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电工电子技术》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

2024-03-13 06:41陈文林
汽车与驾驶维修(维修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电工二极管

陈文林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广州 14125)

0 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所应具备的,对于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作为大学生一定要具备政治素养,政治素养指的是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获得政治理论储备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政治态度、政治立场、政治信仰,进而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及所形成的相应的政治行为能力的一个综合体现[1]。高等职业教育中的课程思政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如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2],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知识点和技能要求与实际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3]。在当今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职业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 专业课程融合思政要素存在的问题

在核心素养要求下高等职业教育中《电工电子技术》融合课程思政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这一点我们已深入理解和认可,但在深入探讨和实际操作中却发现还存在不少难点和问题,作者围“学生-教学内容-教师”这条教学主线归纳为以下几点。

1.1 学生兴趣和关注度

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要素时,有些学生可能对思政教育缺乏兴趣或者容易忽视。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激发他们对思政要素的兴趣和关注,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

1.2 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

专业课程可能已经安排得紧凑,时间有限,而思政教育的融入需要额外的时间和内容安排。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找到平衡点,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确保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

1.3 教师素质和认知差异

教师在思政教育和专业知识方面的素质和认知水平可能存在差异,他们可能更加专注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对于思政要素的融入了解不够深入。这可能导致教学中思政要素的融合程度不高,影响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

2 在核心素养要求下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融合问题的解决方案

针对专业课程融合思政要素存在的学生兴趣和关注度、课程内容和课程设计、教师素质和认知差异等问题。作者认为,在核心素养要求下,解决专业课程思政要素融合的问题,解决方案可围绕着关注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发挥教师榜样作用等方面进行展开实践。

期望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时遇到的问题,还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为最终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3 解决课程思政要素融合问题的实践策略

3.1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责任和发展方向的能力

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可以引入与电工电子技术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例如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智能制造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发展方向。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公益活动等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社会需求和责任,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例如,我国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就是要解决能源危机、环境污染、智能制造等问题,作为汽车专业的学生,需要理解智能网联汽车和无人自动驾驶的发展是解决以上问题的重要途径,而电工电子技术是实现车辆智能化和互联化的基础;在智能网联汽车中,电工电子技术不仅用于实现车辆的远程监控、诊断和升级,而且还通过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车辆的智能化控制。这包括利用传感器和执行器对车辆进行精确的控制,以及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对车辆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

电工电子技术还在无人自动驾驶汽车的研发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无人驾驶汽车依赖于复杂的电子系统另外进行决策和控制,电工电子技术为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提供了技术基础;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以及利用传感器和执行器进行车辆控制和监控。

3.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项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同时,可以开展科技创新比赛、科研项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能力。

在《电工电子技术》的电路基本元器件识别与检测课中,我们从二极管的发明过程可以让学生明白创新的重要性。例如,首先从1904年,英国物理学家弗莱明根据“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只电子二极管—真空电子二极管开始,再到后来的半导体二极管的发明,如今广泛应用各领域,可分为整流二极管、检波二极管、开关二极管、稳压二极管、阻尼二极管、变容二极管、光敏二极管、压敏二极管、磁敏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等。从其诞生到如今的广泛应用,二极管在原理、材料、结构等方面都是经历了不断的创新和改进。

此外,可以鼓励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学术研究等活动,开阔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3.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是现代社会所需的重要素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可以设置一些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或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团队合作和沟通技巧。例如:电路设计与验证任务,在这个任务中,学生将被要求设计并实现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电路,例如一个简单的放大器电路。每个小组将需要讨论并确定电路的设计方案,然后共同完成电路的搭建和测试。这个任务将培养学生的电路设计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验技能。

同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团队游戏、角色扮演等团队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3.4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思政教育

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中是实现课程思政的重要途径,需要精心设计课程内容,确保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电工电子技术不仅在科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将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践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将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找到平衡点,合理安排时间和内容,确保专业知识和思政要素的有机结合,课程设计时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知识点中(表1)。

表1 设计课程时刻融入的思政元素

3.5 发挥教师榜样作用

教师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引导者,其思政教育认知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教师在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提升。通过提高思政教育认知水平,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理论和实践,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因此,《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同时也要注重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发挥好榜样的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例如,在相关的教学中,有一个实验环节是关于电路搭建和调试的。教师对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分析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实验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在实验前,教师会详细讲解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并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实验指导书。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会巡回检查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并强调实验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在实验结果分析时,教师会要求学生认真记录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来源和如何减小误差的方法。通过这个实验环节的教学,教师展现了自己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敬业精神。他不仅传授了知识,更是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他强调科学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实验环节都关系到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责任心。

4 结束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本研究提出的核心素养下《电工电子技术》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策略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这些成果证明了本研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样本规模较小,实施时间较短等。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样本规模,延长实施时间,以更全面地评估实践策略的效果。此外,还可以进一步探索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总的来说,本研究为《电工电子技术》融合课程思政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未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探索,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学生提供更多有效的策略和途径。同时,教师也应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优秀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电工电子技术电工二极管
《电工电气》征订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特变电工
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在高职专业基础课中的改革与实践
二极管及其典型应用电路仿真测试
浅析《电工电子技术》教学
中职院校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Diodes超速开关二极管提供超低漏电流
PIN二极管限幅器的电磁脉冲损伤特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