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策略

2024-03-13 09:57胡鸫嫣袁政刘志东
新农民 2024年4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诊断防控

胡鸫嫣 袁政 刘志东

摘要:牛囊尾蚴病也叫牛囊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是由牛带吻绦虫的中绦期幼虫寄生在牛肌肉中引起的。牛囊尾蚴的成虫寄生在小肠中,牛感染后死亡率较高,也会影响牛畜产品的品质,妨碍牛养殖业的发展。从目前牛养殖情况来看,由于养殖中饲养不规范、卫生清洁不彻底以及疫病防控意识不足等因素,增加了牛囊尾蚴病发生的概率。基于此,本文就从牛囊尾蚴病的病原特征、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落实治疗和防控措施。加强对临床病症的分析,为病症诊断提供有

力依据。

关键词:牛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诊断;防控

牛囊尾蚴病是牛养殖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寄生虫疾病,发病率较高。一旦感染很容易造成大面積的传播蔓延。牛囊尾蚴病的发生会影响牛正常生长,降低牛的生产性能,死亡率和淘汰率都会明显增长。基于此,想要有效防控牛囊尾蚴病带来的危害,应加强对流行病学的调查,正确认识牛囊尾蚴病发生,对牛养殖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其他不利影响。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养殖办法,通过加强驱虫、消毒等,规范养殖方式,改善环境,降低牛囊尾蚴病发生的概率,从而实现牛养殖业的稳定发展。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特征

牛囊尾蚴病是由于带吻绦虫的中绦期的幼虫寄生在牛的肌肉中引起的寄生虫疾病,此寄生虫的形状与牛囊尾蚴非常相似,成虫为半透明状的椭圆形囊泡,直径大约1 cm左右,囊泡中主要是液体,有一个乳白色的头节,直径为1.5~2.6 mm,头节上有4个吸盘。囊尾蚴主要寄生在牛的咬肌、舌肌、心肌和腿肌等肌肉部位。寄生虫成虫外形为乳白色条状,长度为5~10 cm,

最长的在25 cm左右。寄生虫成虫也被叫做无钩绦虫。寄生虫成虫的生殖孔主要位于身体的侧边,形状不规则,孕节长而细,内部具有发达的子宫,每个孕节中可以蕴含10万个寄生虫虫卵。虫卵的外形呈现为球形,颜色为黄褐色,胚膜比较厚重,外观呈现放射状的条纹,内部有六钩蚴,虫卵的大小一般为30~40 ?m,

宽度在20~30 ?m[1]。

1.2 发育史

囊尾蚴带吻绦虫和有钩绦虫的发展历史较为相似,区别在于两者的宿主不同。囊尾蚴成虫的宿主为人的小肠,成虫的孕节片会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当外界的温度适合虫卵的生长,孕节片就会逐渐破裂释放出虫卵。此时一旦接触到牛生长环境、饲料以及饮用水等就会增加传播风险。虫卵在外界环境中的抵抗力很强,在被牛吞食后,虫卵会经过胃液进入到牛的肠黏膜血管中。随后顺着血液进入牛的各部位肌肉中。经过3~6个月的发育,逐渐形成囊尾蚴。囊尾蚴在牛体内可以生存7~9个月。牛感染寄生虫后,会产生自身免疫力,若免疫时间达到2年以上可以实现终身免疫。人感染寄生虫的主要途径食用含有寄生虫虫卵的牛肉制品,经过消化后进入人体,在受到消化道胆汁的刺激后,固定在肠壁黏膜中,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生长为成虫。寄生虫在人体中的寄生时间比较长,可达

20~30年以上[2]。

1.3 流行病学

感染牛囊尾蚴病与牛饲养管理的方式、人粪便的处理等有很大关联。牛带吻绦虫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特别是目前一些地区有生吃牛肉的饮食习惯,增加了人体内寄生牛带吻绦虫的概率。目前我国内蒙古、西藏地区牛带吻绦虫较为流行,其他地区发病多为随机和偶发。从目前一些感染牛带吻绦虫病的地区调查发现,牛舍与人使用的厕所位置较近,或者与外界自然环境中存放的粪污距离较近,从而导致环境的污染和牛病感染。牛带吻绦虫虫卵对外界环境的抵抗能力较强,在牛舍的自然环境下可以存活56 d。当牛食用被虫卵污染的饲料、饮用水等会增加牛囊尾蚴病的传播途径。目前饮食、接触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各个种类的牛只都有感染牛囊尾蚴病的可能,其中犊牛的感染风险较高。在犊牛生产的过程中,可能会由于胎盘感染,从而在出生后的数天感染牛囊尾蚴病。人是牛带吻绦虫的末端宿主。

