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应用于宫颈癌根治术后的效果

2024-03-13 13:21陈晓燕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生物反馈盆底宫颈癌

陈晓燕

厦门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厦门市妇幼保健院)妇科一区,福建省厦门市 361000

宫颈癌在我国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发病人数约占全球发病人数的80%,且每年具有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对女性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危害[1-2]。相关研究发现,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心理问题的大部分原因是由术后膀胱功能障碍引起,给患者造成了极大的痛苦[3-4]。因此术后的膀胱功能训练已经被临床重视,在术后应用较为广泛,但其效果常常较为局限。生物反馈是通过生理仪器的应用,利用机体的信息反馈机制,帮助患者进行有意识的康复训练,从而获得更加满意的训练效果[5]。本研究将上述两种干预手段联合应用,观察其对患者的康复效果,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9年2月—2022年10月收治的68例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以及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宫颈癌患者;(2)术前各项检查提示无手术禁忌证;(3)术前盆底功能、膀胱功能无异常;(4)均接受广泛子宫切除术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治疗;(5)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合并神经及精神疾病;(2)合并严重的心、脑、肝、肾等功能异常;(3)合并泌尿系统疾病。按照术后康复干预措施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8例)。研究组年龄29~68岁,平均年龄(56.58±6.15)岁,腺癌22例,鳞状上皮癌16例;对照组年龄26~67岁,平均年龄(55.98±5.97)岁,腺癌18例,鳞状上皮癌12例。两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干预+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生物反馈干预。

1.2.1 常规康复干预。术后患者均接受导尿以及相关指标的监测,包括尿液的颜色、性质、量、导尿管的通畅情况。保持会阴部以及尿道口周围良好的卫生环境,避免发生感染,在术后7~10d拔出尿管,其间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保持放松愉悦的心态。

1.2.2 膀胱功能训练。(1)饮水法:通过规范的饮水,保持每日饮水2~3L,从而达到锻炼膀胱肌肉的收缩功能。(2)断尿法:在术后留置尿管期间,前2d导尿管保持持续开放状态,从术后第3天开始,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要每隔1~2h,对尿管进行1次夹闭处理,当有尿意时,解除对导尿管的夹闭,从而实现对膀胱的定时充盈与排空。拔出尿管后,指导患者在排尿过程中,有意识地使其中断,并且循序渐进地增加中断的次数,实现对膀胱括约肌的锻炼效果。(3)放松法:嘱患者有尿意时,立即去卫生间,首先行深呼吸放松,腹式呼吸,在5~10s后再进行排尿。持续4周时间。

1.2.3 生物反馈干预。对生物反馈模块不同场景的设置,指导患者根据仪器显示图进行训练,进行不同方式的收缩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实时调整疾病的相关参数以及运动的强度,每次训练时间为25min,每天进行2次训练,每周进行3d训练,持续4周时间。

1.3 观察指标 (1)膀胱功能指标:尿潴留、自解小便、再置管情况以及残余尿量;(2)干预前后膀胱颈移动度;(3)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4)盆底障碍影响简易问卷 7(PFIQ-7)[6]:对患者本人进行培训后,由其完成问卷的填写,按照各个症状是否对生活造成影响以及影响程度进行评分,评分越高则表示盆底功能障碍越严重。

2 结果

2.1 两组膀胱功能比较 研究组自解小便比例明显大于对照组,再置管、尿潴留比例小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膀胱功能比较

2.2 两组干预前后膀胱颈移动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膀胱颈移动度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均明显减小,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膀胱颈移动度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干预前,两组尿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尿动力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干预前后盆底障碍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PFIQ-7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PFIQ-7评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盆底障碍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肿瘤,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术后常常无法自主排尿,是患者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极容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的情绪,严重影响其术后的恢复,影响根治手术的治疗效果。主要原因是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较大,常常无法避免对膀胱以及尿道交感与副交感神经造成损伤,同时对其血液供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子宫的切除会导致膀胱的过度伸张,也失去了子宫韧带对盆腔组织的支撑作用。一般来说,宫颈癌根治手术的切除范围越大,越容易对膀胱功能造成影响。

本研究在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生物反馈干预,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研究组患者膀胱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尿动力学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膀胱功能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腹肌和盆底肌群的力量,从而提升对膀胱的压力,使逼尿肌紧张度提升,达到顺利排尿的目的。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干预后盆底功能障碍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研究组在接受膀胱功能训练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生物反馈治疗,将生物信号进行转化,通过电极的置入,捕捉盆底肌潜在运动电位,从而评估盆底肌的状态。对获取的评估结果及时反馈,患者可感知到反馈的生物信号,其可对盆底肌肉产生刺激作用,从而使患者被动收缩和舒张盆底肌肉。通过这种规律的信号反馈,使盆底肌肉获得有效的训练,并增强其静息状态下的张力,促进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增强盆底神经和肌肉的灵敏性,改善神经网络功能[7-8]。通过生物反馈作用,可进一步诱导尿道括约肌的收缩能力,与尿道功能训练协同发挥作用,提升膀胱充盈的敏感性以及尿控制能力,提升患者自主排尿的能力,减轻膀胱功能障碍的症状。通过生物反馈作用,盆底肌肉被动收缩和舒张,有效改善膀胱颈部状态,使其更加接近近端尿道,恢复正常的生理位置[9-10]。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两组膀胱颈移动度均明显减小,且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膀胱位置的恢复,可有效提升其对排尿的控制能力,帮助患者恢复自主排尿,达到最终的康复治疗目的。

本研究存在以下局限性:(1)纳入样本量较小,可能造成结论偏倚;(2)观察时间较短,在下步研究中,可延长随访时间,观察方案的长期效果;(3)膀胱功能训练完全依靠患者的自主意识完成,因此不排除患者间训练完成效果的差异存在,还需要在下步研究中进一步完善研究涉及方案,排除可能影响结论的因素。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膀胱功能,缓解盆底功能障碍,适合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生物反馈盆底宫颈癌
更正启事
基于生物反馈的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与交互研究
盆底肌生物电刺激在产妇盆底肌松弛护理中的应用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中老年女性的宫颈癌预防
两种盆底修复系统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中的效果比较
预防宫颈癌,筛查怎么做
老年焦虑症应用生物反馈治疗的效果观察
Hepsin及HMGB-1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侵袭性相关性分析
E-cadherin、Ezrin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