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子漾,陈银
(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医院,江苏 淮安 223001)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起病急骤,病情复杂,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死亡原因[1]。恢复脑循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手段,而最有效的恢复循环方法为溶栓,可明显提高脑卒中患者生存率[2]。然而溶栓治疗虽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恢复血流措施,但是溶栓时间窗窄且有一定出血风险,禁忌症多,因而具有一定局限性[3]。现阶段临床针对本病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仍然处于较高水平,不利于患者预后[4]。脑卒中属中医“中风”的范畴,长期治疗经验总结发现痰浊、血瘀是本病的病理产物,同时亦是诱发因素,属风痰阻络证,为临床常见证型,治疗的重点在于熄风化痰、活血通络。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化痰熄风之效,主要用于眩晕、头痛等风痰上扰证。针灸为中医特色外治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之效。为此,本研究探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疗法在脑卒中的应用价值。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2例我院2021年3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51例,年龄45-74岁,平均(58.95±5.16)岁;其中男26例,女25 例;发病至入院时间6-48h,平均(9.84±1.10)h;体质量指数19.4-29.7kg/m2,平均(23.12±1.20)kg/m2。观察组51 例,年龄44-76岁,平均(59.19±5.24)岁;其中男28例,女23例;发病至入院时间7-46h,平均(9.92±1.23)h;体质量指数19.6-29.4kg/m2,平均(23.24±1.13)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西医符合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5]:急性起病;影像学出现责任病灶或症状/体征持续24h以上;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少数为全面神经功能缺损;脑CT/MRI排除脑出血。中医符合中风风痰阻络证的诊断标准[6]:口舌歪斜,言语謇涩,半身不遂,感觉减退;头晕目眩,痰多,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数。
纳入标准:患者家属知情签署同意书;发病时间≤48h;符合上述诊断标准。排除标准: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脑占位性病变、脑出血、脑外伤者;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合并恶性肿瘤、肝肾功能不全者;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精神障碍者。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调脂稳定斑块、抗凝、改善脑循环、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观察组加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疗法治疗,(1)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天麻、法半夏各15 g,白附子、甘草各6g,石菖蒲、茯苓、白术各12 g,橘红、鸡血藤、当归、白芍各9g。水煎服,1剂/d。(2)针灸疗法:取外关、三阴交、阳陵泉、丰隆、足三里、合谷、风市、太冲、百会及董氏奇穴大白、灵谷穴,针刺上述穴位,足三里、三阴交采用提插补法,其余穴位采用提插泻法,留针30min,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0d。
(1)临床疗效:依据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估,按照NIHSS评分减少≥90%、NIHSS评分减少46%-89%、NIHSS评分减少18%-45%、NIHSS评分减少或增加不足18%、NIHSS 评分增加≥18%依次纳入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无变化、恶化。(2)神经功能:采用NIHSS 于治疗前、治疗10d后评估,分值0-42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3)中医证候积分[6]:于治疗前、治疗10d后对患者风痰阻络证主症进行评估,每项计0-6 分,总分值0-24分,评分越高,症状越严重。(4)血液流变学:于治疗前、治疗10d后检测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全血高/低切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仪器采用全自动血流细胞分析仪。(5)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等。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表2 两组NIHSS评分和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 例数NIHSS评分治疗前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 51 20.26±4.03 16.14±3.16a 16.13±3.06 13.17±2.49a观察组 51 19.78±4.36 12.05±2.43a 16.21±3.15 9.73±1.28a t 0.58 7.33 0.13 8.78 P 0.565 0.000 0.897 0.000
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组别例数血小板聚集率(%)治疗前治疗后血浆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纤维蛋白原(g/L)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高切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全血低切黏度(mPa·s)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51 45.03±8.45 32.74±6.31a 2.30±0.25 1.82±0.20a 4.46±0.97 3.95±0.79a 6.78±1.05 5.22±1.11a 20.06±3.47 16.43±3.24a观察组51 45.21±8.52 20.19±3.89a 2.27±0.28 1.49±0.14a 4.56±0.86 3.12±0.54a 6.85±1.12 4.64±1.01a 20.13±3.59 14.38±3.05a t 0.11 12.09 0.57 9.65 0.55 6.19 0.33 2.76 0.10 3.29 P 0.915 0.000 0.569 0.000 0.583 0.000 0.745 0.007 0.920 0.001
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祖国医学关于脑卒中,即中医学中中风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因其病情变化多端、发病急骤而得名。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如因劳倦过度、饮食所伤、外邪侵袭、年老精血亏虚等,致使机体阴阳、气血逆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7-8]。中风发病之初以风、痰致病为多见,风痰入络,阻滞气血运行,气滞血瘀、瘀血内生,风痰阻络,合而致病[9]。本病总属病机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导致脑髓失养、神机失用。风痰阻络型是本病初期最常见的证型,治疗应以化痰熄风、活血化瘀为基本原则。
研究表明[10],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液黏度高于健康群体。而机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会阻塞脑血管,影响其功能区血液灌注,加重脑卒中患者神经细胞缺氧程度,不利于神经功能恢复。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较低,说明针药(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疗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具有较好的效果,利于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白术、茯苓健脾燥湿,脾胃健运则痰无所生;法半夏可助白术、茯苓燥湿以健脾,善祛脏腑湿痰;天麻平肝熄风;橘红疏肝熄风、利气化痰;白附子祛痰息风;白芍抑肝阳、柔肝阴,使肝阳不亢、肝风得息;鸡血藤、当归补血活血化瘀;石菖蒲开窍醒神;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化痰熄风、活血化瘀之效,契合本病治则。药理研究显示[11-12],天麻提取物天麻素能够减小梗死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并能够降低炎症反应,起到脑保护的作用;白术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扩张血管、调节颅脑血液循环的作用;鸡血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炎等作用。同时结合针灸疗法进行针灸治疗,本研究取外关、三阴交、阳陵泉、丰隆、足三里、合谷、风市、太冲、百会及董氏奇穴大白、灵谷穴进行针灸治疗,其中阳陵泉、外关属手足少阳经气,针刺之可发挥通经活络、驱散外邪之效;针刺丰隆可起到化痰通络之效;配合三阴交、足三里可扶正固本、补益肝肾;针刺合谷具有通经活络之效;针刺风市具有祛风、通经活络之效;针刺太冲具有平肝熄风之效;百会属督脉,针刺之可开窍醒脑、益气升阳、平肝熄风;灵谷大白有活血通窍之功,以灵谷为主,大白为辅的倒马针,是董氏治疗中风经验要穴,诸穴配伍可发挥扶正驱邪、化痰通络之效,标本兼顾,可加速疾病康复进程。且针灸可改善脑梗死区域的血液供应,刺激受损脑细胞的活性。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针灸、中药治疗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促进脑卒中患者恢复,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联合针灸疗法治疗脑卒中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改善神经功能,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