后,郭树荟教授谈道:“民歌对于理论、表演、创作都像是一个基因库,可以分离出来许多新的东西,这是前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重要财富。”也由此彰显本次会议召开在话题聚焦与学科展望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积累的丰硕教学成果,如今更广泛地应用于专业音乐院校的教学之中。本次会议中的多位学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围绕民歌教学分享民间音乐专业化过程中的反思与感悟。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以《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家乡的歌》为题,从专业音乐院校中的民歌演唱教学为切入,探讨了民歌教学实践的方式与方法;浙江音乐学院洪艳以《中国民歌教学反思与推及的几个学术问题的探讨》为题,关注到民歌概念界定以及世界范围内民歌教学典型案例,由此反观中国民歌教学中心焦点问题;武汉音乐学院许璐围绕《武音音乐学系民歌研究的新动态》,介绍以杨匡民“三声腔”研究为起点的民歌研究学术成果;山东师范大学姜小露围绕《中国传统音乐(民歌)在山东师范大学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教材选用、课程内容设置结合学院专业方向要求进行经验总结。

会议中,许多青年学者也动情地叙述了自身在上海音乐学院感受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习与研究经历,展现了70年来薪火相传学脉接续。华南理工大学沈云芳作为鞠秀芳先生的业余学生,以《从民间到学院———鞠秀芳的民歌纪事》为题还原鞠秀芳在“学院—民间—学院”的双向经历与中国民族声乐教学发展的探索路程,并指出她从民间到学院的脉络与专业化转型也构筑了新传统的生成。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方博围绕《黄白教授的民歌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黄白教授作为民歌歌者、理论家、教师、作曲家的多重身份与她的民歌教学理念、民歌研究学术精神与贡献的重要启示。上海音乐学院欧阳佳沁与王乐的发言均以自身跟随黄允箴的学习经历出发,呈现她的严谨治学、教学态度与崇高学术理想。上海音乐学院邓姝以《上海音乐学院民歌理论研究与教学体系建构的历史叙事》为题探讨贺绿汀民间音乐思想中的两条脉络,即民族声乐专业体系化建构与民歌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在上海音乐学院民歌教学与研究中的深刻影响。

会议现场不仅聆听到来自江南民间歌手的民歌演唱,多位学者也在发言中“学术性地演唱”了方言地道、润腔丰富的民歌,这也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对于学者的学科素质在感性与理性上的双重要求,彰显了民间音乐的表演与传教在专业音乐院校中以学术化传承的新路径。

民歌研究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学科中的重要论域,本次会议不仅集中于形态研究方向,更投射于对民歌在日常变迁与艺术化舞台之中呈现的复杂宿命的学术关注,使民歌构建起民间到学院、学院到民间的双向交互桥梁。而从另一角度来看,与会学者也继承了以民族音乐研究室为代表的前辈学者们的学术品格,在具备丰满感性积累的同時深化到理论性的深度感悟,积极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在立足民间又专业化架构的学术传统中发展与建设,呈现出深入实地考察再到学术理论的总结与阐释,并化合转换为理论教材用以教学传承的系统化学科教育体系。

本次会议中民间歌手与专家学者的演唱、发言、讨论,是70年中国传统音乐学科与民间紧密相伴并从历史深处走出的鲜活印证,构成了学科从民间到学院、从教研到教材的交织发展轨迹,而其中浮现的丰硕理论成果与学术精神也将始终历久弥新、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上海音乐学院为题民歌
上海音乐学院来我校考察交流并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齐鲁艺苑(2023年3期)2023-07-09 09:36:22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2021年精准点中7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2020年点中70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散文诗(2017年19期)2018-01-31 02:47:11
藤县水上民歌
西江月(2017年4期)2017-11-22 07:24:05
本刊2017年点中65道全国各省市中考作文题
“当代”或是期待?——2016上海音乐学院第九届“当代音乐周”回思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4
希望的回响——评“春天的律动Ⅲ”上海音乐学院民乐重奏合奏音乐会
人民音乐(2017年7期)2017-07-19 13:03:03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岷峨诗稿(2017年4期)2017-04-20 06:26:23
《海上·音》大型原创音乐剧在上海音乐学院上演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