1.4 致病特征

牛囊尾蚴病的成虫孕节片中含有毒素,会引起牛群发生不同程度的中毒反应,从而造成牛体形消瘦,并存在肠胃中,导致肠道功能紊乱。感染初期,由于寄生虫在牛体内移动会造成机体组织损伤,从而影响牛只的健康生长。而囊尾蚴在牛体内发育的过程中,致病性并不明显,大多数牛只呈现隐性感染状态,临床表现并不明显。

2 临床症状

牛囊尾蚴病感染初期寄生虫在牛体内的数量相对较少,临床病症并不明显,当寄生虫在牛体内转移造成机体组织受损时,才会发生牛只体温升高,体型消瘦,生长缓慢等情况,反刍行为减弱,随着病症蔓延直至反刍完全停止,出现不同程度的腹泻,严重的会引起死亡。从目前患病的情况来看,犊牛的死亡概率较高。寄生虫生长在肌肉组织中时,需要注意寄生虫在舌肌、咬肌、肩胛肌、臀肌等肌肉是否有病症变化,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在此阶段很容易寄生虫数量大量繁殖。病情难以及时判断,只有在牛只宰杀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因此要落实严格的检验制度,避免含有寄生虫的牛肉产品流入市场。

3 剖检变化

通过对病死牛的剖检可以发现,各个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通过对病变位置的变化观察,可以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当牛感染牛囊尾蚴病后,剖检可以发现颈部肌肉中有浅黄色的囊泡组织,大小与绿豆相仿,囊泡中存在大量液体。对牛头部的咬肌剖检可以发现,也存在囊泡。牛肩胛部的肌肉中存在数量不等的囊泡组织。对比来看,肩胛外侧肌肉的感染程度大于颈部肌肉和头部的咬肌。对于一些肌肉量较少的部位,例如舌肌、膈肌基本不会存在囊泡。对脏器组织的解剖发现,并未发生病变。采集囊泡组织进行试验,通过轻轻按压囊泡会流出透明液体,在按压的过程中会发现囊泡中存在硬结节。通过对病死牛的剖检,能直观地发现病变位置,从而在后期牛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中,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3]。

4 牛囊尾蚴病的诊断

寄生虫虫卵在被牛吞食后会进入到消化道,随后随血液进入牛的机体中,虫卵的膜会被消化液破坏,从而卵中的“六钩蚴”进入到肠壁中,并随血液进入到牛全身的肌肉中。在虫卵发育的过程中,症状并不明显,从而导致诊断难度增加。基于此,在初期只能截断其他的病症变化做初步判断,例如牛只会出现腹泻、发热、食欲不振的情况,从而初步认为是感染了牛囊尾蚴病。但是由于与牛囊尾蚴病相似的风寒感冒病症较多,想要准确诊断较为困难。因此需要采用试验诊断的方式,来诊断是否为牛囊尾蚴病。目前常采用血清学诊断的方式,通过间接血凝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采集牛肌肉中的囊泡,进行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和结构,从而确定是否为牛囊尾蚴病。但是诊断检测中需要注意进行多个位置检测。在检测的过程中会发现,并不是所有肌肉部位都有囊泡,因此需要详细检查[4]。此外,也可以使用拭子涂片检测的方式,用棉签采集牛肛门处液体或者粪便,对虫卵检测,观察是否存在孕节或虫卵,从而确定是否为牛囊尾蚴病。

5 治疗

牛囊尾蚴病目前在牛养殖中常服用吡喹酮进行治疗。使用吡喹酮时应严格把控服用剂量,避免造成牛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从而引起牛体温升高或者肌肉震颤、臌气等临床表现。服用后牛的休药期为28 d左右。若奶牛服用,弃奶期为1周。服用后判断是否排除虫卵,需要通过检测排查是否存在头节。排出后要对含有虫体的粪便进行深埋或者焚烧,从而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传播。

6 防治措施

6.1 加强养殖管理工作

在牛养殖的过程中,为了有效提升牛对寄生虫病的抵抗力,应根据不同阶段生长需求搭配喂养饲料,满足牛生长的需求。首先,结合牛生长的情况,科学制定喂养方案,根据需求添加蛋白质、微生物以及微量元素等,提升牛只抵抗力。其次,定期更换饲料,选择全价饲料,确保营养全面、均衡。通过添加绿色添加剂的方式,提升牛的免疫力,降低疫情发生的概率。最后,喂养前严格检查饲料的质量,避免饲料中含有虫卵,引发牛囊尾蚴病。

6.2 加强检疫检验

近年来牛肉及牛肉制品的市场需求量在不断增加,想要实现高品质牛肉产品供应,应落实严格的检疫检验工作,提升牛肉制品的品质。牛感染牛囊尾蚴病后,在牛屠宰的过程可以发现肌肉的病理变化,但是对于已经加工完成的牛制品,难以发现其中是否包含囊泡。基于此,在加工前应对牛肉进行全面检查,对其腰肌、肩胛肌和股内肌等部位进行检疫检验。严格按照检疫检验的标准做好检疫工作,避免存在问题肉牛流入市场,造成人食用后感染牛囊尾蚴病[5]。

6.3 强化驱虫处理

牛囊尾蚴病的防控需要在养殖地区大面积进行流行病学检查,对于存在或者发生过牛囊尾蚴病的养殖区域规范化管理,减少猫科、犬科动物的养殖。在养殖过程中,定期对牛群进行驱虫处理,制定驱虫管理制度,使用吡喹酮进行驱虫,用量为50 mg/kg。其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在驱虫期间要及时处理粪便,并放置到指定位置进行无害化处理。采用发酵或者无害化处理的方式,彻底消灭粪便中的孕节片,避免污染周围的环境,造成牛囊尾蚴病的进一步传播。

6.4 强化卫生消毒工作

寄生虫在自然环境中的抵抗能力较强,具有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养殖场应落实规范化的卫生清洁工作。首先,每日定时对牛舍的粪便、污水进行处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清洁力度不足造成细菌滋生。加强对粪便、食槽、饮水池的清洁力度,避免增加牛囊尾蚴病的患病概率。其次,保持牛舍空气流通,加强对牛舍环境的管控,保持合理的养牛密度,提升环境的舒适度。最后,科学落实消毒工作,制定规范化消毒制度,对存在病牛粪便处理以及病死牛处理的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消毒,确保切断传播途径,消灭传染源。

6.5 落实无害化处理制度

针对检验发现的患有牛囊尾蚴病的牛肉制品、病牛的粪便以及病死牛须按照国家处理标准进行无害化处理。牛囊尾蚴病具有人畜共患的特性,为了避免人类食用牛囊尾蚴病的牛肉制品,一旦发现应立即采取处理措施。避免接触后,寄生虫损伤人体健康。须采用发酵、腐熟等方式进行虫卵彻底消杀。严格把控无害化处理的制度,将牛囊尾蚴病对牛养殖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降到最低,减少牛囊尾蚴病发生带来的不利影响。

6.6 加强放牧管理

牛感染牛囊尾蚴病的主要原因就是使用被虫卵污染的饲料、牧草等。由于目前一些地区主要采用放牧养牛的方式,因此,为了降低牛囊尾蚴病发生的概率,在放牧的过程中要加强对牛群的管理。首先,应合理规划放牧区域,并通过添加围栏的方式,避免牧草被其他动物污染。及时清理此区域内的粪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防止牛群食用被污染的牧草。其次,采用科学的方式放牧,根据气温变化以及牛群的情况合理规划放牧的时间,避免低温造成牛只抵抗力下降[6]。

6.7 重视对养殖地区人员的宣传防控

面对目前牛养殖中发生牛囊尾蚴病的情况来看,养殖人员的不规范操作跟管理也是增加发病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人排泄物的随意堆放或者食用生肉等会增加感染牛囊尾蚴病的概率。基于此,为了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应加强对牛囊尾蚴病防控的宣传力度,让养殖人员重视牛囊尾蚴病对牛养殖的不利影响,从而改善养殖习惯。加大对牛囊尾蚴病的宣传力度,提升养殖户疫病防控水平,降低人为因素造成牛囊尾蚴病发生。加强安全食用的宣传工作,减少生食牛肉的饮食习惯,减低牛囊尾蚴病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7 结语

综上所述,牛感染牛囊尾蚴病后,会对牛养殖业的发展、食品安全都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想要有效预防牛囊尾蚴病的发生,应从饲养管理方面进行改进。加强牛囊尾蚴病发生对牛养殖不利影响的认识,加强疫病防控宣传,做好牛畜产品的检验工作,提升牛相关产品的品质。可从牛囊尾蚴病流行特点进行分析,采用卫生清洁、消毒方式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对病牛粪便、病死牛的无害化处理,避免造成进一步传播感染。加强诊断的准确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隔离防治措施,降低牛囊尾蚴病对牛养殖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荣平,雷俊芳.牛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23(11):38-39.

[2] 戴明敏.牛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J].中国动物保健,2023(1):31-32.

[3] 孟凡曜,李富强.牛囊尾蚴病的诊治与预防[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8):199.

[4] 王孝云.牛囊尾蚴病及其防治方法[J].今日畜牧兽医,2021(11):96.

[5] 陳光宏.牛囊尾蚴病的流行病学、诊断与防控[J].河南畜牧兽医,2023(14):41-42.

[6] 凌丹,颜兴才,李城机,等.一例牛囊尾蚴病检疫处理及体会[J].广西畜牧兽医,2021(6):272-273.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诊断防控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夏季羊中暑的防控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窄带成像联合放大内镜在胃黏膜早期病变诊断中的应用